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正常与病理状态下针刺外关穴时脑负激活的脑区定位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贵锋 黄泳 +2 位作者 唐纯志 赖新生 陈俊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98-1103,共6页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观察真针刺、假针刺外关穴时脑负激活的脑区定位规律。方法 2013年8—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选取正常受试者24例,2014年1—6月在南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观察真针刺、假针刺外关穴时脑负激活的脑区定位规律。方法 2013年8—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选取正常受试者24例,2014年1—6月在南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分别施以右侧外关穴的真针刺和假针刺,同时运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f MRI采集负激活信号数据,所得数据运用SPM2进行处理(P≤0.001,uncorrected,活体素数目K>30)。结果正常受试者外关穴真针刺负激活的脑区定位:左侧顶上小叶(BA7)、顶下小叶(BA40)、楔前叶(BA7、19)、额上回(BA6)、中央前回(BA6、10)、中央后回(BA3、7)、枕叶(BA19),右侧中央前回(BA6)、中央后回(BA3)、楔前叶(BA19、7)、楔叶(BA19);假针刺负激活的脑区定位:左侧中央前回(BA10)、中央后回(BA3、5),右侧额上回(BA1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关穴真针刺负激活的脑区定位:左侧额内侧回(BA6、10)、中央后回(BA3)、颞中回(BA21),右侧中央后回(BA3、5)、中央前回(BA4)、额内侧回(BA10);假针刺负激活的脑区定位:双侧楔前叶(BA7)。结论正常受试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外关穴真针刺均使与该穴主治作用相关的脑区出现负激活,提示针刺疗效可能与脑负激活有关;在执行同样外在任务时,生理状态下和病理状态下被干扰或被打断的脑功能区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外关 磁共振成像 脑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外关穴得气对脑中枢激活与负激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贵锋 黄泳 +4 位作者 唐纯志 赖新生 陈俊琦 单保慈 陈燕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9-272,I000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针刺外关穴得气对脑中枢的激活与负激活,探索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和疗效作用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5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分别以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作为刺激因素。采用Block方法设计... 目的:通过比较针刺外关穴得气对脑中枢的激活与负激活,探索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和疗效作用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5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分别以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作为刺激因素。采用Block方法设计刺激程序,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收集脑中枢刺激信号。扫描完毕随即使用针刺感觉量表评价受试对象的感觉,依据感觉量化结果将图像数据分为针刺得气组与无感觉对照组,再在Matlab平台上采用SPM2.0软件包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针刺效应:针刺组有20例以酸麻胀重等得气指征为主,VAS评分4.85±2.47;对照组有15例无感觉,6例轻微刺痛感。(2)脑功能成像结果:以P≤0.01,K>30为统计检验显著性标准,以对照无感觉为基线,针刺外关穴得气同时激活、负激活双侧BA3、左侧BA40;激活双侧BA6、20、40、47、小脑后叶和半月小叶,右侧8、24、37、39、Sub-lobar、尾状核,左侧10、13、21、22、边缘叶、海马、海马旁回、丘脑、中脑红核、脑干、小脑扁桃体;负激活右侧BA4、9、18,左侧BA5、6、7、10、24、小脑前叶和蚓部山顶。结论:针刺外关穴得气激活与负激活的脑区不同,激活脑区与外关穴主治作用相关,负激活脑区大部分为非任务依赖性,其余负激活脑区亦与外关穴主治作用相关,针刺的治疗效应与脑中枢的激活及负激活均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得气 外关穴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 脑中枢 激活 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心理安慰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贵锋 黄泳 +3 位作者 唐纯志 赖新生 徐卫平 单保慈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8-131,I0003,共5页
目的:分析针刺过程中心理安慰与针刺疗效的关系,探索心理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招募48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分别施以外关穴针刺、外关穴不透皮假针刺、非穴针刺和空白对照处理,运用PET-CT收集... 目的:分析针刺过程中心理安慰与针刺疗效的关系,探索心理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招募48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分别施以外关穴针刺、外关穴不透皮假针刺、非穴针刺和空白对照处理,运用PET-CT收集脑中枢激活信号,所得图像数据采用SP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P<0.001,uncorrected,K>10统计检验显著性标准;与空白对照比较,外关穴针刺激活左侧颞中回(BA22)、颞叶Sub-Gyral(BA21)、顶下小叶(BA40)和右侧楔前叶(BA7),外关穴不透皮假针刺激活左侧颞上回(BA22)和右侧颞下回(BA20)、角回(BA39),非穴针刺激活左侧枕叶舌回(BA18)、小脑和右侧颞上回(BA22)、枕叶梭状回(BA18);外关穴针刺与不透皮假针刺比较激活左侧颞上回(BA42)、小脑前页和右侧楔前叶(BA19),外关穴针刺与非穴针刺比较激活左侧额下回(BA45)、颞上回(BA22)、顶上小叶(BA7)、楔前叶(BA7)、中央后回(BA40)、顶下小叶(BA40)和右侧额下回(BA47)、楔前叶(BA7、19)、楔叶(BA18)、中脑。结论:心理安慰因素在针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是针刺效应的非特异性效应部分,不同的心理安慰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不同,但都不是针刺效应的全部,针刺穴位特异性的激活与穴位主治作用密切相关的脑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安慰 针刺效应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脑功能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