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7年聊城市腹泻病例中沙门氏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杜银菊 梁胜楠 +8 位作者 段瑶 李晓迪 徐可心 郭海燕 程利红 王飞 刘雨 苗雪峰 李心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15-921,共7页
目的对2015-2017年聊城地区主动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病原学分析,了解沙门氏菌的感染现状及血清型分布、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对2015-2017年分离自腹泻患者的41株沙门氏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药... 目的对2015-2017年聊城地区主动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病原学分析,了解沙门氏菌的感染现状及血清型分布、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对2015-2017年分离自腹泻患者的41株沙门氏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药物敏感性测试,并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相似度,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腹泻患者中沙门氏菌总分离率为7.16%,且不同年龄段分离率存在差异。分离的沙门氏菌共有8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分别为18株和7株,为优势血清型;PFGE分析发现41株菌共产生了34种不同的PFGE带型,相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的PFGE带型比较相近,不同血清型的PFGE带型具有多态性,未发现菌株成簇存在现象。测试菌株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73.17%,多重耐药率达68.29%,发现6株携带不同耐药基因类型的产广谱β-内酰胺酶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结论聊城地区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血清型及遗传的多样性,高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病例及环境联合耐药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血清型 分子分型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与HSV-2gD模拟抗原表位DNA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焦凤萍 刘莉 +2 位作者 于爱莲 王玉 于广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4-656,共3页
目的:研究串联重组核酸疫苗pcDNA3.1-IL-18-HSVP6和pcDNA3.1-IL-18-HSVNP6对机体的免疫效果。NP6为与HSV-2gD模拟抗原P6最相似的天然抗原表位序列(Accession Number:E00394)。方法: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L-18、pcDNA3.1-IL-18-... 目的:研究串联重组核酸疫苗pcDNA3.1-IL-18-HSVP6和pcDNA3.1-IL-18-HSVNP6对机体的免疫效果。NP6为与HSV-2gD模拟抗原P6最相似的天然抗原表位序列(Accession Number:E00394)。方法: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IL-18、pcDNA3.1-IL-18-HSVP6和pcDNA3.1-IL-18-HSVNP6肌内注射免疫接种BALB/c小鼠3次,每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1周眼眶静脉采血,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IFN-γ及IL-18含量;末次免疫后一月,处死小鼠,无菌分离脾脏,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率。结果:重组核酸疫苗pcDNA3.1-IL-18-HSVP6免疫小鼠后可刺激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诱导分泌较高水平的IFN-γ和IL-18。可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重组核酸疫苗pcDNA3.1-IL-18-HSVP6能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为构建更加有效的HSV-2DNA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疫苗 IL-18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模拟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推动抽样在招募男男性接触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修福 姜宝法 +4 位作者 蔡新 姜祥坤 杜桂英 于海荣 胡浩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6-368,372,共4页
目的探索同伴推动抽样在招募男男性接触者中的应用,为以后对该人群的抽样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男男性接触者(MSM),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资料。结果招募进行了5波,共招募MSM132例,实际样本的特征指标(年龄、... 目的探索同伴推动抽样在招募男男性接触者中的应用,为以后对该人群的抽样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男男性接触者(MSM),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资料。结果招募进行了5波,共招募MSM132例,实际样本的特征指标(年龄、婚姻、户口所在地)构成接近理论计算的平衡样本构成,二者间的平均绝对差异均小于建议的临界值2.0%。实际样本构成和估计的总体构成之间的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分析了样本的社会结构并对目标人群总体进行估计。结论本次研究的抽样是成功的,最后的样本已经收敛并达到平衡,能够代表目标人群总体。同伴推动抽样(RDS)是一种灵活的、应用广泛的抽样方法,适合应用于隐蔽人群的抽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推动抽样 男男性接触者 招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宏文 谢旭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模型。... 目的观察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插线10 mm后即刻退出。跑台训练组在造模成功后第3天进行跑台训练12 d,在造模后第4、8、15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对各组大鼠评分,造模后第15天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BDNF和GFAP表达。结果造模后15 d,与模型组比较,跑台训练组m NSS评分明显降低(F=9.931,P<0.01),缺血侧皮质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GFAP(t=6.73)和BDNF(t=3.78)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跑台训练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FAP和BDNF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台训练 缺血再灌注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