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空军卫生人员战现场急救训练系统构建与应用
1
作者 徐思嘉 刘喜文 +3 位作者 张平 池思敏 徐强 胡珊博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7-299,共3页
现阶段空军卫生人员战现场急救(BFA)训练面临着训练方式单一、缺乏战场环境的问题,亟需创新训练方式提升训练效果。文章基于混合现实技术,将真实元素(智能模拟伤员)与虚拟元素(战场环境等)有机融合,紧密结合空军BFA训练特点,开发出适用... 现阶段空军卫生人员战现场急救(BFA)训练面临着训练方式单一、缺乏战场环境的问题,亟需创新训练方式提升训练效果。文章基于混合现实技术,将真实元素(智能模拟伤员)与虚拟元素(战场环境等)有机融合,紧密结合空军BFA训练特点,开发出适用于空军卫生人员BFA训练的虚拟仿真系统。系统以空军信息化卫勤保障为基础,研发了空袭场景、战救决策软件、虚拟交互系统等核心模块,强化战救思维,为空军卫生人员开展BFA训练提供新的辅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训练 混合现实技术 空军卫生人员 战现场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后注射醋酸曲安奈德+利多卡因治疗急性耳鸣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邢蔚 王泽石 郭晓丽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932,共4页
目的探讨醋酸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耳后注射治疗急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耳鸣患者96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耳后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0.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0.3ml,同时口服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片和甲钴胺片,并... 目的探讨醋酸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耳后注射治疗急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耳鸣患者96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耳后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0.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0.3ml,同时口服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片和甲钴胺片,并辅以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对照组除不行耳后注射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两组均治疗15天,全部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67.80%;3个月后随访,分别为91.67%和64.41%,两次统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耳后注射醋酸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治疗急性耳鸣可获得满意疗效,操作简单,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耳鸣 醋酸曲安奈德 利多卡因 耳后注射 疗效 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髓小胶质细胞极化参与实验性牙髓炎疼痛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寇雯雯 孙书恺 +4 位作者 薛飞 路宇馨 高磊 张静 吴礼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59-266,共8页
目的:检测小鼠实验性牙髓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延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及其变化,探究延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与牙髓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样法将C57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实验性牙髓炎症模型组(Pulpitis)。牙髓... 目的:检测小鼠实验性牙髓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延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及其变化,探究延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与牙髓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样法将C57小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和实验性牙髓炎症模型组(Pulpitis)。牙髓暴露法建立实验性牙髓炎症模型,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牙髓炎症的变化情况;擦面实验观察小鼠牙髓炎性痛程度;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记物精氨酸酶1(Arg-1)在延髓背角的表达及变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Iba-1、iNOS、Arg-1的表达及定位情况;real time RT-PCR检测IL-1β和IL-4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牙髓暴露1 d小鼠牙髓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3 d炎性发展至整个冠髓,7 d炎症扩散至根髓,14 d牙髓几乎全部坏死。痛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牙髓暴露后1 d疼痛最为明显,随后开始逐渐减弱,7 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牙髓炎发生后,小胶质细胞活化且3 d活化量最高,牙髓暴露1 d延髓背角浅层iNOS表达最高,随后逐渐降低;1 d时延髓背角浅层内Arg-1表达水平有所升高,14 d时达到最高。real time RT-PCR结果显示,延髓背角IL-1βmRNA在牙髓暴露后1 d表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同时IL-4 mRNA表达逐渐升高,14 d时达到最高。结论:小鼠牙髓炎疼痛程度与牙髓炎症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牙髓炎性疼痛发生后,延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发生极化,初期以M1极化为主;后期以M2极化为主,疼痛状态与极化方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极化 牙髓炎 疼痛 延髓背角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激活NF-κB通路诱导小鼠BV-2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性 被引量:6
4
作者 白倩 王鑫 +1 位作者 毛旭 胡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在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机制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极化,分别利用AKR1B1小干涉RNA(siRNA)和抑制剂泊那司他(ponalrestat/Statil)作用BV-2...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在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机制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极化,分别利用AKR1B1小干涉RNA(siRNA)和抑制剂泊那司他(ponalrestat/Statil)作用BV-2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BV-2小胶质细胞AKR1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加氧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ELISA检测BV-2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1β含量。采用BV-2条件培养基处理原代RGC,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RGC脑特异性同源盒蛋白3a(Brn-3a)的表达以确定RGC活性,TUNEL染色检测RGC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RGC核因子κBp65(NF-κBp65)、核因子κB抑制物激酶(IKK)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LPS诱导BV-2细胞中TNF-α、IL-1β、COX2和iNOS的mRNA表达增加,培养液上清中TNF-α、IL-1β含量增加。BV-2细胞条件培养基导致RGC活力降低、凋亡增加;敲低AKR1B1后,可阻断BV-2细胞M1型极化,恢复RGC活力;敲低AKR1B1可阻断LPS诱导的IKK磷酸化和NF-κBp65的入核。结论AKR1B1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进而降低RGC的活力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 BV-2小胶质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 核因子κB(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惠英 张侃 +4 位作者 杨诏旭 黎大鹏 杨志芳 沈丽 王美珠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8-523,共6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疫情期间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时点现患率调查方法,通过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调查某医院2020年3月24日所有在院COVID-19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疫情期间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时点现患率调查方法,通过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调查某医院2020年3月24日所有在院COVID-19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侵入性操作使用情况等。结果共调查323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58.33±14.30)岁;平均住院日数(13.13±7.23)d。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10%,其中危重型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为33.33%);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30.00%);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分别为5.88%、7.69%、0;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44%,其中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2.41%;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84.26%)以及口服给药方式为主(68.52%);使用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莫西沙星(23.84%)。结论COVID-19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略高于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应特别注意危重型患者继发肺部细菌感染的防控,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院感染 现患率 抗菌药物 COVID-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猪继发肝损伤的变化特点及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彬 游云 +5 位作者 沈才福 夏亮 杨欣悦 李辉文 刘江伟 戴勇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模拟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THS)猪继发肝损伤的变化特点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长白仔猪随机分为干热创伤失血性休克组(DHS组)、干热创伤失血性休克假手术组(DHC组)与常温创伤失血性休克组(NTS组),每组20只。将DHS组、DH... 目的探讨模拟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THS)猪继发肝损伤的变化特点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长白仔猪随机分为干热创伤失血性休克组(DHS组)、干热创伤失血性休克假手术组(DHC组)与常温创伤失血性休克组(NTS组),每组20只。将DHS组、DHC组于干热环境[温度(40.5±0.5)℃,湿度10%±2%],NTS组于常温环境[温度(25.0±0.5)℃,湿度35%±5%]下分别暴露3 h,然后建立血压控制型失血性休克模型。各组分别于模型建立成功后0 min(T_(0))、50 min(T_(1))、100 min(T_(2))、150 min(T_(3))安乐处死,收集血液和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肝组织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HMGB-1、ICAM-1的表达;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DHS组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并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窦扩张、充血,肝小叶、汇管区结构稍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等。NTS组于T2时开始出现肝损伤并逐渐加重,DHC组各时间点肝组织均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DHS组ALT及AST均呈动态变化且趋势基本一致,与DHC组比较,T0时即开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在T1、T3时达到峰值,且与同时间点DHC组、NT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HC组在各时间点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DHS组TNF-α、IL-1β水平均在T0时即开始升高,且与相同时间点DHC组、NT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时间推移DHS组与NTS组均呈现持续增高趋势,且DHS组增高速度较NTS组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HC组未见明显升高(P>0.05);随时间延长,DHS组ICAM-1、HMGB-1表达水平较前一时间点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猪继发肝损伤出现时间早且重,可激活肝内更多的Kupffer细胞,促使TNF-α、IL-1β大量释放并进一步引起HMGB-1、ICAM-1高表达,共同促进肝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干热环境 继发肝损伤 炎性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超声影像特征及心功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艳飞 张颖 +2 位作者 黄立伟 庞丽娜 郑敏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540-2543,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ous,CAOA)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并评价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确诊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43例患者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其中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ous,CAOA)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并评价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确诊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43例患者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其中16例接受冠脉移植手术),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及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前后超声改变。结果43例患者女性占65.1%(28/43),51.2%因发现心脏杂音就诊(22/43)。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65.1%,28/43),其中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者最多(20/43,46.5%),58.1%患者无其他心血管畸形(25/43)。主要继发改变为二尖瓣关闭不全(7/43,16.3%),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数大于50%。16例冠脉移植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左室舒张末横径(LVEDD)减小、二尖瓣反流减少(P<0.05)。结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超声心动图以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最为常见,多数不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主要继发改变为左心系统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室射血分数均数大于50%。冠状动脉移植术后6月左心室重构可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起源异常 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糖还原酶AKR1B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8
作者 白倩 王鑫 +1 位作者 毛旭 胡丹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1-596,共6页
目的:检测醛糖还原酶AKR1B1在介导大鼠视神经损伤调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夹伤(ONC)模型并分离视网膜组织,通过real time RT-PCR实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AKR1B1和E2相关因子(Nrf2) mRNA的表达;... 目的:检测醛糖还原酶AKR1B1在介导大鼠视神经损伤调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中的功能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夹伤(ONC)模型并分离视网膜组织,通过real time RT-PCR实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AKR1B1和E2相关因子(Nrf2) mRNA的表达;原代培养RGC,分别给予AKR1B1-siRNA或抑制剂作用于H2O2处理的RGC,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RGC中Brn-3a的表达;通过TUNEL染色检测RGC的凋亡;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RT-PCR实验检测Nrf2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组织中AKR1B1表达升高,Nrf2表达降低;抑制AKR1B1可恢复RGC活力并抑制细胞凋亡;抑制AKR1B1后Nrf2表达增加。结论:大鼠在视神经损伤过程中抑制AKR1B1可增加RGC活力并抑制其凋亡,其机制与抑制Nrf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糖还原酶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NRF2 细胞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