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菌群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范书山 陈建忠 +2 位作者 张青玉 李霞 张瑾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年第3期174-175,共2页
目的分析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菌群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发生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57例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感染菌群中革兰阳性菌占43.9%,革兰阴性菌占49.1%,真... 目的分析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菌群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发生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57例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感染菌群中革兰阳性菌占43.9%,革兰阴性菌占49.1%,真菌占7.0%。多数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细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是100%,革兰阴性细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分别为78.6%和64.3%。结论临床医师及早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导管感染,可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肠外营养 导管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IL-37的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晶晶 李庆彦 +3 位作者 管珊 刘春华 贺玉凯 陶昌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45-1548,1552,共5页
目的:观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期间外周血IL-37表达的变化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HBeAg阳性的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20例为本院健康志愿者。检测各... 目的:观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期间外周血IL-37表达的变化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HBeAg阳性的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20例为本院健康志愿者。检测各组血清中IL-37、IL-6、CRP的水平。并于0、12、24、36、48周动态观察IL-37表达的变化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结果: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中IL-37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q=22.716,P<0.01)。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中IL-37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9.480,P<0.001)。IL-37与ALT、IL-6、CRP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697,0.725,0.895,P均<0.001),与HBV DNA无相关性(r=0.136,P>0.05)。结论: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IL-37可能参与了HBV感染的过程,并能够反映肝脏炎症的程度。经过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IL-37可能参与了HBeAg血清学转换的过程。IL-37可作为慢性乙肝治疗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37 替比夫定 HBEAG血清学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鹏 潘煜 +3 位作者 刘晶晶 罗芳琼 姜艳芳 牛俊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77,共3页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肝炎病毒DNA(HBV DNA)阴转率和child-Pugh分级的变化,评价其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的患者197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肝炎病毒DNA(HBV DNA)阴转率和child-Pugh分级的变化,评价其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的患者197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1例(男性88例,女性13例),对照组96例(男性84例,女12例),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Child-Pugh分级构成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给予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1次.d-1,每次10mg口服,观察2年。结果:治疗组HBeAg转阴率治疗1年为28.7%,治疗2年为49.5%;HBV DNA转阴率治疗1年为60.3%,治疗2年为84.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BeAg转阴率(治疗1年为8.0%,治疗2年为11.6%)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1年为9.1%,治疗2年为13.0%)(P<0.05)。治疗组患者Child-Pugh分级治疗前为A级19例,B级52例,C级30例;治疗2年后为A级24例,B级66例,C级11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为A级16例,B级53例,C级27例,治疗2年后为A级13,B级48例,C级35例。治疗组治疗2年后Child-Pugh分级A、B级患者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2年后6例死于并发症,对照组19例死于并发症,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hild-Pugh分级A、B级患者所占构成比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Child-Pugh分级A、B级患者所占构成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能明显抑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的复制,明显提高HBeAg阴转率,延长生存期,明显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 肝硬化 肝炎病毒 乙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yc和c-fos的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传敏 李新宇 +1 位作者 石庆凤 陈悦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33-435,439,共4页
目的:探讨c-myc和c-fos的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分别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脏组织中c-myc和c-fos编码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c-myc和c-fos均无阳性表达,而肝癌、... 目的:探讨c-myc和c-fos的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分别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脏组织中c-myc和c-fos编码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c-myc和c-fos均无阳性表达,而肝癌、癌旁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c-myc和c-fos表达。c-myc在癌组织表达率为51.43%(36/70),癌旁组织表达率为34.29%(24/70),c-fos在癌组织表达率为20.00%(14/70),癌旁组织表达率为7.14%(5/7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还发现,肝癌组织中c-myc和c-fos的表达存在相关性,一种基因的表达会导致另一种基因表达的升高。c-myc和c-fos癌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但与HCC的分化程度、UICC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基因c-myc、c-fos表达增强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C-MYC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源性糖尿病病人营养干预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袁建国 姜雯 蒋宝泉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营养干预对肝源性糖尿病病人血糖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7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8)。两组给予相同的保肝药物,观察组采取严格的饮食治疗措施,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结果:观察组经营养干预后,空腹血糖... 目的:观察营养干预对肝源性糖尿病病人血糖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7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28)。两组给予相同的保肝药物,观察组采取严格的饮食治疗措施,对照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结果:观察组经营养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和血糖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营养治疗对控制肝源性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肝源性糖尿病 营养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罗芳琼 潘煜 +3 位作者 刘晶晶 张鹏 牛俊奇 姜艳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4、IL-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浓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阵列流式细胞术(CBA)体外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48周的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4、IL-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浓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阵列流式细胞术(CBA)体外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48周的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4、IL-2的浓度。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外周血清的TH1/TH2细胞因子浓度度,比较治疗前,均是显著升高的(P<0.05),除IL-6外,各细胞因子在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显著变化(P>0.05);治疗12周时的血清IL-6的浓度与HBVDNA成负相关,治疗24周,IL-6、IL-10、TNF-α与HBVDNA成负相关(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除直接抑制病毒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病毒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因子 阿德福韦酯 微阵列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麻疹并急性肝损害患者血清IL-33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春华 王伟红 +4 位作者 崔霞 刘晶晶 李庆彦 王思奎 刘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2-905,共4页
目的:探讨麻疹并急性肝损害患者血清IL-3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成人麻疹并肝损害60例为研究对象,无肝损害28例为对照,同时纳入查体中心2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血清IL-33的水平,于第0、7... 目的:探讨麻疹并急性肝损害患者血清IL-3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成人麻疹并肝损害60例为研究对象,无肝损害28例为对照,同时纳入查体中心2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血清IL-33的水平,于第0、7、14天动态观察肝损害组血清IL-33变化,并分析血清IL-33水平与临床生化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将60例肝损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保肝组和无保肝组,各30例,对比第7和14天两组患者间血清IL-33变化。结果:麻疹并肝损害、麻疹无肝损害患者血清IL-33水平分别为(205.20±25.74)pg/ml、(168.70±18.14)p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132.17±12.41)pg/ml,P<0.05],以肝损害组显著;第7天,无保肝组血清IL-33表达显著高于保肝组。第14天,保肝和无保肝两组间血清IL-3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肝损害组患者血清IL-33呈下降趋势,于治疗第14天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33水平与肝损害的程度一致。相关分析提示IL-33与ALT、GGT、IL-6呈正相关(r=0.392 1、0.503 9、0.724 9,P<0.001)。结论:血清IL-33在麻疹肝损害中呈高水平表达,IL-33可能参与麻疹病毒诱发的急性肝损害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肝损害 血清IL-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6型手足口病脑炎患儿血清IL-6、HLA-DR mR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晶晶 周秀芬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IL-6、HLA-DR mRNA联合检测在CA6型手足口病脑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CA6型手足口病脑炎患儿30例,为手足口病脑炎组。纳入同期门诊的CA... 目的:探讨血清IL-6、HLA-DR mRNA联合检测在CA6型手足口病脑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CA6型手足口病脑炎患儿30例,为手足口病脑炎组。纳入同期门诊的CA6型无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患儿30例,为手足口病组。入组患儿于入院当天或就诊当天抽取静脉血5 ml,手足口病脑炎组入组患儿入院后1或2 d行腰椎穿刺术,收集脑脊液2 ml。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IL-6在手足口病脑炎组、手足口病组患儿血清中的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IL-6在手足口病脑炎组患儿脑脊液中的水平。应用RT-PCR检测各组血清HLA-DR mRNA的水平。结果:手足口病脑炎组与手足口病组患儿血清IL-6、HLA-DR mRN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925、-10.735,均P<0.05)。手足口病脑炎组血清IL-6与脑脊液IL-6,手足口病脑炎组血清IL-6与手足口病脑炎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7、0.770,均P<0.05)。手足口病脑炎组血清HLA-DR mRNA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700,P<0.05)。利用血清IL-6及HLA-DR mRNA诊断CA6型手足口病脑炎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95%可信区间为0.794~0.999)、0.980(95%可信区间为0.954~1.006)。结论:血清IL-6在CA6型手足口病脑炎组明显高于手足口病组,HLA-DR mRNA明显低于手足口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A6型手足口病脑炎患儿血清IL-6与脑脊液 IL-6、WBC均呈正相关,血清HLA-DR mRNA与脑脊液WBC呈负相关。利用血清IL-6、血清HLA-DR mRNA诊断CA6手足口病脑炎时ROC曲线下面积均>0.5。说明应用血清IL-6、HLA-DR mRNA联合检测在CA6型手足口病脑炎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意义,便于临床早治疗以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A6 手足口病 脑炎 IL-6 HLA-DR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1抑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树突状细胞成熟及CD4^+/CD8^+T细胞活性的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石庆凤 张颖新 +5 位作者 宋吉奎 袁建国 李庆方 赵红奎 曾维群 陈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树突状细胞成熟及CD4+/CD8+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抽取前列腺素E1治疗10 d前后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静脉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贴壁培养获得PBMC,经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重...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树突状细胞成熟及CD4+/CD8+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抽取前列腺素E1治疗10 d前后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静脉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贴壁培养获得PBMC,经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加或不加前列腺素E1刺激培养8 d获得树突细胞(DC)。经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达的HLA-DR、CD83、CD86,ELISA测定分泌的IFNγ、IL-12p70。悬浮T细胞部分检测CD4+/CD8+T细胞比例及其细胞表面CD69、HLA-DR表达;部分经IL-2培养,用于检测DC体外诱导的T淋巴细胞毒活性。结果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对患者CD4+/CD8+T细胞比例无明显影响,可抑制CD4+/CD8+T细胞活化分子CD69、HLA-DR的表达;前列腺素E1体外培养的DC低表达HLA-DR、CD83、CD86,分泌IFNγ、IL-12p70均下降,体外诱导的自体淋巴细胞毒活性减弱,与未加用前列腺素E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腺素E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抑制CD4+/CD8+T细胞活化;体外培养可抑制DC成熟,诱导减弱自体淋巴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肝炎 乙型 慢性 树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8^+T细胞活化分子CD69和HLA-DR的表达
10
作者 石庆凤 宋吉奎 +4 位作者 张颖新 袁建国 王思奎 李庆方 赵红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1285-1287,1300,共4页
目的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2b治疗前、中、后期CD4+/CD8+T细胞的活性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32例患者隔日1次干扰素5 MU肌注,共24周。抽取干扰素α-2b治疗前,治疗1、4、12、24周的外周静脉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 目的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2b治疗前、中、后期CD4+/CD8+T细胞的活性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32例患者隔日1次干扰素5 MU肌注,共24周。抽取干扰素α-2b治疗前,治疗1、4、12、24周的外周静脉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8+T细胞表面CD69、HLA-DR的表达。结果干扰素α-2b治疗结束,HBV DNA含量转阴者12例(37%),其中HBeAg、抗-HBe血清转换5例(16%);12例治疗无效(37%)及8例HBV DNA抑制(25%)。HBV DNA转阴者治疗前,治疗1、4周时CD69、HLA-DR表达率较治疗无效及HBV DNA抑制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转阴者治疗后1周时,CD69、HLA-DR表达率最高;4周时CD4+/CD8+T细胞的CD69、HLA-DR表达率较前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率;12周时CD69、HLA-DR表达率较前更下降,与治疗无效及HBV DNA抑制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CD69、HLA-DR表达率最低,与治疗无效及HBV DNA抑制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8+T细胞活化分子CD69、HLA-DR的表达,对干扰素α-2b的疗效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T淋巴细胞 CD69抗原 HLA-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11
作者 袁建国 王新国 +4 位作者 崔霞 刘凤华 王凤华 宋吉奎 赵洪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是否有作用。方法用Friedman方法分离大鼠HSC,蔗糖梯度浓度法纯化HBV。用不同浓度HBV刺激HSC 24 h,检测上清液中的前胶原蛋白Ⅲ。选前胶原蛋白Ⅲ分泌增加的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细胞...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是否有作用。方法用Friedman方法分离大鼠HSC,蔗糖梯度浓度法纯化HBV。用不同浓度HBV刺激HSC 24 h,检测上清液中的前胶原蛋白Ⅲ。选前胶原蛋白Ⅲ分泌增加的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细胞内C/EBPs、PPARγ、RAR表达情况,了解HBV是否影响HSC活化通路。结果 HBV可以呈浓度依赖方式刺激大鼠HSCs分泌前胶原蛋白Ⅲ,在浓度为3.0×105拷贝/ml时可以使前胶原蛋白Ⅲ分泌明显增加。C/EBPs的表达明显减少,而RAR受体表达明显增加、PPARγ表达无变化。结论 HBV对大鼠HSC具有直接激活作用,促其合成Ⅲ型前胶原蛋白,这可能与其刺激C/EBP表达减少和RAR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细胞星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