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 被引量:10
1
作者 卢永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5,共4页
"非虚构"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词。"非虚构"作为文学观念的倡导,是对20世纪虚构文学的反拨,也是传统文学的一种精神回归。"非虚构"创作重新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目的是治疗文学的形式虚浮症,提升文学... "非虚构"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词。"非虚构"作为文学观念的倡导,是对20世纪虚构文学的反拨,也是传统文学的一种精神回归。"非虚构"创作重新强调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目的是治疗文学的形式虚浮症,提升文学的思想质地。而从人类书写历史的发展而言,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类经过长期的分野后重新走向合一,这是新世纪书写文化的一道标志性景观。由文学到历史再到新闻,非虚构写作的盛行,可视为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现实远远超出艺术家的虚构能力时,文学只能返朴归真,寻找一种"非虚构"的表达方式,这是非虚构重新获得"文学"意义的社会学解释。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非虚构"如果过分张扬,文学有可能滑入死亡一端。毕竟,文学仅有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与生活保持某种间离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写得好看(而不是多真),是文学之为文学的生命底线,也是衡量平庸之作与优秀之作的基本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虚构 文学观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5
2
作者 卢永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6-216,共11页
记忆、历史和文学三者的本质共相是基于现实语境对"过去"的一种有意建构(重构)。狄尔泰认为,不同的"精神科学"在"体验"和"理解"之基础上共同创构一个"生产关联体"的精神世界。作为... 记忆、历史和文学三者的本质共相是基于现实语境对"过去"的一种有意建构(重构)。狄尔泰认为,不同的"精神科学"在"体验"和"理解"之基础上共同创构一个"生产关联体"的精神世界。作为两个不同的精神"关联体",文学与历史相互阐发,共同创造一个整体的意义系统。安克施密特的"叙述实体"概念是一个对"过去"的不同叙述的集合体。"叙述实体"非指称历史的客观存在,而是意指历史的"图像"或"隐喻"。"叙述实体"的思考路径为我们架起一道沟通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桥梁。人类的"共同体"生活以"记忆共同体"为表征,"共享的记忆"需要人为建构。作为共享记忆规范化与正统化之结晶,"文化文本"是一个身份认同和历史传统的象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记忆 历史意识 生产关联体 叙述实体 记忆共同体 文化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 被引量:6
3
作者 柯秀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80-82,106,共4页
网络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 ,它在迅速发展中 ,优秀的网络作品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质 :审美的虚拟性、互动性、超文本的结构美、符号多元化。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审美特质 审美价值 审美虚拟性 审美交互性 超文本结构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德国文学语言的道德重建——论格拉斯的贡献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0,共3页
格拉斯对德国的战争罪责有自觉的认识,忏悔的信念坚定,在忏悔中进行精神移民,寻找新语言来为重建社会道德服务。他是战后德国文学寻找新语言来重建道德之旅中最忠实的实践者之一,他用新语言表现人在特定背景下的选择与表现、理性与非理... 格拉斯对德国的战争罪责有自觉的认识,忏悔的信念坚定,在忏悔中进行精神移民,寻找新语言来为重建社会道德服务。他是战后德国文学寻找新语言来重建道德之旅中最忠实的实践者之一,他用新语言表现人在特定背景下的选择与表现、理性与非理性、放纵与适度,令人反省。他为战后德国文学谱写了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斯 《铁皮鼓》 寻找语言 重建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塑造乡绅形象的偏颇与辨正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红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142,共5页
乡绅是民间处理公共事务、向官府表达诉求的代理人。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社会阶层,乡绅绝大多数是对乡村社会自治起积极作用的"良绅"。然而,在五四新文学中,乡绅作为专制权力的附庸,往往被作为"劣绅"而受到批判,这... 乡绅是民间处理公共事务、向官府表达诉求的代理人。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社会阶层,乡绅绝大多数是对乡村社会自治起积极作用的"良绅"。然而,在五四新文学中,乡绅作为专制权力的附庸,往往被作为"劣绅"而受到批判,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乡绅形象的政治偏见和社会性歧视。我们今天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历史的反省,在批判"劣绅"和各种民间社会陋习的同时,对乡绅的社会作用和群体形象,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应有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乡绅形象 偏颇 辨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文学经典的文本活态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卢永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4-137,共4页
"文学经典"的概念只具有话语修辞的功能,其内涵与"经典"的原初义有明显差异。经典的原初义是以固化的文本为标识,而文学经典却是以文本所呈现的意蕴作为判断依据。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如果突破以固化... "文学经典"的概念只具有话语修辞的功能,其内涵与"经典"的原初义有明显差异。经典的原初义是以固化的文本为标识,而文学经典却是以文本所呈现的意蕴作为判断依据。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如果突破以固化文本为文学经典的传统观念,而把文学经典的文本存在方式视为一种"活态"存在,则可在文学经典的文化身分表达、文学经典的艺术生存空间和西化的文学经典观等问题上获得新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文学经典 文本 文本活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西域文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薛幼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X期47-48,共2页
随着汉朝国力的强盛,它与西域的交往也不断加强,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西域文化的痕迹,如西域物产和胡人形象等,西域文化中以奇为美的审美倾向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亦有较多体现。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既... 随着汉朝国力的强盛,它与西域的交往也不断加强,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西域文化的痕迹,如西域物产和胡人形象等,西域文化中以奇为美的审美倾向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亦有较多体现。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既反映出中原文化广博的包容性,亦呈现出西域文化给中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文学作品 西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曹禧修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0-154,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 ,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 ;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 ,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 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 ,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 ;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 ,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仄 ,致使其话语空间受到限制 ,无法得到应有的拓展。走出困境的对策也有相应的两点 :一则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 ,执行一种生产性的、积极主动且富有主体精神的研究方法 ;二则需要我们坚持主体性的原则 ,继续清理形式批评本身的内在理路 ,并执行“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的阐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形式批评 内部研究 外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6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价值标准的演进
9
作者 王福湘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7-134,共8页
共和国建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其价值标准所含的历史属性、美学属性和语言属性,都在沿着从一元到多元的轨道逐渐进步和成熟。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价值标准 历史 美学 语言 一元化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对庸众的诋毁与礼教蒙难释疑
10
作者 杨红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135,共8页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有大量作品描写国民自私、愚昧、懦弱、圆滑等人性缺点,赢得了"新青年"的广泛心理共鸣。五四启蒙精英和"新青年"一代对"庸众"在国难当头之际难以承担推动社会现代化转型之重任,导致社...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有大量作品描写国民自私、愚昧、懦弱、圆滑等人性缺点,赢得了"新青年"的广泛心理共鸣。五四启蒙精英和"新青年"一代对"庸众"在国难当头之际难以承担推动社会现代化转型之重任,导致社会改革步履维艰,表达出深重的精神焦虑。但由于五四精英没有深刻领会西方民主精髓,不去致力于打碎禁锢民智的枷锁,而是在牢笼外面对庸众指手画脚,导致中国式启蒙越来越走向传统精英崇拜,与西方启蒙的民权建设渐行渐远。五四精英对政治改革感到绝望,转而求救于民众素质的预先提高,这看起来很美,却无异于缘木求鱼,把礼教当成专制恶俗的替罪羊,更是急不择言的恶果,其历史功绩早已彪炳史册,但其概念不清之遗毒,今天还需要进一步予以反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文学 启蒙精英 庸众 礼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朝社会对入北南朝士人文学的改造
11
作者 周建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60,共6页
南北朝时,北朝社会独特的政治氛围、地理风物是北方文学生成的重要因素。只要进入北朝社会,无论怎样的文学都会被改造,南朝入北的士人文学就是这样。南朝士人的文学只有经过北朝社会的洗礼,才能更臻完善。
关键词 南北朝 文学风格 南朝 士人文学 社会 文学研究 庚倍 宫体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与文学经典的影像改编
12
作者 卢永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5,共2页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表征着人类群体之间的文化区隔。共享的集体记忆是人类群体身份认同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文学经典影像对于一代人的影响,不仅是审美,还包括群体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归属感等方面。基于图像传播的直观性...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表征着人类群体之间的文化区隔。共享的集体记忆是人类群体身份认同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文学经典影像对于一代人的影响,不仅是审美,还包括群体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归属感等方面。基于图像传播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等特征,文学经典影像比纸质文学经典更易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经典影像,文学经典的影像改编能否获得受众认可,关键在于它能否建构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文学经典 影像改编 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3
作者 王福湘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文学创作 译介 现代文学 文坛 批评理论 流派 透视 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
14
作者 曹禧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0-54,共5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仄,致使其话语空间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应有的拓展。走出困境的对策也有相应的两点:一是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执行一种生产性的、也是积极主动且富有主体精神的研究方法;二则需要我们坚持主体性的原则,继续清理形式批评本身的内在理路,并执行“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的阐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形式批评 研究方法 主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科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黎保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5-202,共8页
现代中国"科学"的西化内涵并不多,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科学"概念的特征。由于实用理性的文化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把西方科学作为自然观或世界观的内涵演变为人生观,体现出从"科学人生观"到"革命... 现代中国"科学"的西化内涵并不多,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科学"概念的特征。由于实用理性的文化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把西方科学作为自然观或世界观的内涵演变为人生观,体现出从"科学人生观"到"革命人生观"的演变。在此逻辑上,中国现代作家不仅写作科学问题文学,还提倡和履行"为人生"的而非"为科学"的实验主义文学观。亦因此,"科学"不只是异于西方的自然观而表现为人生观,还异于西方的宗教背景而表现为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治。故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存在着一种异于西方的"科学救国"的文学现象。简言之,从文学史和观念史的角度,从科学—实用身份、科学—实用思想、科学—实用形态来重审"科学",可见出其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演变折射了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精神的传承,虽与西方科学貌合神离,但也具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传统 人生观 实用理性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实反抗到文学书写——论鲁迅与法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黎保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30,共7页
长期以来,鲁迅与法律关系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鲁迅在现实层面是如何对待法律的?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是否迁移到其文学作品里?或在其作品中得到呼应?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在历史河流中能否成为精神资源,为中外知识分子所直接借鉴?这些... 长期以来,鲁迅与法律关系的研究未能充分展开。鲁迅在现实层面是如何对待法律的?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是否迁移到其文学作品里?或在其作品中得到呼应?这种对待法律的精神在历史河流中能否成为精神资源,为中外知识分子所直接借鉴?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关系 鲁迅 文学书写 反抗 精神资源 文学作品 现实层面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概念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以鲁迅笔下的“文明”“文化”概念综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黎保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29,共13页
梳理一位作家外来的某个或某些概念的使用类型、接受情况,及其所折射出的作家思想指向、文化态度、生命体验与社会氛围是作家概念史的研究范畴,这一研究领域亟待开拓。就鲁迅笔下的“文明”“文化”概念研究而言,旨在综合分析鲁迅对“... 梳理一位作家外来的某个或某些概念的使用类型、接受情况,及其所折射出的作家思想指向、文化态度、生命体验与社会氛围是作家概念史的研究范畴,这一研究领域亟待开拓。就鲁迅笔下的“文明”“文化”概念研究而言,旨在综合分析鲁迅对“文明”“文化”的概念接受史、思想史,以及带着作家个性气质的心灵史,聚焦于鲁迅的落伍焦虑与“文明”“文化”的进步渴求,“文明”“文化”批评与呼唤精神界战士,反对正向、反向的文化殖民主义,注重文化血脉与拿来主义。这种浸润了个性、情感与思想的作家概念史是一种“有情的概念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鲁迅 文明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边缘与人性深处——论战争背景之下1940年代文学的精神暴力形态
18
作者 黎保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8-144,共7页
1940年代文学的精神暴力一方面是战争暴力的大背景造成的,它是战争状态下的精神刺激及其对作家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战争暴力"形成对照,在相似的"暴力性"、"破坏性"之中显示出精神的深度,甚至超越时空的... 1940年代文学的精神暴力一方面是战争暴力的大背景造成的,它是战争状态下的精神刺激及其对作家的启发,另一方面则与"战争暴力"形成对照,在相似的"暴力性"、"破坏性"之中显示出精神的深度,甚至超越时空的深度。它分为以战争或不以战争为背景的故事与人物心理两种类型,具有群体性与时代性的特征。简言之,作为启蒙边缘的精神暴力书写,却体现了人性深处的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文学 战争背景 精神暴力 心理深度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28
19
作者 张世晶 黎嘉焮 张旭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8-222,共5页
为探讨大学生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19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经济特区33所本科院校的1 75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业情绪中积极体验较消极情绪多;大学生学业情绪在性别、是否... 为探讨大学生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19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经济特区33所本科院校的1 75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业情绪中积极体验较消极情绪多;大学生学业情绪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师范生、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学业情绪与积极心理品质之间相关显著;大学生学业情绪对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情绪 积极心理品质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生良 康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90,共7页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 《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资源,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生态之生命性、有序性、联系性这三大生态美学基本属性的深刻认知上;其次又进一步体现在对主体"此在"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认知和对生态人生的践行上;再次是庄子站在具有生态意味的立场上,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所谓"有为"和"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和对纯真人性的异化,还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态美学 思想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