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青年的成长:“五四”与现代小说的诞生
1
作者 宋明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234,共13页
五四运动之后,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明确进入了青春话语,而“新青年”的形象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激进转折。以叶圣陶的《倪焕之》为中心,可以探讨新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如何构筑中国成长小说。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所建构的青春话语的历史研... 五四运动之后,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明确进入了青春话语,而“新青年”的形象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激进转折。以叶圣陶的《倪焕之》为中心,可以探讨新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如何构筑中国成长小说。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所建构的青春话语的历史研究,分析启蒙理想的文化表现,并阐释“新青年”作为启蒙文化的传递者,如何启发知识青年进行自我塑造。《倪焕之》以回顾的方式叙写新青年的个体发展心灵史,建立现代中国成长小说的经典情节,主人公逐渐投入现实行动,预期实现其崇高的理想,然而,这一情节却总是被打断,一系列的历史坎坷使青年的理想暗淡下去,陷入希望与幻灭的无限轮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五四” 《倪焕之》 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人称”的文学史——读王尧《“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2
作者 宋明炜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6,共3页
假如文学史可以作为一种文类,这在当今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类。二十几年前,我赴美留学,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按照中国学生的思维习惯,我在行囊包里也塞上几本中外文学史。但到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上课,我却发现没有一个... 假如文学史可以作为一种文类,这在当今可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类。二十几年前,我赴美留学,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按照中国学生的思维习惯,我在行囊包里也塞上几本中外文学史。但到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上课,我却发现没有一个教授开具的阅读书目中有文学史。作为学生,我们直接阅读的是文学作品、理论文章。毕业之后,我们作为学者和教授,写作的也多是文学研究专论,讲授的依然是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我在国内从上大学开始就在使用的文学史,甚至包括曾经百读不厌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在西方学术的知识结构中似乎都不值一提。可以说,除了极少数的情况,在美国的学习和研究经验中,我几乎不需要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中外文学史 勃兰兑斯 文学作品 王尧 哥伦比亚大学 口述史 理论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崇高宇宙与微纪元之间:刘慈欣论 被引量:6
3
作者 金雪妮(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0-209,共10页
刘慈欣是21世纪初期中国科幻文学复兴中最重要的作家,他和同时代的作家创造了一次新浪潮,重写了科幻的类型成规。本文在中国科幻历史语境中讨论刘慈欣的作品,尝试对刘慈欣及其他作家代表的新浪潮的美学、政治、伦理意义做理论化的解释。
关键词 刘慈欣 新浪潮 不可见 道德 后人类 乌托邦/恶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漫长冬的开始——张惠雯小说集《在北方》
4
作者 宋明炜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76,共5页
一、有选择权的女性张惠雯一家从休斯敦搬到波士顿,2018年7月底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她送给我一本新出的小说集《在南方》,而那时,她已经完成了本书收录的小说中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沉默的母亲》,故事发生地点明确标明是波士顿,有一段... 一、有选择权的女性张惠雯一家从休斯敦搬到波士顿,2018年7月底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她送给我一本新出的小说集《在南方》,而那时,她已经完成了本书收录的小说中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沉默的母亲》,故事发生地点明确标明是波士顿,有一段情节甚至就发生在新英格兰水族馆。接下来的几年中,张惠雯许多小说都以新英格兰为背景。我们这些熟悉的朋友都开玩笑一样说,下一本书应该是《在北方》了。张惠雯在2021年出版《飞鸟与池鱼》,书中收入的都是“返乡”故事--“回到自己外省小城的家乡”,有意识地没有收入任何一篇新英格兰故事,直到今年,她果真不负众望,把这一组以新英格兰为背景的小说,结集为《在北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时间 新英格兰 故事 水族馆 初次见面 波士顿 选择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之后,如何理解我们的世界——宋明炜教授访谈录
5
作者 宋明炜 陈济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2,共7页
陈济舟:首先恭喜您的英文专书《看的恐惧》(Fear of Seeing)付梓。在英文学界,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关于中国科幻的学术著作。但是,从目录也可以看出,这些文章有一部分是之前已经发表过的中文或英文文章的再阐释,并且加入了新的内容。您... 陈济舟:首先恭喜您的英文专书《看的恐惧》(Fear of Seeing)付梓。在英文学界,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关于中国科幻的学术著作。但是,从目录也可以看出,这些文章有一部分是之前已经发表过的中文或英文文章的再阐释,并且加入了新的内容。您可否谈一谈,在写作这本书时是否对自己之前的理论和学说做出了某些修正?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和它们的早期版本又有什么不同呢?特别是《看的恐惧》和《中国科幻新浪潮》(2020)之间的关系(异同、承接、断裂、转向、改变)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文文章 恐惧 新浪潮 访谈录 再阐释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