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柳英 夏章勇 +6 位作者 赵鑫 王晓婷 陆才胜 王晶茹 刘博 霍成举 班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7-780,共4页
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总患病人数的80%^([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而侧支循环是改善脑血流灌注的重要途径之... 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总患病人数的80%^([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而侧支循环是改善脑血流灌注的重要途径之一^([2])。有效的脑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建立,可以明显增加脑梗死区血流灌注,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及出血转化风险[3]。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脑侧支循环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侧支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脑梗死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术的预后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3 位作者 郭存举 殷勤 徐格林 曲怀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2例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分为介入组21例(血管再通术)和药物组41例。随访发病2年时功能预后,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表示,行多因素logi...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2例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分为介入组21例(血管再通术)和药物组41例。随访发病2年时功能预后,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表示,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介入组患者在3、6个月、1及2年随访时,mRS平均秩次均低于药物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S评分与吸烟(P=0.03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P=0.018)、介入治疗(P=0.003)相关,其中介入治疗是预后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血管再通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患者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抵抗素和瘦素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1 位作者 崔可密 宫殿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及与年龄、血压、血糖(Glu)、血脂、胰岛素的关系。方法选择59例脑出血(脑出血组)患者、54例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和57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空腹血浆抵抗素、...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及与年龄、血压、血糖(Glu)、血脂、胰岛素的关系。方法选择59例脑出血(脑出血组)患者、54例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和57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空腹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Glu、血脂、胰岛素,测量血压,进行各组比较。结果无论脑出血组还是脑梗死组抵抗素、瘦素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采用相关分析发现,脑出血组抵抗素和收缩压(SBP)、Glu、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脑梗死组抵抗素和Glu、TG、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脑出血组瘦素和SBP、Glu、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脑梗死组瘦素和SBP、DBP、Glu、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脑出血组、脑梗死组抵抗素和瘦素浓度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升高,可能通过联合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和平衡,在脑卒中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瘦素 血浆 血压 血糖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莉 赵鑫 +5 位作者 班茹 张柳英 王晓婷 张桂风 李宁 夏章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3-555,共3页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或致残的病因,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85%[1]。急性大血管闭塞是引起AIS的常见原因,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指继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前后循...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或致残的病因,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85%[1]。急性大血管闭塞是引起AIS的常见原因,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指继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前后循环大动脉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目前对AIS的治疗主要是发病4.5 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梗死 大脑中动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内皮素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介入术后的表达 被引量:6
5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2 位作者 曲怀谦 程卫东 崔可密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99-901,共3页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67例,根据病变、手术复杂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38例)和B组(29例),所有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67例,根据病变、手术复杂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38例)和B组(29例),所有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24 h,2周测静脉血浆P选择素、vWF、内皮素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TIA患者术后1、6、24 h,2周P选择素、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A组患者术后1、6 h P选择素和vWF明显升高,术后1、6、24 h内皮素1明显升高;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P选择素、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与A组比较,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P选择素、vWF、内皮素1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并与病变程度、手术复杂程度有关;术后监测对患者危险分层、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von WILLEBRAND因子 内皮缩血管肽1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在合并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6
作者 郑华光 王伊龙 +15 位作者 陈启东 曲辉 胡建科 苑晓春 陆菁菁 鞠奕 宁彬 何文 付强 陈步星 刘丽萍 杨中华 王春雪 董可辉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8期654-662,共9页
目的描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造成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PE)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验证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RoPE)评分。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性入... 目的描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造成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PE)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验证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RoPE)评分。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性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收治的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79例,其中经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确诊合并PFO的患者44例,其中37例为PFO所致PE,7例仅合并PFO无栓塞症状。由另一名神经科医师盲法评价颅脑磁共振成像,确定其影像学的特点,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相关辅助检查(如cTCD、TEE、颈部血管超声及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计算并比较两组RoPE评分情况。PFO所致PE患者根据PFO大小分为3组,依据右向左分流量(right-to-left shunt,RLS)大小分为3组。比较不同PFO大小和不同RLS患者之间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评估不同PFO大小和不同RLS之间的关联性及RoPE评分与PFO的大小和RLS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4.5,7.0)和6(4.0,8.0),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高度提示非PFO相关缺血性卒中(P<0.01)。小PFO组(<2 mm)和中/大PFO组(≥2 mm)相比较,两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5±1.9vs 6.3±2.0,P>0.05),后者更容易累及后循环。不同RLS患者之间相比较,3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4±1.7,6.5±2.7,5.8±2.0,P>0.05)。PFO大小和RLS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0.031,P>0.05)。结论 PFO和脑梗死的关系可以分为:无相关性(即PFO合并存在)或有相关性(即PE),PE的影像学特点和PFO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RoPE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区分PFO的大小和RLS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反常性栓塞 右向左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P选择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2 位作者 郭栋 周晓芝 周庆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53-853,共1页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在亚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已超过阿尔茨海默病,成为痴呆主要原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高Hcy血症已成为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选择素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在亚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已超过阿尔茨海默病,成为痴呆主要原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高Hcy血症已成为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选择素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蛋白,是血小板释放的特异标记物之一。我们旨在通过SAE患者血中Hcy、P选择素的测定及相关性比较,以探讨两者在SAE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脑病 同型半胱氨酸 P选择素 皮质下 高HCY血症 心脑血管病 病患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8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1 位作者 王翠兰 韩恩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4-425,共2页
关键词 脑缺血 肉皮 血管 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炎性因子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华 夏章勇 +4 位作者 曲怀谦 吴琳 程卫东 徐格林 殷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炎性因子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7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测定2组患者术后1 h、2周...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炎性因子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7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测定2组患者术后1 h、2周、1和6个月白细胞介素6(IL-6)、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随访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与术前比较,治疗组患者术后1 h CRP、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术后2周CRP、TNF-α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患者术后1 h、2周CRP、IL-6、TNF-α水平升高,术后6个月CRP、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术后2周CRP、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IL-6水平明显降低,术后6个月TNF-α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可减轻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炎性反应,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 支架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质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通心络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孤立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脑桥梗死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鑫 常立国 +5 位作者 郭富山 王卫胜 王伟 霍成举 张柳英 夏章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2-203,共2页
核间性眼肌麻痹(INO)又称为内侧纵束综合征,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分为:前INO、后INO和一个半综合征[1]。前INO主要表现为双眼向病变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外展时伴有眼震,而辐辏反射正常。该综合征临床少见,而以孤立前INO... 核间性眼肌麻痹(INO)又称为内侧纵束综合征,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分为:前INO、后INO和一个半综合征[1]。前INO主要表现为双眼向病变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外展时伴有眼震,而辐辏反射正常。该综合征临床少见,而以孤立前INO为表现的脑桥梗死更为罕见,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运动障碍 脑桥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静脉穿刺留置在ICU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惠兰 杨俊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23期7-8,52,共3页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留置在ICU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92例微循环障碍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研究组(股静脉穿刺留置)和对照组(颈内外静脉或周围静脉穿刺)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次穿...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留置在ICU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92例微循环障碍患者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研究组(股静脉穿刺留置)和对照组(颈内外静脉或周围静脉穿刺)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人均穿刺所需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前后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针头脱落、皮下淤血、针头阻塞及深浅静脉炎的患者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股静脉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8%)高于对照组(80.4%),两组人均穿刺所需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穿刺留置能达到及时抢救和迅速补液的效果,是微循环障碍患者抢救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的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静脉 静脉留置 微循环障碍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通过抑制GSK-3β的活性防治AD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淑敏 陈林林 +2 位作者 王伟 梁文娜 常立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7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氯化锂(LiCl)通过调节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活性防治AD的机制。方法通过LipofectaminTM2000将pBACE1-mychis和pAPPswe质粒瞬时转染入SHSY5Y细胞中,LiCl处理细胞后12小时收集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SK-3β... 目的探讨氯化锂(LiCl)通过调节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活性防治AD的机制。方法通过LipofectaminTM2000将pBACE1-mychis和pAPPswe质粒瞬时转染入SHSY5Y细胞中,LiCl处理细胞后12小时收集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SK-3β、β-链蛋白(β-catenin)和核内转录因子CyclinD1的表达,并通过MTS、Brdu实验观察LiC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LiCl处理后,细胞内GSK-3β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β-catenin、CyclinD1的表达明显增加,LiCl明显抑制转染后SHSY5Y细胞的生长,较未处理组相比,MTS实验、Brdu实验的抑制率分别为23.45%、22.58%。结论 GSK-3β是一个潜在的AD治疗靶点,LiCl可以通过抑制其活性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LICL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CYP2C19基因检测发现携带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双抗治疗1例报道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博 赵彩君 常立国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8期817-820,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3岁,农民。主诉“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4.5小时”,于2021年11月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5 h吃饭时突然出现言语不清,但语句尚连贯,伴右侧肢体无力,右面部及右上、下肢麻木不适,右上肢抬举及持物尚可,右下肢行...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3岁,农民。主诉“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4.5小时”,于2021年11月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5 h吃饭时突然出现言语不清,但语句尚连贯,伴右侧肢体无力,右面部及右上、下肢麻木不适,右上肢抬举及持物尚可,右下肢行走无明显拖拽。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声音嘶哑,无视物模糊、变形、闪光,无耳鸣、耳聋、听力下降,无肢体抽搐,无意识障碍。为求系统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缺血性卒中”收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CYP2C19基因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替格瑞洛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vien颅内支撑导管治疗心源性脑栓塞二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磊 宋存峰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11期978-982,共5页
1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80岁。主因“言语不清、左上下肢无力80 min”于2015年7月9日入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80 min在吃饭过程中突然出现言语含糊不清,左侧上下肢无力,伴有双眼斜视,饮水呛咳。当时无头痛... 1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80岁。主因“言语不清、左上下肢无力80 min”于2015年7月9日入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80 min在吃饭过程中突然出现言语含糊不清,左侧上下肢无力,伴有双眼斜视,饮水呛咳。当时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耳鸣和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障碍,不伴意识障碍。患者在家未予药物治疗,就诊后立即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未见新鲜梗死灶,未见出血,脑中线结构居中,门诊以“急性缺血性卒中”收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源性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风云 杜振连 +1 位作者 邓桂银 肖杰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血生化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智能评估。结果2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65例发生痴呆(痴呆组),发生率为32.50%;135例无痴呆发生(非痴呆组)...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痴呆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血生化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智能评估。结果2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65例发生痴呆(痴呆组),发生率为32.50%;135例无痴呆发生(非痴呆组)。高龄、文化程度低、无职业、家庭支持不足、有卒中史、自理能力差者其痴呆组显著高于非痴呆组(P<0.05,P<0.01);发生脑梗死后肌酐及血糖、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痴呆组显著高于非痴呆组(P<0.05,P<0.01)、脂蛋白水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于左半球高,右半球低;脑梗死多发于体积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者,其痴呆组显著高于非痴呆组(均P<0.01)。结论脑梗死后痴呆常见,且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支持不足、有卒中足、脑梗死的部位、体积、病灶数目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血糖、纤维蛋白原、血脂及肌酐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痴呆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