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表演理论--在仪式和策略之间建立文化语用学模型(上) 被引量:31
1
作者 杰弗里·查尔斯·亚历山大 侯园园 徐冰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6,共36页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社会研究不是被极端化为结构主义理论就是被极端化为实用主义理论,前者视意义为文本并注重探索提供相对自主性的模式,后者则将意义处理为由个人或集体行动之权变性的创发——即所谓的实践本身,并将文化模式作为权力和...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社会研究不是被极端化为结构主义理论就是被极端化为实用主义理论,前者视意义为文本并注重探索提供相对自主性的模式,后者则将意义处理为由个人或集体行动之权变性的创发——即所谓的实践本身,并将文化模式作为权力和物质利益之反应加以分析。在本文中,我将阐述一个超越这种极化视野的文化语用学理论,以新的方式将意义结构、权变性、权力和实质性融为一体。我的论点是,实践的实质性可以由维度更多的表演概念所取代。通过对表演研究这一新领域的成果的吸收,文化语用学说明社会表演,无论个人还是集体的,是如何可能被系统地类推为剧场表演的。在定义了社会表演的要素之后,我认为,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要素已经趋于"分解"(de-fused)。只有在能够将这些日渐离析的要素"再融合"的情况下,表演才会成功。在融合化的表演中,观众认同演员,且文化剧本通过有效的舞台布景达到逼真的程度。而当诸要素重新连接的过程并不完美时,表演就会失败:表演要素仍处于分离状态,社会行动看上去不但不够本真(authentic),而且显得造作和难以令人信服。与此相对,再融合能使演员成功地传达其行动的意义并有效地实现他们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的社会研究 仪式 社会表演 再融合 文化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伤、道德观与团结:“大屠杀”等集体谋杀的社会构建(英文) 被引量:5
2
作者 杰弗里·C.亚历山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95,共11页
文化创伤的发生,在于一个族群的成员感到一场可怖事件在他们的族群意识中留下无法抹除的痕迹和永久的记忆,并在深层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将来的身份。文化创伤的建构过程使不同的社会团体、民族社团、甚至整个文明不仅从认知上体认人类... 文化创伤的发生,在于一个族群的成员感到一场可怖事件在他们的族群意识中留下无法抹除的痕迹和永久的记忆,并在深层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将来的身份。文化创伤的建构过程使不同的社会团体、民族社团、甚至整个文明不仅从认知上体认人类苦难的存在与来源,而且还可能对此负起某种有意义的道德责任。当他们认同了创伤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道德责任,社群成员也就界定了他们的结团关系,使他们得以分享他人的苦难。当社群认为他人的苦难也可能属于自己时,"我们"这个圈子就会扩展,并有可能修复社群,从而阻止再度创伤。同理,社会团体也往往能否认他人苦难的存在,或者将责任推给其他人。本文主要从实际经验的角度思考德国纳粹大屠杀所带来的创伤构建,同时也考察其他创伤过程,例如与西方或日本帝国主义相关的非裔美国人、土著人民、殖民地受害者,南京大屠杀、早期共产主义阵营如苏联的受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团结 创伤构建 道德观 群体意识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表演理论在仪式和策略之间建立文化语用学模型(下) 被引量:13
3
作者 杰弗里.查尔斯.亚历山大 侯园园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2,共32页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社会研究不是被极端化为结构主义理论就是被极端化为实用主义理论,前者视意义为文本并注重探索提供相对自主性的模式,后者则将意义处理为由个人或集体行动之权变性的创发——即所谓的实践本身,并将文化模式作为权力和...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社会研究不是被极端化为结构主义理论就是被极端化为实用主义理论,前者视意义为文本并注重探索提供相对自主性的模式,后者则将意义处理为由个人或集体行动之权变性的创发——即所谓的实践本身,并将文化模式作为权力和物质利益之反应加以分析。在本文中,我将阐述一个超越这种极化视野的文化语用学理论,以新的方式将意义结构、权变性、权力和物质性融为一体。我的论点是,实践的物质性可以由维度更多的表演概念所取代。通过对表演研究这一新领域的成果的吸收,文化语用学说明社会表演,无论个人还是集体的,是如何可能被系统地类推为剧场表演的。在定义了社会表演的要素之后,我认为,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要素已经趋于"分解"(de-fused)。只有在能够将这些日渐离析的要素"再融合"的情况下,表演才会成功。在融合化的表演中,观众认同演员,且文化剧本通过有效的舞台布景达到逼真的程度。而当诸要素重新连接的过程并不完美时,表演就会失败:表演要素仍处于分离状态,社会行动看上去不但不够本真(authentic),而且显得造作和难以令人信服。与此相对,再融合能使演员成功地传达其行动的意义并有效地实现他们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的社会研究 礼仪 社会表演 再融合 文化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像似意识:意义的物质感 被引量:12
4
作者 杰弗里.亚历山大 高蕊 赵迪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1-51,共11页
本文旨在讨论文化社会学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即像似意识的兴起。本文主张像似可以视为浓缩的象征形式,它使社会意义植根于物质形式,它使抽象的认知和道德包含和隐匿于美学外形之下。换言之,意义通过日常生活中美丽、崇高、丑陋或者仅仅是... 本文旨在讨论文化社会学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即像似意识的兴起。本文主张像似可以视为浓缩的象征形式,它使社会意义植根于物质形式,它使抽象的认知和道德包含和隐匿于美学外形之下。换言之,意义通过日常生活中美丽、崇高、丑陋或者仅仅是平庸的物质性像似得以显示。但只有借助于感觉,像似的力量才得以产生。同时,本文比较了这一新视角与其他诸如唯物主义、符号学、美学主义、道德主义、现实主义和唯心论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像似 物质性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