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聊城市黑臭水体水质监测与长效治理机制研究
1
作者 魏国龙 《绿色科技》 2025年第4期123-127,共5页
本文探讨了聊城市黑臭水体的水质监测方法和长效改善机制,旨在评估治理效果并为未来水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基于聊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开的资料总结黑臭水体水质长期监测方案,并分析2019年和2024年的2次典型监测结果,分析长效改善机制... 本文探讨了聊城市黑臭水体的水质监测方法和长效改善机制,旨在评估治理效果并为未来水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基于聊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开的资料总结黑臭水体水质长期监测方案,并分析2019年和2024年的2次典型监测结果,分析长效改善机制。结果表明:聊城市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黑臭水体的水质状况,大部分黑臭水体水质已达标。早期雨污分流工程尚未完全建成时,部分水体氨氮指标曾出现超标现象,但近期监测显示,黑臭水体均已实现了长效久清。指出系统化的治理方案、科学的监测方法和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工作和科技研发投入,应对新的挑战并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水质监测 长效改善机制 聊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聊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安秀刚 李亭亭 王金莲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0年第2期53-54,共2页
文章围绕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目标,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管理措施、科技支撑、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探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环境保护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
3
作者 李子双 李洪杰 +9 位作者 杜梦扬 周晓琳 高玮 王玉霞 董艳芳 陈延华 王薇 张煜 王富建 曹兵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52-157,共6页
为了实现化肥减施增效和冬小麦生产的轻简化,于2020—2022年在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连续2年控释掺混肥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T_(0))、习惯施氮(底肥∶追肥=1∶1,T_(1))、优化施氮(底肥∶追肥=1∶1,T_(2))、一次性底施50%控释... 为了实现化肥减施增效和冬小麦生产的轻简化,于2020—2022年在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连续2年控释掺混肥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T_(0))、习惯施氮(底肥∶追肥=1∶1,T_(1))、优化施氮(底肥∶追肥=1∶1,T_(2))、一次性底施50%控释氮+50%尿素掺混肥料(T_(3))、一次性底施70%控释氮+30%尿素的掺混肥料(T_(4)),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氮素累积量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与习惯施氮(T_(1)处理)相比,控释掺混肥(T_(3)和T_(4)处理)在各个生育期的冬小麦含氮量和吸氮量差异不显著,产量分别增加4.1%、-5.4%(2021年)和5.9%、-1.0%(2022年)。与T_(1)处理相比,T_(3)和T_(4)处理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3%~27.1%和-8.6%~30.3%,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6.9%~34.8%和10.9%~17.6%,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24.9%~27.1%和13.6%~18.8%。控释掺混肥(T_(3)和T_(4)处理)较习惯施氮(T_(1)处理)的净收益分别增加4.5%~7.0%(2021年)和0.4%~8.5%(2022年)。冬小麦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吸氮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综合产量、产值及净收益考虑,一次性底施50%控释氮+50%尿素掺混肥料处理可作为适宜推荐的简约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控释掺混肥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建设模式探讨——以山东省临清市为例
4
作者 安秀刚 田喜凤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0年第3期52-54,共3页
临清市运用生态学上食物链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特点,构建生物能多层次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运行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模式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和Fe^(3+)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N2O释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玉洁 于晓婷 +2 位作者 李聪 张菊 邓焕广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97,104,共7页
针对废水中金属离子Cu^(2+)和Fe^(3+)对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污水处理过程污染物去除及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释放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下Cu^(2+)和Fe^(3+)均能够强化SND过程脱氮效率;然而,长... 针对废水中金属离子Cu^(2+)和Fe^(3+)对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污水处理过程污染物去除及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释放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下Cu^(2+)和Fe^(3+)均能够强化SND过程脱氮效率;然而,长期Fe^(3+)的投加抑制了反应器中聚磷菌的生长和活性,从而使系统中总磷去除率下降2.3%~11.7%;Cu^(2+)的投加强化了亚硝酸盐还原酶和N_(2)O还原酶(N_(2)OR)的活性,从而降低了N_(2)O的累积和释放;而Fe^(3+)的投加刺激了SND反应器中N_(2)O的产生,Fe^(3+)强化了一氧化氮还原酶(NOR)的活性,使得NOR/N_(2)OR活性比值上升,导致N_(2)O的积累;同时Fe^(3+)的投加降低了SND过程厌氧阶段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导致系统中聚糖菌在与聚磷菌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并促进了N_(2)O的产生;高浓度的Cu^(2+)和Fe^(3+)抑制了系统中微生物活性,从而导致脱氮除磷效率下降及N_(2)O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反硝化 金属离子 氧化亚氮 脱氮除磷 反硝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