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谭蕾 周静 赵景花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第18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次研究择取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择取同期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运用风险管理。对两... 目的研究并探讨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次研究择取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择取同期收治的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运用风险管理。对两组神经内科护士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文书写作、基础操作等指标进行评估,并且以考核的形式来分析其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调查患者或者其家属对服务满意度。对搜集到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的诱发可能,改善护理质量,优化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 不良事件 护理满意度 神经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苷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体外皮质神经元线粒体氧化应激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臧婷臻 郭阳 +3 位作者 王凤云 李延辉 申艳霞 张振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虎杖苷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_(25~35))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皮质神经元,分为对照组、虎杖苷组、Aβ_(25~35)组和联合组(Aβ_(25~35)+虎杖苷)。采用四甲基偶氮唑... 目的探讨虎杖苷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_(25~35))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皮质神经元,分为对照组、虎杖苷组、Aβ_(25~35)组和联合组(Aβ_(25~35)+虎杖苷)。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皮质神经元活力,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探针或红色线粒体超氧化物荧光探针染色检测细胞内和线粒体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试剂盒检测MPTP开放程度,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色素C及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表达。另外,测定细胞内电子传递链复合物(包括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线粒体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β_(25~35)组皮质神经元细胞活力、线粒体荧光强度、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复合物Ⅰ、Ⅱ、Ⅲ、Ⅳ)、细胞内ATP、线粒体内TFAM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Aβ_(25~35)组比较,虎杖苷组线粒体荧光强度、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复合物Ⅰ、Ⅱ、Ⅲ、Ⅳ)、细胞内ATP、线粒体内TFAM表达明显增高,皮质神经元暴露3、6、12、24h细胞内和线粒体内活性氧明显降低(P<0.05,P<0.01),联合组细胞色素C细胞质/线粒体比值、线粒体内8-OHdG水平明显低于Aβ_(25~35)组[3.02±0.28 vs 5.73±0.45,P<0.05;(8.07±1.45)×10^(6)dG vs(16.07±2.29)×10^(6)dG,P<0.05]。结论虎杖苷可有效地保护皮质神经元免受Aβ_(25~35)诱导的损伤,至少部分作用是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苷 淀粉样β肽类 神经元 大脑皮质 线粒体 氧化性应激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采取精细化管理对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冯艳艳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第22期10-12,共3页
目的评估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过程中运用精细化管理干预措施对促使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状况提升构成的影响价值。方法将2018年2—10月该医院神经内科10名护理工作人员以及收治的37例患者纳入参比组统计对应指标资料,采用常规化管理... 目的评估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过程中运用精细化管理干预措施对促使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状况提升构成的影响价值。方法将2018年2—10月该医院神经内科10名护理工作人员以及收治的37例患者纳入参比组统计对应指标资料,采用常规化管理干预措施,将2019年2—10月该医院神经内科10名护理工作人员以及收治的37例患者纳入实验组统计对应指标资料,选择精细化管理干预措施,统计护理工作人员护理质量评估结果、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工作人员护理质量评估结果相比于参比组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相比于参比组更高(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过程中采取精细化管理干预措施可提升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护理管理 精细化管理 护理质量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措施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郭俊杰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第11期16-17,20,共3页
目的研究在神经内科病房中使用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该次参考双盲法将样本进行分组,样本来源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参与诊治的50例神经内科病房患者,参照组收入的25例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收入的25例行人性化护理管理,... 目的研究在神经内科病房中使用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该次参考双盲法将样本进行分组,样本来源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参与诊治的50例神经内科病房患者,参照组收入的25例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收入的25例行人性化护理管理,比较计算两组神经内科病房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参照组相关数据指标对比,实验组神经内科病房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心、风险意识、护理水平与参照组有关数值对比(P<0.05),表明数据指标之间的统计学检验意义。结论使用人性化护理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患者中得到显著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病房 人性化护理管理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孟庆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2期69-71,128,共4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对比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HISS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改良Rankin评分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能够促进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缓解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梗死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陆才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讨梗死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观察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评估患者睡眠质量,比较不同梗死部位对研究对象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 目的探讨梗死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观察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评估患者睡眠质量,比较不同梗死部位对研究对象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快速动眼期(REM)、睡眠潜伏期(SL)及觉醒期的影响,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TST、SE及REM显著低于对照组[(5.88±1.02)h vs(6.52±1.83)h,P=0.02;(60.21±18.89)%vs(73.84±15.34)%,P=0.00,(10.83±6.62)%vs(14.24±7.73)%,P=0.01],SL和觉醒期显著高于对照组[(31.48±15.54)min vs(26.75±9.02)min,P=0.03;(26.87±15.24)%vs(13.37±5.43)%,P=0.00]。观察组大脑皮质梗死患者TST、SE及REM显著低于皮质下、脑干及小脑梗死患者,SL和觉醒期显著高于皮质下、脑干及小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TST、SE及REM显著低于中度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SL和觉醒期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显著降低,大脑皮质梗死患者临床睡眠质量最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睡眠障碍 多道睡眠描记术 睡眠 快速眼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85过表达对MPP+诱导帕金森病模型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啸 张磊 陶伟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miR-185过表达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帕金森病(PD)模型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传代培养PC12细胞。取传3代、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C mimics组、miR-185 mimics组。模型组、NC mim... 目的探讨miR-185过表达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帕金森病(PD)模型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传代培养PC12细胞。取传3代、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C mimics组、miR-185 mimics组。模型组、NC mimics组、miR-185 mimics组予1 mmol/L MPP+诱导PD细胞模型,对照组不予MPP+诱导。成模24 h,NC mimics组、miR-185 mimics组分别转染NC mimics、miR-185 mimics。取上述各组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miR-185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培养24、48、72 h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iR-185相对表达量及培养24、48、72 h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均<0.05);GSH、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均<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NC mimics组比较,miR-185 mimics组miR-185相对表达量及培养24、48、72 h细胞增殖活性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均<0.05);GSH、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均<0.05);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Bax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而模型组与NC mimics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iR-185过表达能够促进PD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以及抑制Bax蛋白表达和促进Bcl-2蛋白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微小RNA-185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损伤患者额叶前皮质微结构MRI变化与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鲍景蕾 尹继君 郭倩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33-38,共6页
目的 探讨脑损伤患者额叶前皮质微结构MRI变化与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脑损伤120例,根据有无认知功能损伤分为损伤组与无损伤组,每组60例;另选取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蒙特利尔认知评... 目的 探讨脑损伤患者额叶前皮质微结构MRI变化与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脑损伤120例,根据有无认知功能损伤分为损伤组与无损伤组,每组60例;另选取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并比较有无认知功能损伤、不同认知功能损伤程度患者额叶前皮质微结构MRI变化[扩散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峰度(AK)、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扩散峰度(RK)],分析额叶前皮质微结构MRI变化与认知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损伤组视空间与执行、注意力与计算力、语言功能、抽象能力、延迟记忆领域评分及MoCA总分低于无损伤组、对照组(P<0.01);损伤组前、旁扣带脑回右侧FA、AK及MK低于无损伤组(P<0.01);轻度认知功能损伤患者前、旁扣带脑回右侧FA、AK及MK高于中重度认知功能损伤患者(P<0.01);右侧FA、AK及MK与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脑损伤患者额叶前皮质微结构MRI变化可用于早期评估认知功能损伤,为临床评估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提供依据,利于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额叶前皮质微结构 扩散各向异性分数 平均扩散率 轴向扩散峰度 认知功能损伤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9
作者 张柳英 夏章勇 +6 位作者 赵鑫 王晓婷 陆才胜 王晶茹 刘博 霍成举 班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7-780,共4页
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总患病人数的80%^([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而侧支循环是改善脑血流灌注的重要途径之... 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总患病人数的80%^([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而侧支循环是改善脑血流灌注的重要途径之一^([2])。有效的脑侧支循环的开放和建立,可以明显增加脑梗死区血流灌注,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及出血转化风险[3]。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脑侧支循环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侧支循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脑梗死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和白细胞介素18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守社 夏章勇 +5 位作者 任鸿雁 赵敏 许晓第 刘佳 曲怀谦 梁建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白细胞介素18(IL-18)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脑梗死组),根据年龄分为老年脑梗死患者42例,非老年脑梗死患者38例;根据梗死面积分为...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白细胞介素18(IL-18)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脑梗死组),根据年龄分为老年脑梗死患者42例,非老年脑梗死患者38例;根据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8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2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重型患者16例,中型患者30例,轻型患者3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和胶乳凝集法检测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老年脑梗死和非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中型和重型患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清sCD40L与IL-18呈正相关(r=0.7645,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sCD40L、IL-18、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年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加重,sCD40L可能上调IL-18表达,并参与脑梗死炎性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CD40配体 白细胞介素18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血清Cys C水平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9
11
作者 刘啸 张磊 陶伟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5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96例,溶栓治疗后1个月,...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对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96例,溶栓治疗后1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其中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54例、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42例。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血压、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房颤、冠心病)等一般临床资料,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入院24 h内FPG、血脂(TG、TC、LDL-C、HDL-C)、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Cys C等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ys C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者年龄、合并房颤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者(P均<0.01),二者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比较P均>0.05;预后不良者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者(P<0.01)。预后良好者血清FPG、Cys C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者(P均<0.01),二者其他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IHSS评分、房颤、FPG、Cys C均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 C水平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604~0.810),最佳截断值为0.925 mg/L,此时其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72.2%。结论年龄、房颤、NIHSS评分、FPG、Cys C均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 C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胱抑素C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术的预后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3 位作者 郭存举 殷勤 徐格林 曲怀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2例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分为介入组21例(血管再通术)和药物组41例。随访发病2年时功能预后,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表示,行多因素logi...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2例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分为介入组21例(血管再通术)和药物组41例。随访发病2年时功能预后,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表示,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介入组患者在3、6个月、1及2年随访时,mRS平均秩次均低于药物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S评分与吸烟(P=0.03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P=0.018)、介入治疗(P=0.003)相关,其中介入治疗是预后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血管再通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患者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支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抵抗素和瘦素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1 位作者 崔可密 宫殿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及与年龄、血压、血糖(Glu)、血脂、胰岛素的关系。方法选择59例脑出血(脑出血组)患者、54例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和57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空腹血浆抵抗素、...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及与年龄、血压、血糖(Glu)、血脂、胰岛素的关系。方法选择59例脑出血(脑出血组)患者、54例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和57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空腹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Glu、血脂、胰岛素,测量血压,进行各组比较。结果无论脑出血组还是脑梗死组抵抗素、瘦素水平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采用相关分析发现,脑出血组抵抗素和收缩压(SBP)、Glu、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脑梗死组抵抗素和Glu、TG、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脑出血组瘦素和SBP、Glu、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脑梗死组瘦素和SBP、DBP、Glu、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脑出血组、脑梗死组抵抗素和瘦素浓度都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升高,可能通过联合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和平衡,在脑卒中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瘦素 血浆 血压 血糖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莉 赵鑫 +5 位作者 班茹 张柳英 王晓婷 张桂风 李宁 夏章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3-555,共3页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或致残的病因,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85%[1]。急性大血管闭塞是引起AIS的常见原因,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指继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前后循...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或致残的病因,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85%[1]。急性大血管闭塞是引起AIS的常见原因,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指继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前后循环大动脉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目前对AIS的治疗主要是发病4.5 h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梗死 大脑中动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内皮素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介入术后的表达 被引量:6
15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2 位作者 曲怀谦 程卫东 崔可密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99-901,共3页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67例,根据病变、手术复杂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38例)和B组(29例),所有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67例,根据病变、手术复杂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38例)和B组(29例),所有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24 h,2周测静脉血浆P选择素、vWF、内皮素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TIA患者术后1、6、24 h,2周P选择素、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A组患者术后1、6 h P选择素和vWF明显升高,术后1、6、24 h内皮素1明显升高;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P选择素、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与A组比较,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P选择素、vWF、内皮素1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并与病变程度、手术复杂程度有关;术后监测对患者危险分层、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von WILLEBRAND因子 内皮缩血管肽1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动脉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鑫 夏章勇 +6 位作者 王晓婷 张柳英 陆才胜 霍成举 班茹 郭存举 王继跃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220-1223,共4页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种,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研究发现,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1]。研究发现,欧美国家约4/5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其中近一半并发颅外...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种,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研究发现,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1]。研究发现,欧美国家约4/5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其中近一半并发颅外动脉狭窄,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尤其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更常见[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障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胆红素和P选择素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苏江利 刘玉 +3 位作者 夏章勇 杨霞峰 曲怀谦 薛新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6-82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胆红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98例(脑梗死组),据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 目的探讨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胆红素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98例(脑梗死组),据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型38例、中型35例、重型2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组患者发病1、3、7、14d和对照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胆红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脑梗死组1、3、7d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梗死轻型患者比较,中型和重型患者1、3、7dP选择素显著升高[(78.2±15.0)ng/L,(107.1±24.3)ng/L,(91.5±21.1)ng/L和(85.5±18.5)ng/L,(135.2±34.0)ng/L,(99.3±27.0)ng/L vs(48.8±6.7)ng/L,(86.0±10.9)ng/L,(72.5±11.3)ng/L,P<0.05]。结论 P选择素和胆红素可能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测定P选择素和胆红素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胆红素 P选择素 C反应蛋白质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血管性危险因素 被引量:17
18
作者 周爱红 王荫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67,共3页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P选择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夏章勇 杨华 +2 位作者 郭栋 周晓芝 周庆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53-853,共1页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在亚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已超过阿尔茨海默病,成为痴呆主要原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高Hcy血症已成为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选择素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在亚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已超过阿尔茨海默病,成为痴呆主要原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高Hcy血症已成为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选择素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蛋白,是血小板释放的特异标记物之一。我们旨在通过SAE患者血中Hcy、P选择素的测定及相关性比较,以探讨两者在SAE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脑病 同型半胱氨酸 P选择素 皮质下 高HCY血症 心脑血管病 病患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亓立峰 迟梅英 +2 位作者 贾秀华 杨海新 郭存举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0期80-81,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DEACMP)血清及脑脊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探讨sICAM-1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关系。方法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的进展期、高峰期、恢复期抽血测定血...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DEACMP)血清及脑脊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探讨sICAM-1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关系。方法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的进展期、高峰期、恢复期抽血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结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较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