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牛志杰 冯永 梅凌云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6,共7页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X染色体基因突变可引起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和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位点报道甚少。本文针对引起非综合征型耳聋和部分综合征型耳聋的X连锁耳聋基因与位点进行...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X染色体基因突变可引起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和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位点报道甚少。本文针对引起非综合征型耳聋和部分综合征型耳聋的X连锁耳聋基因与位点进行综述,并探讨X连锁耳聋家系的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 遗传性耳聋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学文 孙虹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1-315,共5页
由于先天性异常、后天性损伤如病毒性疾病和耳毒性药物以及老年退行性变等原因,内耳疾病患者不断增多。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和眩晕,重者导致语言交流障碍和行动困难,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常见难治性、致残性疾病。内... 由于先天性异常、后天性损伤如病毒性疾病和耳毒性药物以及老年退行性变等原因,内耳疾病患者不断增多。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和眩晕,重者导致语言交流障碍和行动困难,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常见难治性、致残性疾病。内耳疾病的病理以耳蜗和/或前庭感觉上皮的细胞(如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及神经元不同程度受损为主,在临床上表现为各种感音神经性聋(如遗传性聋、突发性聋、噪声性聋、药物性聋、老年性聋和自身免疫性聋等)及各类前庭周围性眩晕(如梅尼埃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疾病 基因治疗 前庭周围性眩晕 病毒性疾病 老年退行性变 语言交流障碍 前庭感觉上皮 感音神经性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HrP促进RANKL诱导巨噬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参与中耳胆脂瘤骨破坏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淑敏 金丽 +4 位作者 符金凤 袁秋林 殷团芳 任基浩 刘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5-666,共12页
目的:骨质进行性吸收破坏是中耳胆脂瘤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之一,可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而目前中耳胆脂瘤骨破坏的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参与中耳胆脂瘤骨破坏... 目的:骨质进行性吸收破坏是中耳胆脂瘤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之一,可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而目前中耳胆脂瘤骨破坏的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参与中耳胆脂瘤骨破坏的机制。方法:收集后天性中耳胆脂瘤患者的25例胆脂瘤标本和13例外耳道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THr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在中耳胆脂瘤和外耳道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法检测中耳胆脂瘤和外耳道正常皮肤组织中是否存在TRAP阳性多核巨噬细胞。选取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进行干预,分为RANKL干预组和PTHrP+RANKL共同干预组,采用TRAP染色法检测2组破骨细胞的生成情况,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干预后2组破骨细胞相关基因TRAP、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 cytoplasmic 1,NFATc1)的mRNA表达水平,骨吸收陷窝实验检测2组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THrP和RANKL在中耳胆脂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增高,OPG表达降低(均P<0.05),且PTHrP的表达与RANKL、RANKL/OPG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与OPG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385、r=0.417、r=-0.316,均P<0.05)。同时,PTHrP、RANKL的表达水平与中耳胆脂瘤的骨破坏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413、r=0.505,均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中耳胆脂瘤上皮周围基质中有大量TRAP阳性细胞,并存在细胞核数量为3个或3个以上的TRAP阳性破骨细胞。RANKL或PTHrP+RANKL联合干预5 d后,与RANKL干预组相比,PTHrP+RANKL联合干预组的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破骨细胞相关基因TRAP、CTSK和NFATc1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骨吸收陷窝扫描电镜结果显示RANKL干预组、PTHrP+RANKL联合干预组的骨片表面均形成骨吸收陷窝;与RANKL干预组相比,PTHrP+RANKL联合干预组的骨片表面骨吸收陷窝数量显著增加(P<0.05),面积也更大。结论:PTHrP可能通过促进RANKL诱导胆脂瘤组织周围基质中的巨噬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参与中耳胆脂瘤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 中耳胆脂瘤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素 破骨细胞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H基因在遗传性聋及多种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永嘉 凌捷 +1 位作者 贺楚峰 梅凌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前已发现与非综合征型聋相关的致病基因有120余个(http://hereditaryhearingloss.org),其中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coagulation factor C homology,COCH)基因是首个被报道伴有前庭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即DFNA9(dea... 目前已发现与非综合征型聋相关的致病基因有120余个(http://hereditaryhearingloss.org),其中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coagulation factor C homology,COCH)基因是首个被报道伴有前庭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即DFNA9(deafness autosomal dominant 9)型聋致病基因。迄今为止文献共报道了27个与DFNA9相关的COCH基因突变致病位点,并发现其突变位点与听力和前庭表型密切相关[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功能障碍 遗传性聋 非综合征型聋 致病基因 凝血因子 突变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基因沉默对鼻咽癌CNE-2细胞株恶性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帅 肖健云 +3 位作者 谢常宁 刘勇 王承龙 田勇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7-610,656,共5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沉默Survivin基因对鼻咽癌细胞CNE-2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针对Survivin基因的干扰序列,并将干扰序列构建至pGCsi/U6/GFP载体,稳定转染CNE-2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鉴定干扰效果... 目的:探讨RNA干扰技术沉默Survivin基因对鼻咽癌细胞CNE-2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针对Survivin基因的干扰序列,并将干扰序列构建至pGCsi/U6/GFP载体,稳定转染CNE-2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鉴定干扰效果;经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沉默Survivin基因后,CNE-2细胞生长速度、细胞周期及恶性表型的改变。结果:沉默Survivin基因后,CNE-2细胞Sur-vivin 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细胞生长速度下降,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减弱。结论:Survivin基因在CNE-2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及恶性表型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SURVIVIN 鼻咽癌 CN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综合征型耳聋的机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亚兰 张华 冯永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31-1144,共14页
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现已报道400多种,大多数发病率低,临床常见的有Waardenburg综合征(WS)、先天性小耳畸形综合征、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等。因SHL具有极强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所以对其遗传基础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现已报道400多种,大多数发病率低,临床常见的有Waardenburg综合征(WS)、先天性小耳畸形综合征、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等。因SHL具有极强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所以对其遗传基础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以SOX10和PAX3为中心的基因作用网络引起的神经嵴细胞功能异常与WS、小耳畸形及前庭导水管扩大等表型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实该基因网络参与WS的发病机制。文章针对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相关综合征型耳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并归纳了与综合征型耳聋发病相关的神经嵴发育异常基因互作网络,以期为系统地研究常见综合征型耳聋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发病机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型耳聋 神经嵴 基因突变 基因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综合征型X连锁隐性遗传耳聋家系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牛志杰 冯永 +7 位作者 梅凌云 孙捷 陈红胜 贺楚峰 刘亚兰 王雪萍 文杰 蒋璐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分析一个X连锁隐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规律。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并进行听力学检测、专科检查及全面体查,对临床听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绘制遗传图谱,并对先证者进行GJB2、GJB3以及线粒体全序列进... 目的分析一个X连锁隐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规律。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并进行听力学检测、专科检查及全面体查,对临床听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绘制遗传图谱,并对先证者进行GJB2、GJB3以及线粒体全序列进行筛查。结果家系成员共28人,其中男性患者5人,分布于第二、三及四代,耳聋发生于0~5岁,迅速进展为双侧对称性中高频下降的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典型听力图表现为特征性的‘U’型或陡降型。4例为语后聋,1例语前聋患儿未能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根据系谱图分析,该家系均为男性患病,双亲正常,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模式,同时先证者耳聋基因筛查亦为阴性。结论本家系的临床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分析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进一步将通过外显子测序探索该家系耳聋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系 X连锁隐性遗传 表型 遗传性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牛志杰 孙捷 +8 位作者 梅凌云 蒋璐 陈红胜 贺楚峰 刘亚兰 王雪萍 文杰 熊俊 冯永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8-662,共5页
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临床及遗传学表型,并筛查常见耳聋致病基因。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听力学检测,完成该湖南籍耳聋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绘制家系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对最常见的GJB2,SLC26A4... 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临床及遗传学表型,并筛查常见耳聋致病基因。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听力学检测,完成该湖南籍耳聋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绘制家系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对最常见的GJB2,SLC26A4和12S r RNA共3个耳聋基因八个位点以及线粒体DNA全组序列进行初步筛查。结果该家系共5代,现存家系成员35人,耳聋患者10人,除两人发病较晚,余均为自幼发病,听力曲线呈盆覆型,造成部分言语功能障碍,进展性加重,起初为中频受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逐渐累积高低频,表现为全频听力损失,发展为重度-极重度耳聋。对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筛查,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该耳聋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进一步将通过新一代测序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研究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永 王鸿涵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研究表明,先天性聋群体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其中非综合征型聋约占70%,综合征型聋约占30%[1]。遗传性聋一般表现为中重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为患者带来严重的交流障碍,也为家庭和国家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所以遗传性... 研究表明,先天性聋群体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其中非综合征型聋约占70%,综合征型聋约占30%[1]。遗传性聋一般表现为中重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为患者带来严重的交流障碍,也为家庭和国家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所以遗传性聋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 遗传性聋 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遗传因素 先天性聋 交流障碍 中重度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与电动吸割器治疗腺样体肥大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谢邵兵 张燕妮 +3 位作者 徐震航 张建辉 吴学文 孙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06-712,共7页
目的:评价鼻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endoscopic–assisted low temperature plasma,ELTP)与电动吸割器(electric planer,EP)治疗腺样体肥大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 目的:评价鼻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endoscopic–assisted low temperature plasma,ELTP)与电动吸割器(electric planer,EP)治疗腺样体肥大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查找有关ELTP与EP切除腺样体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评价,并用Revman 5.2软件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个随机对照研究,共1 448名患者,其中722名患者接受ELTP手术,即ELTP组,726名患者接受EP手术,即EP组。Meta分析结果示:与EP手术相比,ELTP手术的总体有效率明显提高(OR=3.19,95%CI:1.42~7.15),P=0.005],并且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MD=–20.35,95%CI:–20.84~–19.87,P<0.001),手术时间明显缩短(MD=–15.71,95%CI:–18.06~–12.17,P<0.001),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OR=0.13,95%CI:0.06~0.30,P<0.001);而两组术中圆枕损伤发生率、术后腺样体残留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EP,ELTP在腺样体肥大手术中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消融 腺样体切除术 腺样体肥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对耳内镜下鼓峡手术参考价值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思达 吴学文 +6 位作者 金毅 陈伟 梅凌云 贺楚峰 李武 牛志杰 冯永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3-628,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CT三维重建对耳内镜下鼓峡手术的参考价值,为耳内镜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6具(12侧),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制作鼓峡的3D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与耳内镜解剖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选取病例2... 目的初步探讨CT三维重建对耳内镜下鼓峡手术的参考价值,为耳内镜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6具(12侧),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制作鼓峡的3D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与耳内镜解剖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选取病例2例,制作术侧耳的3D模型进行观察,与耳内镜术中所见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用标本CT原始数据制作的鼓峡的3D模型上可观察到鼓前峡、鼓后峡、听骨链、匙突、面神经、鼓岬和咽鼓管鼓室口等结构,不同视角下,3D模型上各个解剖结构的形态及位置关系均与耳内镜解剖所见相近,3D模型测量与解剖测量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病例CT原始数据制作的3D模型上还可观察到病变的大致形态及其位置,观察结果与耳内镜术中所见情况相符。结论 CT三维重建能充分利用CT原始数据,术前即能实现直观、立体、多角度的观察,其在成像方面诸多特点与耳内镜相似,对耳内镜下鼓峡手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三维重建 鼓峡 耳内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龙梦琦 冯永 吴学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8-362,共5页
氧化应激反应在突发性聋(简称突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突聋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突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改... 氧化应激反应在突发性聋(简称突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突聋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突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改变很可能是突聋的重要致病易感因素。本文就近年来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突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从遗传学方面探讨突聋的可能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基因多态性 突发性聋 病因 易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1A1突变致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和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聂泽群 贺楚峰 +6 位作者 吴宏 凌捷 付秦辉 庞博 张帅 陈永嘉 梅凌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9-393,共5页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详尽的临床表型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该突变对基因编码的影响。方法对收集到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在内...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详尽的临床表型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该突变对基因编码的影响。方法对收集到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在内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外周血液样本的采集,并对22位家系成员进行外显子组测序以及Sanger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该家系共五代,各代连续发病,且每一代男女均可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该家系中12例患者均自出生时巩膜即呈蓝色且身材矮小,8例患者有骨折病史,可正常愈合,3例患者考虑有Van der Hoeve综合征所致的听力下降,12例患者的COL1A1基因第17号外显子有一个碱基的缺失(c.1128delT),使第376位后的氨基酸编码改变,在第539位提前结束氨基酸编码,该家系中10例无症状者无此突变。结论该家系患者确定为由COL1A1基因c.1128delT突变导致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n der Hoeve综合征 成骨不全 COL1A1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 modification of lncRNA in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14
作者 HE Jun XIE Shumin +3 位作者 JIN Li FU Jinfeng YUAN Qiulin LIU Wei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8,共12页
Objective: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is a non-tumorous condition that typically leads to hearing loss,bone destruction,and other severe complications.Despite surgery being the primary treatment,the recurrence rate remai... Objective: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is a non-tumorous condition that typically leads to hearing loss,bone destruction,and other severe complications.Despite surgery being the primary treatment,the recurrence rate remains high.Therefore,explo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cholesteatoma is crucial for discovering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nvolvement of N6-methyladenosine(m^(6)A)methylation in 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i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related pathways of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Methods:The m^(6)A modification patterns of lncRNA in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tissues(n=5)and normal post-auricular skin tissues(n=5)were analyzed using an lncRNA m^(6)A transcriptome microarray.Gene Ontology(GO)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pathway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Methylated RNA immunoprecipitation(MeRIP)-PCR was used to validate the m^(6)A modifications in cholesteatoma and normal skin tissues.Results:Compared with normal skin tissues,1525 lncRNAs were 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in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tissues,with 1048 showing hypermethylation and 477 showing hypomethylation[fold change(FC)≥3 or<1/3,P<0.05].GO enrichmen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ypermethylated lncRNAs were involved in protein phosphatase inhibitor activity,neuron-neuron synapse,and regulation of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AMPA)receptor activity.Hypomethylated lncRNAs were associated with mRNA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secretory granule membrane,and mRNA methylation.KEG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hypermethylated lncRNAs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5 pathways:the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viral protein interaction with cytokines and cytokine receptor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ignaling pathway,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and adrenergic signaling in cardiomyocytes.Hypomethylated lncRNAs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4 pathways:Renal cell carcinoma,tumor necrosis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transcriptional misregulation in cancer,and 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Additionally,MeRIP-PCR confirmed the changes in m^(6)A methylation levels in NR_033339,NR_122111,NR_130744,and NR_026800,consistent with microarray analysis.Real-time PCR also confirmed the significant upregulation of MAPK1 and NF-κB,key genes in the MAPK signaling pathway.Conclusion:This study reveals the m^(6)A modification patterns of lncRNAs in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suggests a direc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role of lncRNA m^(6)A modification in the etiology of cholesteatoma.The findings provide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 non-coding RNA m6A modifications middle ear cholesteato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迟发性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表型特征及致病基因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鸿涵 冯永 +9 位作者 王行炜 梅凌云 陈红胜 蒋璐 门美超 张华 李海波 刘亚兰 卢焰梅 贺楚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9-313,共5页
目的分析一个迟发性遗传性聋大家系的临床表型,探讨该家系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个湖南籍耳聋大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病史资料采集、体格检查、听力学检查,其中两名患者做了颞骨CT检查。绘制家系图。以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 目的分析一个迟发性遗传性聋大家系的临床表型,探讨该家系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个湖南籍耳聋大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病史资料采集、体格检查、听力学检查,其中两名患者做了颞骨CT检查。绘制家系图。以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候选致病基因进行涵盖全部编码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纯化后用ABI 3730测序仪直接测序,用DNASTAR-Laser-gene SeqMan Pro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系谱分析得知该家系是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家系。患者临床表现高度一致,均表现为在9~25岁时首先出现"嗡嗡样"耳鸣,然后自觉双耳听力下降,纯音测听显示早期为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神经性聋,之后听力下降程度逐步加重并波及低频。对候选致病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其致病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非综合征型 基因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牛志杰 蒋璐 +7 位作者 梅凌云 冯永 陈红胜 贺楚峰 刘亚兰 王雪萍 刘畅 熊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听力学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收集到的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听力学检测和全身体格检查,绘制家系图谱,整理、分析家系成员的听力学和遗传学特征;提取... 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听力学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收集到的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听力学检测和全身体格检查,绘制家系图谱,整理、分析家系成员的听力学和遗传学特征;提取外周血DNA,对已知常见耳聋基因GJB2、GJB3、COCH、EYA4以及线粒体DNA全序列进行筛查。结果该家系由5代53名成员组成,现存4代42人,耳聋患者11人;耳聋表型连续遗传,男女均可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均表现为对称性语后感音神经性聋(12~36岁之间发病),起初为高频听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累及中低频听力。已知常见致聋基因全编码序列突变检测分析无阳性发现。结论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家系中耳聋者表现为对称性、迟发性、进行性、高频下降为主的语后感音神经性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聋 基因突变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邵兵 易星 +5 位作者 强清芬 吴学文 梅凌云 贺楚峰 冯永 孙虹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7-590,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0月确诊并治疗的23例(25耳)儿童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耳别、就诊时间、病毒感染史、就诊时言... 目的分析儿童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0月确诊并治疗的23例(25耳)儿童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耳别、就诊时间、病毒感染史、就诊时言语频率气导纯音听阈及听阈曲线类型、是否伴有耳鸣、眩晕、耳闷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治疗的202例(219耳)成人突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本组儿童突聋患者占同期所有突聋患者的10.2%(23/225);儿童突聋患者就诊时平均听阈(87.7±16.1dB HL)、全聋型比例(72.0%)、眩晕伴发率(52.2%)及病毒感染率(17.4%)均高于成人(分别为72.5±24.7dB HL、44.7%、29.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儿童突聋患者与成人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2.0%、46.6%,痊愈率分别为4.0%、1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儿童突聋患者就诊时听力损失较重且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其听阈曲线以全聋型为主;疗效与成人突聋患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聋 儿童 成人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F4与MITF协同作用于络氨酸酶启动子的相关机制
18
作者 宋剑 刘学铭 +6 位作者 李家大 刘化蝶 彭震 陈红胜 梅凌云 贺楚峰 冯永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1-468,共8页
目的:探索干扰素调节因子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IRF4)与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协同作用激活络氨酸酶(tyrosinase,T YR)启动子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素酶检测、细... 目的:探索干扰素调节因子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IRF4)与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协同作用激活络氨酸酶(tyrosinase,T YR)启动子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素酶检测、细胞免疫荧光蛋白定位、GST融合蛋白沉降技术(GST-pull down)、免疫共沉淀等多种体外细胞实验学方法,观察IRF4与MITF的协同转录激活效应、亚细胞定位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情况。结果:IRF4与MITF蛋白共同表达于细胞核;IRF4可以增强MITF在TYR启动子上的转录激活作用,产生协同效应,而在其他MITF目标启动子上不产生;IRF4不能单独激活TYR启动子,且与丧失功能的MITF突变蛋白在TYR启动子上不能产生协同作用;两个蛋白之间无直接相互作用。结论:IRF4与MITF在TYR启动子上产生协同作用,该效应主要依靠MITF进行调节;两个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需要DNA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4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络氨酸酶 转录激活作用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