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继芝 李秀娥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6期27-30,共4页
目的探索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12月行低温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外科治疗与护理;2016年1~12月行相同手术的患者39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进... 目的探索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12月行低温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外科治疗与护理;2016年1~12月行相同手术的患者39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进行围手术期管理。结果观察组术后腹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ICU观察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出院时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围术期低氧血症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马胜军 杨爱智 +2 位作者 李风清 马增山 董铭锋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376-378,共3页
关键词 肺肿瘤 围术期 低氧血症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柴守栋 马增山 +5 位作者 马胜军 董铭峰 王建堂 唐培哲 柳涛 李金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2期1091-1092,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5月行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46例,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25例、室间隔缺损21例。右侧胸壁3孔分别为: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为第1切口长约2cm;右侧腋中线第3肋间...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5月行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46例,其中单纯房间隔缺损25例、室间隔缺损21例。右侧胸壁3孔分别为: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为第1切口长约2cm;右侧腋中线第3肋间做第2切口长1.5~2.5cm;右侧腋中线第7肋间做第3切口长2~3cm。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体外循环时间(64±2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8±11)min;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10±6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6例随访0.5~1.5年,无死亡及残余分流。结论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安全,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桂清 马增山 +3 位作者 马胜军 董铭锋 柴守栋 郭英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6期398-399,402,共3页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总结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 随诊 18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监测血凝指标 ,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另选取同期 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总结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 随诊 18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监测血凝指标 ,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另选取同期 47例风湿性心脏病无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作对照。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血栓组 ( 组 )术后血栓发生率为 2 2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组 ) ( P<0 .0 5 ) ,呈显著性差异 ,但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 ( INR)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P>0 .10 ,P>0 .10 )。血栓组术后半年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 ( P<0 .0 1) ,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血栓组 ( P<0 .0 1)。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 ,瓣膜置换术后 ,抗凝治疗应注意调整 PT和 INR稍高于常规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左心房血栓 抗凝治疗 并发症 心脏瓣膜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工作心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建堂 杜心灵 +1 位作者 夏家红 朱艳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8-590,600,共4页
目的研究吗啡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建立体外工作心脏模型,用4℃St.ThomasⅡ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30 min,心脏停搏前采用5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的缺血... 目的研究吗啡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建立体外工作心脏模型,用4℃St.ThomasⅡ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30 min,心脏停搏前采用5 min缺血,10 min再灌注的缺血预处理或0.3μmol/L吗啡灌注两种处理方法,并分别用纳洛酮和格列苯脲对吗啡的作用进行干预,观察心脏复灌后心功能指标、心肌酶值变化、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心肌含水率。结果吗啡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在心排血量恢复率、左室收缩压力变化速度、左室发展压恢复率及心肌乳酸脱氢酶(LDH)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吗啡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心肌含水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线粒体等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纳洛酮和格列苯脲可以完全阻断吗啡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吗啡预处理可以产生与缺血预处理同样的心肌保护作用。吗啡是通过心脏局部的阿片受体及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介导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骨髓干细胞和自制胶原-壳聚糖构建组织工程心瓣膜 被引量:3
6
作者 付建华 赵曼 +2 位作者 杜桂英 杨达宽 黄云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分化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胶原-壳聚糖复合物为支架材料,运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ve,TEHV)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分化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胶原-壳聚糖复合物为支架材料,运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issue engineering heart valve,TEHV)的可行性。方法兔主动脉壁体外分离、培养、传代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将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与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内皮细胞按顺序种植在预湿处理的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上,通过组织学及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在支架上生长、增殖和基质分泌情况。结果 HE染色示内皮细胞能够在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黏附、伸展、增殖,在TEHV表面长成连续的细胞层;扫描电子显微镜示TEHV表面光滑,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层完整,且瓣膜表面的内皮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前列环素(PGI2)的功能。结论以兔主动脉壁体外分离、培养、传代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BMSCs诱导分化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依次种植在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上可以构建TEHV,且内皮细胞能够分泌PGI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 瓣膜构建 骨髓基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大鼠离体心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建堂 马胜军 +2 位作者 马增山 董铭锋 杜心灵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研究吗啡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吗啡+纳络酮组,吗啡+格列本脲组,建立离体工作心脏模型。4℃St.ThomasⅡ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30min,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吗啡对... 目的研究吗啡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吗啡+纳络酮组,吗啡+格列本脲组,建立离体工作心脏模型。4℃St.ThomasⅡ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30min,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吗啡对心排血量(CO)、左心室压力微分(±dp/dtmax)、左心室舒张压(LVDP)恢复率及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观察纳络酮和格列本脲对吗啡作用的影响。结果吗啡组CO、±dp/dtmax、LVDP的恢复率优于其他各组(P<0.05),LDH漏出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心肌线粒体等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纳络酮和格列本脲可以完全阻断吗啡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吗啡可以减轻大鼠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吗啡是通过心脏局部的阿片受体及心肌细胞三磷腺苷(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通道)介导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钾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建中 刁莲英 +6 位作者 张连荣 池金凤 殷秋阳 郝莉 刘桂芬 林艳荣 刘海芝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2期72-73,共2页
对1例原位心脏移植病人实施围术期护理,认为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术后加强无菌隔离技术及对病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排异反应的监测等是心脏移植护理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原位心脏移植 心肌病 围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降部腔内修复治疗的现状 被引量:4
9
作者 朱水波 夏峰 朱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8-320,共3页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真正用于临床为1991年,我国从1997年开始也逐步开展起了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带动了国内腔内修复技术的发展。现阶段随着介入技术的开展,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短、中期效果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并且使得弓降部腔...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真正用于临床为1991年,我国从1997年开始也逐步开展起了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带动了国内腔内修复技术的发展。现阶段随着介入技术的开展,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短、中期效果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并且使得弓降部腔内修复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 修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乐四联症术后血浆内皮素-1浓度与肺动脉压的变化规律和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增山 马胜军 +3 位作者 董铭峰 刘桂清 柴守栋 唐培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手术后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与肺动脉压的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将1999年8月至2003年2月间收治的36例确诊为TOF的患者根据手术中右心室流出道的加宽方式不同分为瓣膜组(16例)和非瓣膜组(20例),同期选择30例无症...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手术后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与肺动脉压的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将1999年8月至2003年2月间收治的36例确诊为TOF的患者根据手术中右心室流出道的加宽方式不同分为瓣膜组(16例)和非瓣膜组(20例),同期选择30例无症状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ET1浓度,同时行超声心动图监测肺动脉压力。结果手术后1周血浆ET1浓度各组明显高于手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瓣膜组、非瓣膜组较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瓣膜组较非瓣膜组术后上述各时段明显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动脉瓣反流轻、中、重度各组之间手术后各时段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瓣膜组、非瓣膜组血浆ET1浓度术后上述各时段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动脉压的变化情况与血浆ET1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TOF根治术后发生相对性或绝对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术后心功能特别是右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四联症 肺动脉高压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期小细胞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胜军 盛延兴 +1 位作者 马青竹 张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 探讨Ⅲ期小细胞肺癌 (smallcelllungcancer,SCLC)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1 983年至 1 993年间 89例采用化疗或放疗 -手术 -化疗 -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同期单纯行化疗和 /或放疗的 6 6例Ⅲ期SCLC相比... 目的 探讨Ⅲ期小细胞肺癌 (smallcelllungcancer,SCLC)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1 983年至 1 993年间 89例采用化疗或放疗 -手术 -化疗 -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同期单纯行化疗和 /或放疗的 6 6例Ⅲ期SCLC相比较。结果 综合治疗组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 .3% (6 7/ 89)、2 0 .2 % (1 8/ 89)、9.0 % (8/ 89) ,而对照组则分别为 48.5 % (32 / 6 6 )、1 2 .1 % (8/ 6 6 )、0 (P <0 .0 1 )。综合治疗组ⅢA期和ⅢB期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6 .4% (5 1 / 5 9)、2 7.1 % (1 6 / 5 9)、1 3.6 %(8/ 5 9)和 5 3.3% (1 6 / 30 )、6 .7% (2 / 30 )、0 (P <0 .0 1 ) ;ⅢA期根治性与姑息性切除 5年生存率为 1 8.4%(7/ 38)和 4.8% (1 0 / 2 1 ) (P <0 .0 1 ) ;ⅢB期扩大与姑息性切除者无 5年生存者。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术后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76 .3% (2 9/ 38)、1 8.4% (7/ 38)、2 .6 % (1 / 38)和 80 .9% (38/ 4 7)、2 3.4% (1 1 / 4 7)、1 2 .8% (6 / 4 7) ,两术式 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临床TNM分期是影响生存率的决定因素 ,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对ⅢA期应尽量行根治性切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期小细胞肺癌 多学科综合治疗 TNM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的制备和皮下埋植实验
12
作者 付建华 赵曼 +2 位作者 杜桂英 杨达宽 黄云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9-621,共3页
目前,用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的材料主要有2类:人工合成的和天然的可降解聚合物。可降解生物支架是较理想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在体内经一定时间可以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这个降解过程与细胞间质的生长过程同步,
关键词 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 皮下埋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6例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胜军 闫华 +3 位作者 乔以泽 尹刚 邹胜鲁 董铭峰 《肺癌杂志》 1999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1997年10月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26例患者均进行了机械通气治疗,19例行气管切开术。结果 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4.7%(26/558),死亡率23.1%(6/26)。结论 呼吸道...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1997年10月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26例患者均进行了机械通气治疗,19例行气管切开术。结果 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4.7%(26/558),死亡率23.1%(6/26)。结论 呼吸道感染、手术创伤、伤口疼痛刺激、术前心肺功能异常等是引起术后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尽早诊断、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并给予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最有效手段,加强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避免手术并发症是预防术后呼吸衰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外科手术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马胜军 张伟 宋代波 《肺癌杂志》 1999年第2期103-103,共1页
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MFH)临床极为罕见,术前很难做出诊断,均需经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我科曾收治2例MFH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例1 男,54岁,因咳嗽、痰... 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MFH)临床极为罕见,术前很难做出诊断,均需经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我科曾收治2例MFH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例1 男,54岁,因咳嗽、痰中带血丝2个月入院。胸部X线及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MFH 纤维组织细胞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