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栾斌 李铮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探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1)和联合... 目的探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1)和联合组(n=19)。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IPC治疗。主要结局:干预前后主动伸展任务期间肘部伸展和躯干向前运动的变化。次要结局:干预前后上肢Fugl-Meyer评估、积木箱子测验、行动研究手臂测试(ARAT)、运动活动日志(MAL)和卒中影响量表(SIS)。结果2组肘部伸展角度在干预后都有所增加,并且联合组的增加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6.4±0.9 vs 2.5±0.6,P=0.04,效应量=0.68)。2组躯干向前运动在干预后都有所降低,并且联合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6.1±0.8 vs−2.3±0.4,P=0.04,效应量=0.70)。2组Fugl-Meyer评分在干预后均有所增加,并且联合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49.0±4.6 vs 42.1±4.9,P=0.03,效应量=0.81)。2组在ARAT、积木箱子测验评分、MAL评分及SIS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感模拟训练联合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肘部伸展、Fugl-Meyer评分,减少躯干向前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模拟训练 间歇充气加压 急性脑梗死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单腿落地反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建伟 刘艺 庄海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5-1010,共6页
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是恢复患者原有活动水平的首选治疗方法。单腿落地反跳动作不仅可以识别高风险运动策略,而且能为ACLR康复过程提供标准。通过中国知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单... 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是恢复患者原有活动水平的首选治疗方法。单腿落地反跳动作不仅可以识别高风险运动策略,而且能为ACLR康复过程提供标准。通过中国知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单腿落地反跳”“前交叉韧带重建”“生物力学”进行组合检索,总结ACLR术后单腿落地反跳生物力学变化及相关干预方法。研究结果有助于ACLR术后调整康复策略,避免二次损伤的高风险动作。通过分析ACLR术后单腿落地反跳动作,能指导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制定和调整康复治疗计划,提高ACLR术后康复效率,帮助患者早日重返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单腿落地反跳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孟祥民 赵宇阳 +2 位作者 杨传美 陈曦 李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上肢功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宏文 谢旭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模型。... 目的观察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插线10 mm后即刻退出。跑台训练组在造模成功后第3天进行跑台训练12 d,在造模后第4、8、15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对各组大鼠评分,造模后第15天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BDNF和GFAP表达。结果造模后15 d,与模型组比较,跑台训练组m NSS评分明显降低(F=9.931,P<0.01),缺血侧皮质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GFAP(t=6.73)和BDNF(t=3.78)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跑台训练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FAP和BDNF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台训练 缺血再灌注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