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史霄斌 康建军 栾志理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8,共7页
为探究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复杂耦合协调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 为探究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复杂耦合协调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则在波动中缓慢上升;2)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城市间发展差距缩小,耦合协调等级以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为主,极个别城市处于濒临失调,少数城市出现回落又恢复的迹象;3)时间上经历了波动上升、平稳下降、平稳上升3个阶段;4)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分异现象,整体上“东高西低”,四大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5)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最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城市群 碳排放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3年黄河中游岸线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2
作者 董震 杨高 +2 位作者 邓荣鑫 康建军 焦禄霄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岸线利用类型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23年Landsat-5 TM、Landsat-8 OLI影像,以5 a为间隔提取岸线利用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 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岸线利用类型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23年Landsat-5 TM、Landsat-8 OLI影像,以5 a为间隔提取岸线利用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后岸线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黄河廊道生态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993—2023年黄河中游生活岸线占比由2.12%增至16.96%,生态岸线占比呈波动上升态势,在2023年达到39.68%;黄河中游3个河段岸线利用差异较大,其中晋陕峡谷段以生态岸线为主,汾渭平原段以农业岸线为主,三门峡至桃花峪段由以农业岸线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岸线为主;2018—2023年生态岸线和生活岸线占比增大、农业岸线占比减小,各河段生态岸线变化率均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廊道 生态保护 岸线利用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19年大汶河流域湿地时空演变与分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振芳 牟婷婷 +3 位作者 郭庆春 梁天全 雒新萍 段艺芳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0,共7页
选取1979—2019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黄河下游大汶河流域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大汶河流域湿地时空演变、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79—2019年大汶河流域湿地面积具有增加的趋势,... 选取1979—2019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黄河下游大汶河流域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大汶河流域湿地时空演变、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79—2019年大汶河流域湿地面积具有增加的趋势,标准椭圆重心大幅向西北迁移;流域湿地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聚集特性,全局平均莫兰指数为0.67;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局部莫兰指数呈现“高-高”型空间聚集分布特点,在空间上更易聚集,而库塘人工湿地局部莫兰指数呈现“高-低”和“低-高”型空间聚集分布特点,具有空间分散规律,空间异质性较强;大汶河流域湿地在未受到强烈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的状态下,湿地空间分布聚集程度越高,相关性越显著;1989年大汶河流域干旱事件、2019年东平湖南水北调工程启动等极端灾害与人类活动均导致流域湿地面积、标准椭圆重心、空间聚集性与异质性发生极大波动;东平湖湖泊湿地生态功能的保护与修复对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大汶河流域湿地生态功能保障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湿地 空间自相关分析 标准椭圆法 大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收缩型中小城市的规划应对与空间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栾志理 康建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4,共7页
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城市区域发展分化造成部分中小城市出现人口净流出和经济衰退等收缩表征,探索收缩型中小城市的空间形态调整和空间优化策略成为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课题。针对日本圈层收缩型城市青森市和星状收缩型城市富山... 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城市区域发展分化造成部分中小城市出现人口净流出和经济衰退等收缩表征,探索收缩型中小城市的空间形态调整和空间优化策略成为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课题。针对日本圈层收缩型城市青森市和星状收缩型城市富山市所推动的紧凑型城市空间重构和规划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为将来抑或延续日本类似发展轨迹的中国收缩型中小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调整方向和优化策略提出有益启示:(1)激发城市中心城区活力再生,将其打造成为多样化高级化城市功能高密度集聚整合的活力中枢;(2)通过城市环线遏制城区无序蔓延,推动城市空间内涵提升式的高质量发展;(3)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收缩规划,建构“节点化+网络化”的紧凑型国土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圈层收缩 星状收缩 规划应对 空间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生态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孟建伟 詹惠馨 林英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8-338,共11页
[目的]通过测度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水平所处的阶段和区域差异,了解产业生态化水平存在的短板,为城市群发展制定更加科学的对策建议。[方法]从产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两个方面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呼包鄂... [目的]通过测度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水平所处的阶段和区域差异,了解产业生态化水平存在的短板,为城市群发展制定更加科学的对策建议。[方法]从产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两个方面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各城市2012—2021年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城市群产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最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2012—2021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地市平均水平来看,产业生态化水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②2012—2021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处于动态变化的高水平耦合阶段。各地市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仍然处于低度协调的阶段,耦合协调的发展速率缓慢。③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创新、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和政府调控对产业生态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产业生态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当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多元产业体系;推动循环发展,提升废物利用水平;加大创新投入,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包鄂榆城市群 产业生态化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 固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