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急性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2 位作者 黄志锋 冯新武 苏良献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目的对照研究超急性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及介入治疗前肌钙蛋白水平,分为超急性期组(49例)和对照组... 目的对照研究超急性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及介入治疗前肌钙蛋白水平,分为超急性期组(49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支架植入成功率、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随访结果,并将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超急性期组比对照组支架植入成功率更高,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肌钙蛋白(OR=4.377,95%CI:1.292-14.826,P=0.018)是STEMI患者急诊支架术后1年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超急性期的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处于超急性期的SEMI患者及早行急诊PCI能进一步降低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肌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桥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2 位作者 吴剑胜 邓斌 苏良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813-815,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桥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近3年来72例在我院因冠脉粥样硬化狭窄而行择期植入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CypherTM)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心肌桥组患者23例,无心肌桥组患者49例。两组患者术... 目的探讨心肌桥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近3年来72例在我院因冠脉粥样硬化狭窄而行择期植入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CypherTM)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心肌桥组患者23例,无心肌桥组患者49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正规治疗并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术后6~8个月内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合并心肌桥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0.4%(7例),而无心肌桥组发生率为10.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肌桥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强影响因素,其比值比是1.955,95%可信区间为1.154~3.314,P=0.0127。合并心肌桥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桥组患者(65.2%和18.4%,P<0.01)。结论合并心肌桥的冠心病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心肌桥可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杰雄 王树源 +2 位作者 刘旭之 苏良献 唐亮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1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罪犯血管所引起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罪犯血管所引起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桥出现几率与心肌桥参数。结果心肌桥均位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观察组心肌桥出现率为18.33%,对照组心肌桥出现率为4.17%,两组间心肌桥出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出现心肌桥患者的年龄、心肌桥长度、与前降支开口距离及收缩期管腔压缩比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是引起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前降支 心肌桥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苏良献 黄杰雄 苏荣斌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9期668-671,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1次/d进行治疗,低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进行治疗....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1次/d进行治疗,低剂量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进行治疗.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反应及反应过程中产生的γ干扰素(IFN-γ),以观察药物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患者反应性充血像(低剂量组9.31±1.96,高剂量组16.77±1.98)比治疗前(低剂量组7.62±1.32,高剂量组7.70±0.73)显著提高,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显著提高(P=0.003,P<0.05).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低剂量组1.34±0.19,高剂量组1.02±0.13)比治疗前(低剂量组1.78±0.13,高剂量组1.89±0.14)显著降低,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治疗后IFN-γ(低剂量组23.09±3.45,高剂量组17.22±3.90)比治疗前(低剂量组30.24±3.14,高剂量组31.49±4.32)显著降低,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09).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斑块稳定性改善明显,增加治疗剂量后,改善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塞 血管内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肌酐清除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小乐 苏永才 +3 位作者 杨春万 李展鹏 张聪 陈瑞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肌酐清除率(Cc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多种临床变量对Ccr的影响。方法154例STEMI住院病例分为Ccr正常组(Ccr≥70ml/min)和Ccr降低组(Ccr<70ml/min),比较两组患者在STEMI... 目的探讨肌酐清除率(Cc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多种临床变量对Ccr的影响。方法154例STEMI住院病例分为Ccr正常组(Ccr≥70ml/min)和Ccr降低组(Ccr<70ml/min),比较两组患者在STEMI发生7d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一步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多种因素对Ccr的影响。结果Ccr降低组患者在STEMI发生7d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Ccr正常组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及多支冠脉病变是Ccr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们的比值比分别是4.848和4.002,95%可信区间分别为1.644~14.297和2.310~6.934,P值分别为0.0042和0.0001。结论STEMI患者早期肌酐清除率的下降预示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高;多支冠脉病变、年龄>75岁可影响STEMI患者急性期肌酐清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肌酐清除率 心脏病/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PDCA提高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宝珠 张艳红 +2 位作者 陈丽斐 黄颖仪 彭春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护士2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8月收治106例患者作为培训前观察对象,2018年9月~2019年3月89例患者作为培训...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护士2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8月收治106例患者作为培训前观察对象,2018年9月~2019年3月89例患者作为培训后观察对象。对本科20名护士,进行提高恶性心律失常识别率培训。邀请医生给参加培训护士统一进行PPT讲课,微视频授课、结合案例情景模拟演练、典型个案,以小组、工作坊讨论形式讨论。制定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及专科疾病应急流程,编写恶性心律失常典型心电图表现的图本,强化护士的恶性心律失常知识。比较培训前后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理论知识与心电图识别能力。结果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护士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培训后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的理论成绩(t=5.322)与操作成绩(t=4.353)培训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率,由培训前为50%上升至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1,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培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有升高趋势,由84.90%提高到91.01%。结论运用PDCA循环法能提高心血管护士对恶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率,培养护士对专科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抢救能力和保证培训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 恶性心律失常 应急能力 情景演练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脑钠肽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和短期临床预后中的作用
7
作者 张小乐 苏永才 +2 位作者 邓斌 冯新武 苏良献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19期1667-1670,共4页
目的分析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面积及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评价BNP在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短期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非心力衰竭初发AMI患者82例,按照心电图分为S... 目的分析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面积及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评价BNP在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短期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非心力衰竭初发AMI患者82例,按照心电图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比较各组BNP水平;并按照BNP水平分为BNP<100ng/L组,BNP≥100~200ng/L组和BNP≥200ng/L组,比较各组MACE的发生率。结果 STEMI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NSTEMI组,(208.4±180.2)ng/Lvs(93.6±76.8)ng/L(P<0.01)。BNP≥200ng/L组MACE发生率高于BNP≥100~200ng/L组和BNP<100ng/L组(分别为46.2%,8.33%,3.12%;P<0.01)。BNP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相关(HR=0.985,95%可信区间CI=0.973~0.996;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近期MACE发生率越高,高BNP水平是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率相关的危险因素。BNP测定有助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利钠肽 危险分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恶性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登革热心肌炎1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小乐 苏永才 +3 位作者 陈力行 林中鸣 石镇涛 赖绍斌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2期6-7,62,共3页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心、肝、肾、肺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2019年9月我院收治1例登革热患者,因胸痛入院,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查肌钙蛋白升高,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住院期间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予心...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心、肝、肾、肺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2019年9月我院收治1例登革热患者,因胸痛入院,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查肌钙蛋白升高,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住院期间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予心脏电除颤、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随后转为心房颤动心律,考虑为登革热心肌炎,予隔离,抗心律失常,抗凝,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等对症支持治疗,治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心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2 位作者 吴剑胜 邓斌 苏良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0期749-751,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在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其各项临床表现。结果1026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瘘患者6例(左主干-主肺动脉瘘2例,左主干-左房瘘1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在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其各项临床表现。结果1026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瘘患者6例(左主干-主肺动脉瘘2例,左主干-左房瘘1例,左前降支-左房瘘2例,间隔支-左房瘘1例),检出率为0.58%,均无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为36~70(60.3±12.8)岁;男性5例,女性1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均存在心脏杂音,其中4例有心电图改变,2例心脏彩超能检测到血流异常信号,3例合并冠心病。结论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畸形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瘘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血管畸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小乐 苏永才 +3 位作者 杨春万 李展鹏 张聪 陈瑞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对2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环状电极指示下行经验性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结果2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共隔离肺加上腔静脉87条,左上肺静脉22条,左下肺静脉18条,右... 目的探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对2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环状电极指示下行经验性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结果2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共隔离肺加上腔静脉87条,左上肺静脉22条,左下肺静脉18条,右上肺静脉22条,右下肺静脉12条,上腔静脉13条,平均每例3.78条。平均操作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48±34)min和(52±9)min。1例发生术中心包填塞,2例行2次手术。平均随访(3.8±1.6)个月,20例无房颤复发,2例有房早发作,成功22例。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采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对绝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并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环状标测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康复运动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月好 邓梅珍 罗树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6期32-34,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由护士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运动干预后的效果。方法6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性出院指导,干预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同时接受4周的...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由护士进行为期4周的康复运动干预后的效果。方法6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性出院指导,干预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同时接受4周的康复运动干预,干预措施包括讲授康复运动知识、观看并分发与运动相关的光盘、进行有监护运动训练、协助制订运动计划、电话随访康复运动情况等。干预结束时评价内容包括运动能力运动依从性、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等方面。结果通过康复运动干预,实验组患者运动能力明显提高,运动依从性显著提高,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方面两组间差别不显著。结论由护士开展院外康复运动项目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诊疗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1 位作者 冯新武 苏良献 《罕少疾病杂志》 2014年第2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诊治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应用经皮介入诊治术对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诊疗,临床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应用踝/肱指数等来评价疗效。结果 70例患者术后动脉造...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诊治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应用经皮介入诊治术对7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诊疗,临床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应用踝/肱指数等来评价疗效。结果 70例患者术后动脉造影显示均能血管再通,54例患者术后足背动脉搏动恢复,68例患者术后静息痛明显缓解,24例(24/26)患者术后溃疡愈合,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0.27±0.15)提高到术后的(0.68±0.13)。结论经皮介入诊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瑞舒伐他汀干预对ACS患者血浆TM、hs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1 位作者 冯新武 苏良献 《罕少疾病杂志》 2013年第3期42-44,64,共4页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未调脂治疗前及使用10mg/d瑞舒伐他汀治疗7天后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及非冠心病患者16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入选者在调脂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清晨...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未调脂治疗前及使用10mg/d瑞舒伐他汀治疗7天后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及非冠心病患者16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入选者在调脂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清晨空腹分别抽取静脉血,对照组入院次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TM及hsCRP。结果 ACS患者治疗前血浆TM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浆TM及hsCRP;瑞舒伐他汀治疗组短期治疗后,TM及hsCRP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血浆TM和hsCRP均升高;早期强化他汀药物治疗能降低血浆TM及hs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栓调节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他汀类药物 瑞舒伐他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行单支架处理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病变的临床分析
14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1 位作者 黄志锋 冯新武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步骤方法单支架治疗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并且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介入手术步骤分为球囊对吻扩张组(A组)...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步骤方法单支架治疗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右冠状动脉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并且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介入手术步骤分为球囊对吻扩张组(A组)和无球囊对吻扩张组(B组);A组又分为支架前球囊对吻扩张组(A1组)、支架后球囊对吻扩张组(A2组)。观察介入并发症发生率、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A2组比A1组术中并发症慢血流、心绞痛及术后1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不达TIMI3级发生率更低(P<0.05)。A组较B组术中并发症慢血流、心绞痛及术后1年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不达TIMI3级发生率更低(P<0.05)。各组介入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支架治疗右冠后三叉真性分叉病变时采取球囊对吻扩张较无球囊对吻扩张治疗术后1年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其中支架后球囊对吻扩张较支架前球囊对吻扩张的介入方法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后三叉 介入治疗 单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