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 |
卢永和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2
|
论文学记忆与历史意识的四个维度 |
卢永和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3
|
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 |
柯秀经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3 |
6
|
|
4
|
二战后德国文学语言的道德重建——论格拉斯的贡献 |
马娅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5
|
五四新文学塑造乡绅形象的偏颇与辨正 |
杨红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6
|
试论文学经典的文本活态化 |
卢永和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7
|
浅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西域文化 |
薛幼萍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8
|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 |
曹禧修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9
|
论6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价值标准的演进 |
王福湘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0
|
新文学对庸众的诋毁与礼教蒙难释疑 |
杨红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1
|
论北朝社会对入北南朝士人文学的改造 |
周建江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2
|
集体记忆与文学经典的影像改编 |
卢永和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3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王福湘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4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式批评的困境及其对策 |
曹禧修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5
|
何为科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 |
黎保荣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6
|
从现实反抗到文学书写——论鲁迅与法律 |
黎保荣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7
|
作家概念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以鲁迅笔下的“文明”“文化”概念综论为中心 |
黎保荣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8
|
启蒙边缘与人性深处——论战争背景之下1940年代文学的精神暴力形态 |
黎保荣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9
|
大学生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 |
张世晶
黎嘉焮
张旭东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8
|
|
20
|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资源再探 |
刘生良
康庄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