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老舍的抗战鼓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剑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89,共4页
老舍在抗战期间投入诸多精力从事抗战鼓词的创作,用民间文艺形式宣传抗战。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大鼓词里,老舍揭露了日寇奸淫烧杀的罪恶行径,呼唤民众投身抗战保家卫国,赞颂抗日军民的抗战实绩。老舍抗战时期的大鼓词,按照构思类型来分大... 老舍在抗战期间投入诸多精力从事抗战鼓词的创作,用民间文艺形式宣传抗战。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大鼓词里,老舍揭露了日寇奸淫烧杀的罪恶行径,呼唤民众投身抗战保家卫国,赞颂抗日军民的抗战实绩。老舍抗战时期的大鼓词,按照构思类型来分大致为乡民抗敌型、抗战宣告型、抗日赞美型、诙谐幽默型,呈现出老舍大鼓词构思的不同追求。抗战宣告型、抗日赞美型因为没有故事,因而缺乏趣味,乡民抗敌型、诙谐幽默型延续了大鼓词通俗有趣的传统,为宣传抗战鼓舞民气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鼓词 抗战 通俗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骡马曳车:吴宓的悲悯情怀及身份认同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本朝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82,213,共6页
吴宓时常提及骡马曳车景象,他以简净而愤激的笔墨记录其负重受抶的生活场景,并赋予其悲悯之感。骡马曳车也被作为吴宓的生活写照,在物我同感中,他拥有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并深切地体验到生活的悲哀和无奈。实际上,吴宓青少年时代就对骡马... 吴宓时常提及骡马曳车景象,他以简净而愤激的笔墨记录其负重受抶的生活场景,并赋予其悲悯之感。骡马曳车也被作为吴宓的生活写照,在物我同感中,他拥有了自我的身份认同,并深切地体验到生活的悲哀和无奈。实际上,吴宓青少年时代就对骡马之美及曳车的辛苦和劳累,有着独特的情感经历和感受,深受传统文化仁民爱物的影响,相似的现实体验激活了他的历史记忆和身份感知。当然,吴宓的记事与感受也存在刻板重复、体验的直接简单等问题,缺乏更为丰富的隐喻和深沉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骡马曳车 悲悯情怀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北京文学概览
3
作者 毛志成 高玉昆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6-89,共4页
历代为都的北京 ,影响着北方文化和北京文学 ,使文人的政治情愫与文学情愫日益近缘 ,形成了北京文学“有为”的历史品格。
关键词 政治情愫 文化能量 语言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重”与“反思”:现代文学史构建的双重底色
4
作者 刘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4,193,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持重"二字始终是这个学科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底色。现代文学学科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厚重的历史感这双重品质,这种品质集中体现在对史实和史料的高度重视、一代代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持重"二字始终是这个学科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底色。现代文学学科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厚重的历史感这双重品质,这种品质集中体现在对史实和史料的高度重视、一代代学人的学术品格上。文学史研究实际上是一项无法真正完结的活动,"重写"是文学史研究不断延续的一种常态。这种"重写"是以一种更加贴近文学本身的方式将学术结构做深层次上的更迭和推进,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现场,给予作家作品更为公正的言说。文学史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专著,它同时还是一个评价标准的判定。一本文学史代表的可能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文学史的价值决不是仅仅凭借哪一本文学史来判定的,它需要在一种多维的、具有比照性的谱系中逐渐确立。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以一种学术史的眼光来规范和反思文学史的写作。以严谨厚重的学术史眼光对文学史研究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观照,那些在某些时段真正有价值和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才能沉淀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重 重写 反思 现代文学史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