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地方综合性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
卢军
韩磊
韩涛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16 |
9
|
|
2
|
文学语言观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以胡适和老舍为中心 |
刘东方
宋益乔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3
|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 |
石兴泽
石小寒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4
|
金圣叹文学形式批评的现代思考 |
樊宝英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5
|
焦虑、游戏、文学场——论文学经典的建构之途 |
谭善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6
|
“文学家鲁迅”研究的三个维度 |
刘东方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7
|
一篇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为奴隶的母亲》解读 |
刘东方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8
|
胡应麟的文学生涯及诗歌创作 |
李庆立
崔建利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9
|
先秦听政制度与谏体文学的兴盛 |
宁登国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0
|
缺席、在场都是尴尬的存在——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述评 |
石兴泽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1
|
互联网情境下文学的生存状况考察 |
杨玉霞
姚汝勇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2
|
“1917”还是“1918”——以《新青年》为中心摭议现代文学的起点 |
刘东方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3
|
解构主义文学误读理论辨正 |
谭善明
蔚凤燕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4
|
论本事迁移与文学通变 |
殷学明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0 |
|
15
|
论六朝贵游风气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
辛刚国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6
|
论文艺复兴文学兴起的文化渊源 |
邓宏艺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8 |
0 |
|
17
|
丧失精神家园的悲哀——报人文学家杨杏园的悲剧心态及其时代内涵 |
韩立群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8
|
邵洵美的经济生活与文学选择 |
卢军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9
|
政治理性的审美化和审美意识的革命化——浅析冯雪峰现实主义文学倾向论的美学内涵 |
王伟伟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20
|
时空流转——《哦,香雪》叙事新解 |
姜敏
康海燕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