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氢杨梅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大鼠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灏 叶丹 +5 位作者 潘振洪 钟琳兴 魏梁锋 吴再新 王守森 陈宏颉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4-708,共5页
目的评价二氢杨梅素(DMY)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TBI+SIH)大鼠的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12)、TBI+SIH组(n=12)和DMY治疗组(n=12)。采用受控皮质撞击(CCI)颅脑致伤法+恒温水浴浸泡法... 目的评价二氢杨梅素(DMY)对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TBI+SIH)大鼠的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12)、TBI+SIH组(n=12)和DMY治疗组(n=12)。采用受控皮质撞击(CCI)颅脑致伤法+恒温水浴浸泡法建立TBI+SIH大鼠模型。每24小时腹腔注射300 mg/Kg的DMY。于模型制备成功后72 h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状态,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思蓝(EB)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组织中铁沉积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采用试剂盒检测损伤周围脑组织中铁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结果病理学检查可见TBI+SIH组出现散在出血,组织和细胞结构变形。DMY治疗组的脑水肿更明显,脑出血更为严重。透射电镜下TBI+SIH组线粒体缩小、线粒体膜增厚、嵴断裂,DMY治疗组细胞核染色质部分发生边集,线粒体破坏减少。与TBI+SIH组比较,DMY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组织中MDA、铁含量和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降低(均P<0.05),而GSH含量和GPX4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DMY可以减轻TBI+SIH大鼠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和GPX4介导的铁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 二氢杨梅素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不同年龄重型脑损伤患儿中的应用探讨
2
作者 荆俊杰 赵清爽 +5 位作者 应建彬 陈帆 张桃桃 张尚明 曾子桓 宋云海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56-960,共5页
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不同年龄儿童重型脑损伤中的应用结果,探讨其在儿童重型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福建省儿童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成功应用颅内压监测的26例儿童重型... 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不同年龄儿童重型脑损伤中的应用结果,探讨其在儿童重型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福建省儿童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成功应用颅内压监测的26例儿童重型脑损伤病例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7 d至6岁,平均年龄1.3岁。根据年龄分为婴儿(<1岁)组15例和1~6岁组11例,经侧脑室额角穿刺植入Codman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电极,并持续引流脑脊液,观察术前及术后1、3、7及14 d的儿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颅内压值及脑脊液引流量。结果26例患儿中,2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后2 d死亡),病死率11.5%。婴儿组和1~6岁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婴儿组总体颅内压值低于1~6岁组(P=0.009),脑脊液引流量也低于1~6岁组(P<0.001),但组别与时间均无交互作用。婴儿组和1~6岁组不同时间点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依次为:术前(7.31±0.85,6.40±1.43)、术后第1天(9.23±1.09,8.50±1.84)、术后第3天(11.38±1.19,10.40±2.59)、术后第7天(13.08±0.95,12.70±2.36)、术后第14天(14.38±0.77,13.90±0.99);各时间点颅内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依次为:术中(26.00±4.00,30.70±3.74)mmHg、术后第1天(20.38±4.35,22.10±3.98)mmHg、术后第3天(15.77±4.19,19.60±4.58)mmHg、术后第7天(10.54±1.61,14.10±3.63)mmHg、术后第14天(6.31±1.18,8.40±1.35)mmHg;各时间点脑脊液引流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依次为:术后第1天(51.54±14.91,97.20±23.30)mL、术后第3天(69.23±12.89,100.60±25.29)mL、术后第7天(86.15±15.57,139.30±28.12)mL、术后第14天(82.69±10.13,137.80±17.08)mL,但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结论儿童重型脑损伤后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婴儿组和1~6岁组在术后随着时间变化的预后过程基本一致,脑脊液引流量逐步增加,颅内压逐步下降,GCS评分逐步上升,至术后第14天达最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脑损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V图像融合法展示硬膜下血肿与邻近静脉的空间构象 被引量:1
3
作者 许伟明 林玉克 +5 位作者 林建斌 陈崇泽 王伟 穆书闻 王成 王守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36,共4页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s,ASDH)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继发性损伤[1],临床救治存在很多挑战[2],静脉损伤在其致病机制中可能存在一定作用[3]。以往ASDH的影像学评估通常由CT平扫来实现,缺乏脑静脉损伤的评估。近年来,颅脑C... 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s,ASDH)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继发性损伤[1],临床救治存在很多挑战[2],静脉损伤在其致病机制中可能存在一定作用[3]。以往ASDH的影像学评估通常由CT平扫来实现,缺乏脑静脉损伤的评估。近年来,颅脑CT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 CTV)技术逐渐成熟[4],CTV后处理的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能显示脑静脉的整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静脉成像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内静脉 容积重建技术 曲面重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治疗颈椎病
4
作者 魏梁锋 郑兆聪 +2 位作者 薛亮 陈业煌 王守森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6月因颈椎病行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89例资料。通过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4个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 目的探讨术中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6月因颈椎病行CT辅助颈椎前路显微减压术89例资料。通过术前1天、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4个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椎病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术前、术中、术后末次随访采用CT重建测量C2-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术后VAS评分逐渐下降,JOA评分逐渐上升,术后1年VAS评分由术前(5.7±0.9)降至(0.4±0.3),JOA评分由术前(10.6±1.3)升至(15.7±1.6),任意2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JOA评分改善率,治愈39例(43.8%),显效36例(40.4%),有效12例(13.5%),无效2例(2.2%);总有效率97.8%(87/89)。术中C2-7 SVA[(14.9±1.0)mm]和术后1年[(15.5±1.0)mm]均显著低于术前[(23.3±1.4)mm](P=0.000)。术中硬膜囊破裂3例(3.4%),即刻封堵,术后脑脊液漏1例。未发生明显神经损伤。无椎间隙感染和颈椎不稳,无植入物松动和脱落。结论CT用于颈椎病前路显微减压术中,使手术安全,减压精确,并有利于维护术后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减压 矢状面平衡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