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环境水体中痕量新污染物双酚F
1
作者 刁春鹏 陈阳 姬晓宇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0,共4页
以固相萃取为预处理技术,建立了一种灵敏、高效检测环境水体中痕量双酚F(BPF)的方法。该方法以C18固相萃取柱吸附水样中BPF,水样体积为1.0 L。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所建立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μg/L,线性范围为0.01~20μg/L,相关系数r^(2)... 以固相萃取为预处理技术,建立了一种灵敏、高效检测环境水体中痕量双酚F(BPF)的方法。该方法以C18固相萃取柱吸附水样中BPF,水样体积为1.0 L。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所建立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μg/L,线性范围为0.01~20μg/L,相关系数r^(2)=0.9991,加标回收率为97.3%~107.2%。将该方法用于实际环境水样的分析,33个采集点位的66个地表水样中,BPF的春季检出率为42.4%,平均检出浓度为0.134μg/L,均高于秋季的24.2%和0.057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F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聊城市农田土壤污染评价及农业功能分区
2
作者 王岩 王倩 +1 位作者 田晓飞 郭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2,共9页
为探索聊城市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农业功能分区,以2017~2020年采集的74个表层土样为研究对象,测定了8种重金属元素(Cd、Hg、As、Cu、Pb、Cr、Zn和Ni)、BHC_(s)、DDT_(s)和BaP的含量。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和... 为探索聊城市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农业功能分区,以2017~2020年采集的74个表层土样为研究对象,测定了8种重金属元素(Cd、Hg、As、Cu、Pb、Cr、Zn和Ni)、BHC_(s)、DDT_(s)和BaP的含量。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作为评价标准,采用污染指数法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农业功能分区研究。采用ANOVA和LSD多重比较,确定了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来源。依据山东省土壤背景值进行了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3个DDTs污染样点和1个Cd污染样点外,其他样点均处于清洁水平。在空间分布上,DDTs和Cr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BaP和Hg存在显著差异。农业功能分区结果表明,绿色食品种植区、无公害食品种植区、观察种植区和污染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8.13%、9.45%、6.52%和5.90%。土壤环境生态风险水平以轻微为主,占总面积的77.03%。Hg和Cd在生态风险评估中占有较大比率,应高度警惕和严格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轻微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农业功能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聊城市秋冬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同林 王艳辉 +6 位作者 王一秋 王亚晨 马江凯 张晓婷 宋小涵 孟静静 侯战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为深入了解聊城市秋冬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作者使用在线监测系统分析了城区115种VOCs的体积分数。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计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 为深入了解聊城市秋冬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作者使用在线监测系统分析了城区115种VOCs的体积分数。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计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s)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SOAFPs),并利用特征性比值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了大气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秋、冬季VOCs的化学组成相似,烷烃和OVOCs是体积浓度最高的2种组分。冬季OFPs为140.2×10^(-9),约是秋季(89.0×10^(-9))的1.6倍,OVOCs和C2~C4烯烃对秋、冬季VOCs的OFPs贡献最大(占54.7%~58.6%)。秋季(1.0μg/m^(3))与冬季(1.2μg/m^(3))生成的SOAFPs质量浓度水平相似,间/对-二甲苯、甲苯和邻-二甲苯是秋、冬季SOAFPs贡献最大的3种组分。甲苯/苯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是聊城市大气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PMF分析结果显示,秋季VOCs主要来自植物源和二次生成源(27.2%)、机动车尾气排放源(19.5%)、燃料燃烧源(18.5%)、溶剂使用源(17.5%)与工业源(17.3%);而冬季VOCs主要来源于汽油车尾气排放源(24.4%)、有机化工排放源(21.3%)、工业卤代烃源(20.8%)、柴油车尾气排放源(16.9%)与溶剂使用源(16.6%)。以上结果可为聊城市大气VOCs排放管控与空气质量改善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来源解析 聊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平湖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占飞 刘定莹 张英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4,共11页
作为黄河下游仅存天然湖泊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枢纽,东平湖生态环境安全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北方供水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为明确东平湖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9月对全湖28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与... 作为黄河下游仅存天然湖泊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枢纽,东平湖生态环境安全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中国北方供水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为明确东平湖秋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9月对全湖28个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与检测,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生态多样性指数法、相关性分析法以及冗余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此次研究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73种(属),浮游甲壳动物2门10种(属),其中浮游植物主要以绿藻、蓝藻和硅藻为主,浮游甲壳动物主要以桡足类和枝角类为主.浮游植物中,蓝藻门的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p.)优势度最大(Y=0.205),浮游甲壳动物中则以剑水蚤(Cyclops)优势度最高(Y=0.305).东平湖秋季浮游植物生物密度空间分布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具有较强相关性,高值均分布于湖区东部与东北岸,而湖区中、西部较低.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70、0.75与1.29,其生态多样性污染评价结果分别为清洁水平、轻污染水平与中污染水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TN为影响东平湖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DO为影响东平湖浮游甲壳动物生长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平湖 浮游生物 群落特征 环境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的耦合及流域水文模拟
5
作者 王倩 丹利 邓慧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 为了寻求合理简化的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用于大尺度的陆面模式,推导了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衰减因子f和地下水补给速率R空间都可变的扩展的TOPMODEL,并将f空间非均匀分布的TOPMODEL与陆面模式SSiB4耦合(SSiB4/GTOP)。通过耦合模型在f空间非均匀条件下进行实际流域的水文模拟,分析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土壤湿度、蒸散发、地表径流、基流和总径流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k0和R的空间变化并不改变经典TOPMODEL原有关系式,只要定义新的地形指数,k0和R空间非均匀TOPMODEL与空间均匀的TOPMODEL并无区别;(2) f空间变化条件下由于局地的地下水埋深还与局地的f值有关,地形指数相同的区域具有水文相似性这一结论不再成立;(3)与f空间均匀的模拟结果相比较,f随海拔高度h i增加而线性减小使模拟的流域土壤湿度、地表径流和流域蒸散减小但使基流和总径流增加;(4) f空间非均匀对流域水文模拟结果有影响,但其影响明显小于流域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性 扩展的TOPMODEL推导 耦合模型SSiB4/GTOP 流域水文模拟 f空间非均匀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工业减污降碳时空变化及耦合协调增效研究
6
作者 刘加珍 马熙涓 +3 位作者 肖召伟 徐梦辰 朱敬峰 滕心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71-3385,共15页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明确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可为实现区域减污降碳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0年4个节点的大气污染排放与碳排放等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明确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可为实现区域减污降碳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0年4个节点的大气污染排放与碳排放等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山东省工业减污降碳协调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量时空变化不同步。在空间上,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北部及中部,而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南部部分地区,且大部分城市碳排放总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率逐渐减缓,接近峰值。减污降碳耦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濒临失调阶段,至2020年已经接近初级协调水平。核密度曲线峰值增加,表明减污降碳协同效果不断提升,波峰由单峰变为双峰,协调水平出现分化。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人均GDP及第三产业占比是影响山东省工业减污降碳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减污降碳 时空变化 耦合协调度 协同效应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是中亚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驱动力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瑞兵 邹杰 +6 位作者 丁建丽 邹文松 杨淼 秦梦雨 王祁遇 黄帅 李俊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94-4311,共18页
中亚干旱区(Arid Zone of Central Asia,ACA)作为全球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极为敏感。因此,挖掘气候、土壤、地形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的独立影响和耦合作用,确定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对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至关... 中亚干旱区(Arid Zone of Central Asia,ACA)作为全球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极为敏感。因此,挖掘气候、土壤、地形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的独立影响和耦合作用,确定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对区域生态保护与恢复至关重要。以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Theil-Sen Median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及检验方法,结合变异系数,评估了2001—2020年植被的时空动态,通过地理探测器与偏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植被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评估植被适宜生境以促进植被恢复。结果表明:(1)近20年,中亚干旱区NDVI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0.00005/10a),有57.3%区域植被状况得到改善。整体上2008年植被NDVI值最低,而2016年达到最高,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周期性波动。中亚北部草原(Northern Steppes of Central Asia,NSCA)区域植被年际波动明显,ACA中西部稳定性较差,其他区域相对稳定。(2)在植被的空间分异上,降水、土壤水分、土壤类型与植被类型对其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各驱动因素间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整体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与坡向的交互作用最强,区域来看NSCA降水与土壤类型交互显著,其他区域植被类型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显著。(3)植被与土壤水分和气候因子之间更多为正相关的促进作用,且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要高于降水和气温,土壤水分主导了43.8%区域的植被变化,是各生态分区中促进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此外,温度主导影响的面积为17.5%,超过降水(15.9%)和SPEI(11.8%)。同时,人口密度与植被之间主要为弱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表明人为活动对植被的负面影响有限。在植被恢复策略中,草地、农田和混交林是适宜的植被类型,有助于实现生态稳定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植被恢复和管理的科学依据,指导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影响下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NDVI 气候变化 人为活动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理论的高寒山区流域径流演变归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珈源 孙旭杨 +3 位作者 刘金涛 边巴拉姆 王甲荣 王淑红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9,共8页
为提高对高寒山区流域气候变化下径流演变机理的认识,以羊八井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辨析了该流域1982—2013年的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将冰川物质平衡和地下水蓄量变化项引入Budyko归因分析方程,评估了各要素变化对流域径流演变的贡献。... 为提高对高寒山区流域气候变化下径流演变机理的认识,以羊八井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辨析了该流域1982—2013年的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将冰川物质平衡和地下水蓄量变化项引入Budyko归因分析方程,评估了各要素变化对流域径流演变的贡献。结果表明:羊八井流域1982—2013年间降水量、平均气温、潜在蒸散发量、径流量和地下水蓄量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3.0 mm/a、0.02℃/a(p<0.05)、0.53 mm/a、1.99 mm/a(p<0.05)和2.18 mm/a(p<0.05);随着气候的暖湿化,流域径流演变对水文气候要素变化的敏感性增强,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非冰川区下垫面、冰川物质平衡及地下水蓄量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89%、-2.99%、-78.3%、20.9%和-28.7%;植被生长状况改善与冻土退化是导致流域下垫面变化的重要因素,二者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7.9%和-5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理论 气候变化 径流演变 归因分析 高寒山区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畜禽粪便的环境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3
9
作者 于娜 王晓茹 +3 位作者 李婷婷 王倩 翟胜 李巧燕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0-828,共9页
以耕地和水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根据山东省各地市近五年来畜禽养殖量数据,采用排泄系数法估算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畜禽粪便的耕地负荷和水体等标污染指数等指标,综合评价了各地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对土壤和水环境产生的污染... 以耕地和水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根据山东省各地市近五年来畜禽养殖量数据,采用排泄系数法估算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畜禽粪便的耕地负荷和水体等标污染指数等指标,综合评价了各地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对土壤和水环境产生的污染压力。研究发现:2014—2018年山东全省畜禽粪便的平均耕地污染风险指数为0.77~0.84,预警级别为Ⅲ级;全省平均水体等标污染指数由9.26逐渐降低为4.46,对应的预警级别由Ⅱ级降为Ⅰ级。表明畜禽污染已对土壤环境产生风险,潍坊市尤为突出;而畜禽污染对水体环境基本无污染风险,但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聊城市的水体污染风险仍相对较高。此外,依据土壤养分平衡理论和山东省耕地面积估算,山东省2018年畜禽的最高承载数量(以猪当量计)为12873万头。本研究为优化畜禽养殖结构、推动区域畜禽养殖业绿色发展、保护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耕地负荷 水体污染负荷 预警级别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变迁对黄河三角洲不同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
10
作者 韩村 张亚茹 +5 位作者 胡聪月 李雪 王晓杰 赵明亮 韩广轩 宋维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18-4827,共10页
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黄河频繁的河道变迁改变了水文条件和植被特征,这可能会对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缺乏研究和认知。选取黄河1996年故道及现行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盐地碱蓬和无植被光... 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黄河频繁的河道变迁改变了水文条件和植被特征,这可能会对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缺乏研究和认知。选取黄河1996年故道及现行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盐地碱蓬和无植被光滩湿地土壤样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废弃河道和现行河道不同河口湿地土壤的碳分布特征及其溯源特征。结果表明,(1)两湿地土壤C/N比的变化范围为26—54,其中废弃河道湿地土壤C/N比要显著高于现行河道土壤(P<0.05),而不同土层间C/N比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碳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30‰至-22.03‰,两河道无植被光滩土壤δ13C值显著高于盐地碱蓬(P<0.05),同时土壤δ13C值整体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2)贝叶斯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有机碳整体上主要来源于当地植物(40%—67%),其次是海洋浮游植物(23%—40%),而陆源颗粒有机质(POM)相对贡献较小。(3)方差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受到河道变迁和植被类型变化的影响;盐地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当地植物贡献显著大于无植被光滩(P<0.05),海洋浮游植物贡献在两河道和两植被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陆源POM贡献受到河道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影响(P<0.05)。研究揭示了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的整体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这不仅增强了对该区域河口湿地土壤碳循环的理解,也为河口湿地碳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河道变迁 河口湿地 碳溯源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GMGS2-16站位25 ka以来水合物稳定带和流体超压变化
11
作者 马瑞琦 曹运诚 +3 位作者 何雯 郑子涵 朱志伟 陈多福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海平面下降和海底温度上升可以引起海底水合物分解,进而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处沉积物孔隙形成超压,一旦超压积聚突破地层有效应力,就会在海底产生甲烷渗漏。本文通过建立与此相关的稳定带底界变化的数值模型,以分析南海北部东沙... 海平面下降和海底温度上升可以引起海底水合物分解,进而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处沉积物孔隙形成超压,一旦超压积聚突破地层有效应力,就会在海底产生甲烷渗漏。本文通过建立与此相关的稳定带底界变化的数值模型,以分析南海北部东沙海域GMGS2-16水合物钻探站位25 ka BP以来稳定带底界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在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海底温度的波动是稳定带底界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主导了水合物生成和分解的周期性变化。底水温度升高导致稳定带底界上移,水合物分解,造成大量甲烷气体的释放,然而这种响应呈现一定的滞后,大约滞后1~3 ka。此外,水合物钻探获取的相应层位沉积物中出现了Mo元素富集的现象,表明稳定带底界上升及水合物分解形成的气体超压可以形成海底冷泉活动。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能是冷泉渗漏活动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渗漏 水合物分解 流体超压 稳定带底界 天然气水合物 东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典型水稻土在发生过程中不同形态钾转化阈值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12
作者 胡聪月 韩光中 杨金玲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9-1326,共8页
由于水稻土中的富钾矿物具有独特的释钾机制,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要对水稻土矿物钾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水稻土发生过程中不同形态钾转化阈值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这大大限制了水稻土矿物钾转化模型的建立与发展。为此,本... 由于水稻土中的富钾矿物具有独特的释钾机制,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要对水稻土矿物钾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水稻土发生过程中不同形态钾转化阈值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这大大限制了水稻土矿物钾转化模型的建立与发展。为此,本研究选取“富钾”的紫色水稻土和“贫钾”的红壤性水稻土,通过时间序列,研究其发生过程中不同形态钾(包括水溶态钾:WK;交换性钾:EK;非交换性钾:NEK;矿物钾:MK)转化阈值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降低稻田对可溶性钾肥的依赖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对“富钾”的紫色水稻土而言,传统稻作在0~20 a之内能引起耕作层WK和EK总量明显降低(约降低28%),之后WK«EK和EK«NEK之间的转化阈值相对稳定于61±4和106±9 mg·kg^(-1)之间。对“贫钾”的红壤性水稻土而言,WK和EK的总量在0~100 a之内也会大幅度降低并达到很低的水平(约降低30%),之后WK«EK和EK«NEK之间的转化阈值相对稳定于32±4和64±4 mg·kg^(-1)之间。在水稻土发生过程中,水稻土钾赋存形态和转化阈值与黏粒和粉粒中的富钾矿物密切相关。层状硅酸盐富钾矿物的释钾机制可以在“富钾”的水稻土发生过程中长期保持稳定。对红壤性水稻土尤其是种稻超过200 a的红壤性水稻土而言,有必要以可持续和钾平衡的方式增加其钾肥的投入,避免农田出现负钾平衡。在稻田中使用富含层状硅酸盐富钾矿物的粉屑作为传统钾肥的替代品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不同形态钾 转化阈值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致灾因子对中亚碳水循环的解耦分析
13
作者 何然·亚合甫江 邹杰 +4 位作者 吾拉拉·唐加勒克 丁建丽 杨淼 黄帅 李俊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9515-9528,共14页
由于低土壤水分(SM)和高饱和水蒸气压差(VPD)之间存在强耦合性,因此很难确定二者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影响,且鲜有研究二者与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分箱解耦分析方法,系统地剥离了土壤干旱与大气干旱... 由于低土壤水分(SM)和高饱和水蒸气压差(VPD)之间存在强耦合性,因此很难确定二者对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影响,且鲜有研究二者与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分箱解耦分析方法,系统地剥离了土壤干旱与大气干旱对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合效率(EPE)的独立贡献。这两项指标不仅是评估生态系统功能健康状态的关键参数,还直接关联到碳封存效率与全球植被绿化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亚这一生态多样性丰富的区域,VPD对WUE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表明大气干旱条件显著影响了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相反,SM则为调控EPE的主要因子,揭示了土壤水分在维持光合作用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海拔、纬度及干旱梯度下的数据,发现这些影响机制呈现出显著的地理异质性和环境敏感性。深化了对土壤与大气干旱如何独立及协同作用于生态系统碳水循环机制的理解,有助于生态系统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循环 饱和水蒸气压差 土壤水分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光和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水中痕量新污染物双酚S
14
作者 陈阳 姬晓宇 刁春鹏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结合分散液液微萃取为预处理技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水中痕量双酚S的分析方法。C18为固相萃取的吸附材料,以甲醇洗脱吸附在C18中的双酚S,异辛醇为分散液液微萃取的萃取剂。固相萃取与分散液液微萃取的联用,将1 L水中双... 建立了固相萃取结合分散液液微萃取为预处理技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水中痕量双酚S的分析方法。C18为固相萃取的吸附材料,以甲醇洗脱吸附在C18中的双酚S,异辛醇为分散液液微萃取的萃取剂。固相萃取与分散液液微萃取的联用,将1 L水中双酚S富集于20μL萃取剂中,实现了水中痕量双酚S高富集倍数的预处理。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5μg·L^(-1),线性范围为0.002~2.0μg·L^(-1),环境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为82.6%~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S 固相萃取 分散液液微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徒骇河典型断面DOM特征及重金属结合能力
15
作者 王珊珊 桑冬玲 +5 位作者 刘强 姚昕 孙赵利 张家政 张晨 李婷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98-4409,共12页
选取徒骇河聊城河段的2个典型市控断面——李凤桃与老南镇断面进行表层水样采集,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等多种光谱分析手段,并结合超滤技术及荧光淬灭实验,探究不同季节和不同分子量(<0.7μm、0.7μm~1kDa、<1k Da)... 选取徒骇河聊城河段的2个典型市控断面——李凤桃与老南镇断面进行表层水样采集,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等多种光谱分析手段,并结合超滤技术及荧光淬灭实验,探究不同季节和不同分子量(<0.7μm、0.7μm~1kDa、<1k Da)DOM的特征差异及其与重金属(Cu^(2+))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李凤桃SUVA254值(0.33±0.01)显著高于老南镇(0.30±0.01)(P<0.05),表明老南镇分布着更多的小分子和非芳香性物质.研究基于EEM-PARAFAC共识别出了5个组分,包括3个类腐殖质组分(C1、C2、C4)和2个类蛋白质组分(C3、C5),其中类腐殖质组分在两断面的DOM中占主导地位.老南镇DOM总荧光强度(F_(max))高于李凤桃,且两断面溶解性有机碳(DOC)主要储存在低分子量DOM(<1kDa)中.在DOM与Cu^(2+)的结合过程中,二维相关光谱(2D-COS)表明老南镇和李凤桃断面DOM类腐殖质优先与Cu^(2+)络合;分馏后,两断面DOM的结合序列发生了变化(类蛋白质优先与Cu^(2+)发生络合).此外,在两断面DOM中,高分子量组分(除C1和C4外)具有较高的金属结合能力(log KCu:(3.08±0.08)~(3.62±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 分子量 荧光淬灭 金属结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宁夏植被生长季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雒新萍 刘晓煌 +3 位作者 严宇翔 何振芳 邢莉圆 王然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4-513,共10页
开展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对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持续巩固深化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0—2020年MOD13Q1-NDVI影像和同期气象数据为数据源,综合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 开展西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对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和持续巩固深化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0—2020年MOD13Q1-NDVI影像和同期气象数据为数据源,综合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NDVI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分异性,探讨植被NDVI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0多年宁夏植被生长季NDVI整体呈线性增加趋势,线性递增速率为0.008/a,植被区域分布差异性明显,总体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植被呈现改善趋势的面积明显大于退化趋势的面积,植被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的区域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65.34%和3.05%。残差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平均贡献率约33%,近20年来植被NDVI残差和NDVI残差变化趋势的均值分别为0.17和0.007/a,表明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正效应逐步增强,生态恢复工程是促进宁夏植被NDVI显著提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时空变化 NDVI残差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景强 华夏 +7 位作者 陈丽萍 卢晓光 路海滨 杜宗萌 张菊 邓焕广 王浩 刘强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35-2943,共9页
为了研究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化学分级提取法分析了南四湖52个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含量,并结合沉积物和表层水的理化性质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影响南四湖磷形态含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 为了研究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化学分级提取法分析了南四湖52个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含量,并结合沉积物和表层水的理化性质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影响南四湖磷形态含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平均含量为:TP(750.6 mg·kg^(-1))>Ca-P(308.2 mg·kg^(-1))>Al-P(16.18 mg·kg^(-1))>Fe-P(6.65 mg·kg^(-1))>Ex-P(6.11 mg·kg^(-1)),Ca-P平均占比为41.93%,活性磷(Liable-P,Ex-P、Al-P和Fe-P之和)占比为1.09%—8.16%,平均占比仅为3.94%;南阳湖Liable-P含量显著高于微山湖和独山湖.在上级湖,TP和各形态磷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而在下级湖即微山湖中,TP和Ca-P在南部、西北部较高,各活性磷形态在北部、西部均较高.各活性磷形态与水体理化指标多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表层水DO、SOP、水深和TP(w)是冗余分析轴1的主要因子,沉积物OC是轴2的主要因子,共能解释南四湖表层沉积物活性磷形态含量变异程度的4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表层沉积物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3年黄河中游岸线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18
作者 董震 杨高 +2 位作者 邓荣鑫 康建军 焦禄霄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岸线利用类型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23年Landsat-5 TM、Landsat-8 OLI影像,以5 a为间隔提取岸线利用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 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河岸线利用类型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以黄河中游为研究对象,基于1993—2023年Landsat-5 TM、Landsat-8 OLI影像,以5 a为间隔提取岸线利用信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后岸线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黄河廊道生态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993—2023年黄河中游生活岸线占比由2.12%增至16.96%,生态岸线占比呈波动上升态势,在2023年达到39.68%;黄河中游3个河段岸线利用差异较大,其中晋陕峡谷段以生态岸线为主,汾渭平原段以农业岸线为主,三门峡至桃花峪段由以农业岸线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岸线为主;2018—2023年生态岸线和生活岸线占比增大、农业岸线占比减小,各河段生态岸线变化率均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廊道 生态保护 岸线利用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19
作者 田蜜 廖日权 +2 位作者 张健 董凤凤 唐建辉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0-1028,共9页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顶部,由北部的茅尾海和南部的外湾组成,是典型的亚热带河口型海湾,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和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典型的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且不易降解。为阐明该区域PFAS的污... 钦州湾位于北部湾顶部,由北部的茅尾海和南部的外湾组成,是典型的亚热带河口型海湾,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和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典型的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且不易降解。为阐明该区域PFAS的污染状况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钦州湾海水中36种PFAS,并采用熵值法(RQ)评估了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PFAS总质量浓度范围是4.57-13.55 ng·L^(-1),在国内海湾中处于中低水平。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HFPO-DA)、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HFPO-TA(C7))和全氟丁酸(PFBA)是3种主要的PFAS。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茅尾海表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由西向东递减,而底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之相反;外湾表层海水中PFAS总浓度从东北沿岸近三娘湾处向西南方向递减,底层海水中东南区域PFAS的总浓度较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全氟-2-甲氧基乙酸(PFMOAA)和全氟-3,5,7-三氧基辛酸(PFO3OA)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通过生态风险评估,PFOS和PFOA在钦州湾海洋生态系统中呈现出低风险。目前缺乏HFPO-DA和HFPO-TA(C7)的毒理数据,鉴于其较高的浓度水平,亟需进一步研究评估其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 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 亚热带海湾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和传统微塑料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杨梦雅 相西宇 +3 位作者 赵慧莹 陈佳慧 张海洋 田晓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3-962,共10页
农田土壤微塑料(MPs)污染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潜在环境问题。生物基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探讨生物基微塑料(BMPs)和传统微塑料(CMPs)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低密度聚乙烯(L... 农田土壤微塑料(MPs)污染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潜在环境问题。生物基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探讨生物基微塑料(BMPs)和传统微塑料(CMPs)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淀粉基聚乳酸(PLA)和纤维素基聚氨酯(BPU)3种不同类型MPs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添加量(1%、2%)条件下MPs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幼苗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不添加MPs)处理相比,各添加MPs处理冬小麦发芽率降低4.2%~49.3%,发芽势降低11.6%~65.2%。相同浓度的不同类型MPs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程度高低表现为PLA>BPU>LDPE,且高浓度MPs对种子萌发的毒害效果更强。1%LDPE处理提高了冬小麦地下部长度和地上部高度,但BMPs(PLA和BPU)处理地下部长度显著降低40.6%~68.7%,地上部高度显著降低22.9%~72.0%。MPs处理降低了冬小麦幼苗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并且PLA和BPU处理降低程度更高。2%添加量的PLA和BPU处理降低了冬小麦根系总数、根尖数量、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但2%添加量的LDPE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的生长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毒害作用。因此,BMPs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高于CMPs,且短期内高添加量BMPs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乙烯 淀粉基聚乳酸 纤维素基聚氨酯 冬小麦 种子萌发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