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末静电喷涂车间颗粒物暴露检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煜倩 高向景 +2 位作者 张元宝 谢昊涵 陈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为探究静电喷涂作业颗粒物职业暴露程度,选取2家汽配企业(A企业和R企业),实时检测作业场所颗粒物暴露水平,进行颗粒物形态学分析,模拟计算在人体呼吸道的沉积率,使用控制分级策略Stoffenmanager Nano模型评价风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喷... 为探究静电喷涂作业颗粒物职业暴露程度,选取2家汽配企业(A企业和R企业),实时检测作业场所颗粒物暴露水平,进行颗粒物形态学分析,模拟计算在人体呼吸道的沉积率,使用控制分级策略Stoffenmanager Nano模型评价风险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喷涂车间收集到的颗粒物多呈不规则的晶体状;以碳(C)、氧(O)元素为主,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包括铝(Al)、镍(Ni)、锌(Zn)等;A,R企业个体平均数量浓度为29565,88337个/cm_(3)。A企业、R企业以及环境背景的PM 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123,0.335和0.063 mg/m^(3),企业颗粒物质量浓度均高于大气背景值,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经Stoffenmanager Nano模型评估,A,R企业风险等级均为高风险等级。研究结果可为静电喷涂作业场所颗粒物暴露检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具体数据支持及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及超细颗粒物 静电喷涂 暴露监测 风险评估 职业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职业危害风险分级与分级管理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仕川 邢娟娟 +5 位作者 张超 朱慧 李季 金雅静 徐敬贤 许志珍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6-161,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高温作业职业危害风险强度,探讨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环境温度与劳动强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采用高温环境模拟仓实验与建筑行业露天高温作业现场调研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温环境和心血管体能负荷值(%CVL)作... 为进一步研究高温作业职业危害风险强度,探讨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环境温度与劳动强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采用高温环境模拟仓实验与建筑行业露天高温作业现场调研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温环境和心血管体能负荷值(%CVL)作为高温作业危害风险分级的主要参照指标。提出了高温作业职业危害风险分级的技术方法和针对不同程度高温职业危害风险管理措施的具体建议,为保护高温作业劳动者安全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作业 风险分级 劳动强度 分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杰 钱新明 +3 位作者 赵鹏 许志珍 王煜倩 唐仕川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7-23,共7页
通过文献调研和分析,为深入开展纳米材料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数据支持,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纳米TiO2、纳米铁粉、富勒烯(C60)等的生物体毒理学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分析了可燃性纳米材料,主要... 通过文献调研和分析,为深入开展纳米材料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数据支持,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纳米TiO2、纳米铁粉、富勒烯(C60)等的生物体毒理学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分析了可燃性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纳米铝粉、铁粉、碳粉的安全性研究现状及趋势,强调了进一步开展安全性研究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了目前纳米材料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今后可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毒理学 安全性 可燃性纳米材料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聚酰胺对水稻幼苗的影响:尺寸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
4
作者 尹铭 汪学佳 +6 位作者 解宏鑫 辛岩 陈瑞 崔丽巍 陈帅 李柏 李玉锋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6-938,共13页
微纳米塑料(M/NPs)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聚酰胺(PA)纤维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合成纤维,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用不同尺寸和不同浓度的聚酰胺(PA)微/纳米塑料对水稻幼苗的影响。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不同尺寸、不同浓度PA微/... 微纳米塑料(M/NPs)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聚酰胺(PA)纤维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合成纤维,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用不同尺寸和不同浓度的聚酰胺(PA)微/纳米塑料对水稻幼苗的影响。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不同尺寸、不同浓度PA微/纳米塑料(PA-MP/NP,5、50、500 mg/L)对水稻幼苗生长指标、生化指标及金属组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尺寸的PA微/纳米塑料均抑制水稻幼苗生长,且纳米塑料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相同尺寸下,高浓度处理组抑制作用更强。同时,PA微/纳米塑料暴露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丙二醛含量增加,抗氧化酶活力先升后降,还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影响光合作用。PA微/纳米塑料暴露还导致水稻叶片中金属元素稳态平衡的紊乱。研究表明,PA微/纳米塑料均抑制水稻幼苗生长、破坏其光合作用系统以及植株内金属组稳态平衡,且具有尺寸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因此,应减少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污染,以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微/纳米塑料 水稻幼苗 生化特性 金属元素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因子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迪 鞠睿 +3 位作者 李丽梅 王煜倩 陈瑞 王新一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5,共12页
转录因子是一类在细胞中通过引导RNA聚合酶与特定DNA序列结合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转录因子是生物体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的一类重要调节性蛋白,可专一性的感知环境介质中的配体分子。利用转录因子作为识别元件构建生物传感体系并与不... 转录因子是一类在细胞中通过引导RNA聚合酶与特定DNA序列结合调控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转录因子是生物体适应自然环境过程中的一类重要调节性蛋白,可专一性的感知环境介质中的配体分子。利用转录因子作为识别元件构建生物传感体系并与不同的信号转导和放大系统耦合,可在细胞、无细胞和体外等不同反应体系构建信号输出形式灵活多样的传感策略。基于转录因子构建的生物传感器(TFBBs),因其灵敏度高、体积小、价格低廉以及可应用于现场监测等优势,在环境分析领域显示出巨大应用潜力。文中着重介绍了TFBBs的传感体系类型、核心元件组成和工作原理,列举了其在重金属离子、芳香族化合物及抗生素等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TFBBs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促进TFBBs人工设计和传感性能提升,使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生物传感 环境分析 重金属离子 芳香族化合物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系统和金属组稳态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解宏鑫 费钰茜 +6 位作者 曹浩楠 陈瑞 崔丽巍 陈栋梁 于永亮 李柏 李玉锋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8-1065,共8页
纳米塑料(NPs)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然而有关它们对陆生植物毒性的知识仍然有限。比较了不同浓度的纳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nPET)对水稻幼苗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10 mg/L)的nPET明显抑制幼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水稻... 纳米塑料(NPs)是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然而有关它们对陆生植物毒性的知识仍然有限。比较了不同浓度的纳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nPET)对水稻幼苗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10 mg/L)的nPET明显抑制幼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水稻根中的MDA含量和SOD活性都明显增加,GPx活性变化主要反映在水稻茎部和叶片,表明nPET会干扰水稻光合作用系统,并引发氧化应激。此外,nPET还改变水稻幼苗中钙(Ca)、锰(Mn)、铁(Fe)、镍(Ni)和锌(Zn)的含量,表明暴露于nPET会影响植物体内的金属组稳态平衡。总之,nPET会影响水稻苗的光合作用,造成氧化损伤,并干扰体内金属组的稳态平衡,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纳米塑料 微塑料 水稻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表面改性和苯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方彦 杨文芬 +1 位作者 宫国卓 张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76,共6页
为了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用N2和NH3对四种不同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分别进行了苯吸附实验、碘值和亚甲基兰值表征以及贝姆滴定实验后,结果发现:表面还原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发育,可以提高活性炭... 为了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用N2和NH3对四种不同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分别进行了苯吸附实验、碘值和亚甲基兰值表征以及贝姆滴定实验后,结果发现:表面还原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性炭的孔结构发育,可以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的碱性官能团的含量;四种活性炭中的羧基含量都比较高,改性后羧基含量大幅下降;表面改性对煤质活性炭的苯吸附值变化不大,但对木质活性炭的防护性能提高明显,NH3改性比N2改性更能提高活性炭对苯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表面化学改性 苯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超细颗粒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元宝 许志珍 +4 位作者 王煜倩 朱鹏 张斌 唐仕川 赵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71,共8页
颗粒物的健康损害效应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针对PM2.5等大颗粒开展了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健康损害效应的因果关系得到基本确认。然而比PM2.5粒径更小但数量更多的超细颗粒物(UFPs),其暴露特征及对健... 颗粒物的健康损害效应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针对PM2.5等大颗粒开展了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健康损害效应的因果关系得到基本确认。然而比PM2.5粒径更小但数量更多的超细颗粒物(UFPs),其暴露特征及对健康影响的贡献值尚不清楚,缺乏统一的检测方法及策略是影响其健康评估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目前超细颗粒物的检测方法、仪器及策略,总结了超细颗粒物评价方法的影响因素及其存在的不足,为超细颗粒物检测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颗粒物 纳米 检测方法 健康影响 评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纳米材料对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煜倩 唐仕川 +3 位作者 宋玉果 沈臻霖 张杰 张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4-39,共6页
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和纳米产品的普及,增加了纳米材料的研究者、生产者、消费者职业接触和环境暴露的机会。大量的毒理学研究显示,纳米颗粒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等均有损伤风险。综述了国内外对纳米颗粒... 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和纳米产品的普及,增加了纳米材料的研究者、生产者、消费者职业接触和环境暴露的机会。大量的毒理学研究显示,纳米颗粒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等均有损伤风险。综述了国内外对纳米颗粒心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分别总结了纳米碳基物、纳米金属和纳米氧化物等常见纳米材料对心血管损伤的毒理学研究,分析了纳米颗粒对心血管损伤的可能机制,提出进一步开展纳米颗粒对心血管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毒理学 心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工作场所莠去津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兴藩 宋相中 +3 位作者 付朝晖 赵鹏 许志珍 唐仕川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5-759,共5页
莠去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我国是其原药的主要生产国家。为加强工作场所莠去津暴露浓度的检测力度,保障职业接触工人身体健康,研究开发工作场所莠去津浓度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自行组装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 莠去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我国是其原药的主要生产国家。为加强工作场所莠去津暴露浓度的检测力度,保障职业接触工人身体健康,研究开发工作场所莠去津浓度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自行组装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实验室配置的浓度为10~1 000 mg·L^(-1)的莠去津溶液样本光谱,并比较了多元散射校正、变量标准化、一阶导数方法、二阶导数方法及其组合等光谱预处理方法,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变量选择法和遗传算法等变量选择方法,偏最小二乘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等回归方法对近红外光谱模型分析精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一阶导数是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遗传算法优选的光谱变量表现优于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变量选择法;支持向量机模型表现优于偏最小二乘模型。基于遗传算法选择的16个光谱变量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分析精度最高,其定标决定系数、验证决定系数、定标均方差、预测均方差和相对分析误差(成分浓度的标准偏差与预测均方差的比值)分别为1,0.99,17.54 mg·L^(-1),25.42 mg·L^(-1)和11.43,有望应用于工作场所莠去津浓度的实际检测中。该研究探讨了近红外光谱法检测工作场所莠去津浓度的可行性,相关结果对于未来类似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莠去津 化学计量学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对肺部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煜倩 贾光 +3 位作者 沈臻霖 张杰 唐仕川 张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2012年第4期56-59,共4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和医药卫生等领域。一些原本无毒或低毒的材料,当粒径达到纳米级时,毒性明显增强。纳米二氧化钛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工业产品中,它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和医药卫生等领域。一些原本无毒或低毒的材料,当粒径达到纳米级时,毒性明显增强。纳米二氧化钛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工业产品中,它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目前就纳米二氧化钛整体和体外生物效应或安全性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围绕纳米二氧化钛对肺部损伤的研究进展及挑战进行综述。认为纳米二氧化钛粒径与损伤之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索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毒理学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物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元宝 赵鹏 +3 位作者 王煜倩 许志珍 唐仕川 常兵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6,共6页
纳米颗粒物因其独特的性质(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化学、力学、电磁、光学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纳米颗粒物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其更容易进入机体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效应,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纳米颗粒物因其独特的性质(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化学、力学、电磁、光学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纳米颗粒物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其更容易进入机体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效应,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也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殖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因此纳米颗粒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几年来纳米颗粒物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物 雄性 生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锂改善孕中期苯并[a]芘暴露致大鼠神经管畸形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张文平 张楠 +5 位作者 白文琳 陈茜 王鹤菲 赵振林 周兴藩 张英英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411-417,共7页
目的:探讨氯化锂(Li Cl)对孕中期苯并[a]芘(B[a]P)暴露诱导大鼠神经管畸形的改善作用。方法:10周龄SPF级健康孕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B[a]P暴露组和Li Cl干预组,每组6只。妊娠第8 d(GD8)暴露组和干预组分别经口给予B[a]P(250 mg/kg)或... 目的:探讨氯化锂(Li Cl)对孕中期苯并[a]芘(B[a]P)暴露诱导大鼠神经管畸形的改善作用。方法:10周龄SPF级健康孕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B[a]P暴露组和Li Cl干预组,每组6只。妊娠第8 d(GD8)暴露组和干预组分别经口给予B[a]P(250 mg/kg)或B[a]P(250 mg/kg)+Li Cl(40 mg/k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植物油,1次/d,连续7 d,染毒期间记录孕鼠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考察胚胎发育情况;HE染色观察胚胎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神经管畸形发生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胚胎脑组织β-catenin和GSK-3β的蛋白表达。结果:GD15,暴露组孕鼠体重低于对照组(P <0.05),而干预组明显高于暴露组(P <0.05)。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死胎率、吸收胎率、发育迟缓率、神经管畸形率等均显著升高(P <0.05),干预组上述指标较染毒组均有所下降(P <0.05)。HE染色发现,暴露组胚胎神经管畸形主要表现为脑/脑膜膨出,干预组症状有所改善。免疫组化显示,暴露组胚胎脑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和干预组(P <0.05)。Western Blot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胚胎脑组织GSK-3β表达升高(P <0.01)、β-catenin降低(P <0.01),干预组较染毒组GSK-3β降低(P <0.05)、β-catenin升高(P <0.05)。结论:Li Cl干预可降低B[a]P暴露诱导的胚胎脑/脑膜膨出畸形发生,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锂 苯并[A]芘 神经管畸形 孕中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所超细颗粒物暴露评估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瑞 王煜倩 +1 位作者 周兴藩 唐仕川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5-80,共6页
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纳米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使用,增加了暴露于超细颗粒物的职业人群数量,且工种复杂多样,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的作业场所,对接触者有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从... 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纳米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使用,增加了暴露于超细颗粒物的职业人群数量,且工种复杂多样,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的作业场所,对接触者有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从现场暴露评估策略、检测方法、接触限值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综述针对超细颗粒物这一新型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进展,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推进职业健康管理的方法。研究表明:可为促进纳米生产及使用企业作业环境改善,保护纳米颗粒物暴露人群健康,推动纳米材料健康风险认知及控制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颗粒物 纳米材料 暴露监测 风险评估 职业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