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贼兽类牙齿发育双出齿和异时发育的证据(英文)
1
作者 毛方园 郑晓廷 +3 位作者 王孝理 王元青 毕顺东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76,共26页
贼兽是一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型类,它们与多瘤齿兽和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尚存争议,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类动物的牙齿和头骨形态的特征呈哺乳动物冠群和似哺乳动物之间的镶嵌状态。通过显微CT和平板CL技术,对辽宁省侏罗纪燕辽生物群4种真贼兽的... 贼兽是一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型类,它们与多瘤齿兽和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尚存争议,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类动物的牙齿和头骨形态的特征呈哺乳动物冠群和似哺乳动物之间的镶嵌状态。通过显微CT和平板CL技术,对辽宁省侏罗纪燕辽生物群4种真贼兽的8件标本的牙齿形态、磨损状况和牙齿替换信息进行观察和描述,并与贼兽已发表属种牙齿替换进行对比,对二出齿这一被认为可能与哺乳和亲代养育行为演化有关的重要特征在贼兽中的存在与否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所有贼兽的颊齿数恒定,在任何萌出的臼齿下均无齿胚保存,且无替换证据,可以确定为单出齿。前臼齿具一次替换,为典型的哺乳动物二出齿。所有真贼兽只有一对下门齿,一对上门齿,仅玲珑仙兽例外,其在增大的I2内侧,有一残留的I1。神兽和仙兽上下颌骨中,都不具有门齿牙胚,而树贼兽和翔齿兽的上下颌骨中,都具有替换牙胚。其中上门齿齿胚具2–3个齿尖,位于萌出的乳门齿背后方;下门齿齿胚根部始于m2下方,齿尖向前延伸至乳门齿的后背方;牙胚随着不同个体发育阶段向前推进的位置不同,较成熟的个体,齿根有逐渐愈合的现象。门齿的替换应晚于最后臼齿的完全萌出,显示了明显的滞后性,相比其他贼兽的门齿替换应为异时发育。牙胚的形态、相对颊齿大小和后端位置与神兽和仙兽已萌出的门齿更为相近,而较树贼兽和翔齿兽已萌出的门齿显得更大且更复杂,因此神兽和仙兽的门齿更可能为恒齿,贼兽类的门齿则更可能为二出齿。树贼兽和翔齿兽极度膨大的前臼齿很可能加长和推迟门齿的替换过程,甚至影响了替换的发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最后臼齿的萌出和功能作用。树贼兽和翔齿兽的这些特征显示它们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食性,更倾向于强调前臼齿对食物的摄取和咀嚼处理。而贼兽具有的典型的哺乳动物二出齿特征、稳定的齿式和高度分化的牙齿等,增加了其为哺乳动物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燕辽生物群 真贼兽类 牙齿替换 二出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潜山中古新世一新的模鼠兔类(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传夔 王元青 +2 位作者 张兆群 毛方园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36,共16页
命名了中古新世的一个啮型类新属种——胡氏敏兽(Mina hui gen.et sp.nov.)。新属种的正型标本为可能属于同一个体的前颌骨和上颌骨,采自安徽省潜山县古井乡傅家山嘴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属名来源于周明镇先生的曾用名周敏,以纪... 命名了中古新世的一个啮型类新属种——胡氏敏兽(Mina hui gen.et sp.nov.)。新属种的正型标本为可能属于同一个体的前颌骨和上颌骨,采自安徽省潜山县古井乡傅家山嘴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上部。属名来源于周明镇先生的曾用名周敏,以纪念他对我国古新世生物地层和哺乳动物研究的杰出贡献;种名源自胡耀明博士,他为潜山哺乳动物的采集和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胡氏敏兽的特征如下:中等大小的模鼠兔类,上齿列齿式2·0·3·3;第一对门齿(d12)增大,无齿根、终生生长,釉质层双层,仅限于唇侧,表面无纵向浅沟;上颊齿列外缘显著凸出;颧弓前根后缘位于M1—M2之间,眶下孔位置低。以传统的模鼠兔目(Mimotonida)而论,它包括两个科:单型科模鼠兔科(Mimotonidae)只有模鼠兔(Mimotona)一属;模兔科(Mimolagidae)则包括模兔(Mimolagus),Gomphos,Anatolimys,敏兽和可能的Amar。在已知模鼠兔类中,模鼠兔很可能代表原始的兔形类祖先的"形态型",而模兔科则代表向兔形类进化的分支上分化出来的旁枝。晓鼠(Heomys)、模鼠兔和敏兽的共存说明啮形类在中古新世时已经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原始啮型类 模鼠兔科 模兔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晚渐新世两种啮形类耳区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津 吴文裕 +1 位作者 叶捷 毕顺东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3-53,T007,共12页
Two petrosal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of the northern Junggar Bas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are assigned to ?Yindirtemys and ?Sinolagomys or Desmatolagus based on sizes and morphol... Two petrosals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of the northern Junggar Bas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are assigned to ?Yindirtemys and ?Sinolagomys or Desmatolagus based on sizes and morphologies. The unit formed by a fused bulla and petrosal, the spongy bullar wall and the anterior position of the entrance for the stapedial artery into the tympanic cavity indicate that petrosal A is most likely from an ochotonid. Absence of grooves and formina for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round the promontorium suggests petrosal B probably belongs to the ctenodactylid Yindirtemys. If the identifications are confirmed, these specimens represent the first records of ear regions in the two tax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北缘 晚渐新世 啮形类岩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恐剑齿虎——头骨及剑齿虎镶嵌进化中体型巨大化的新证据(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涛 张云翔 +1 位作者 曾志杰 侯素宽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2-318,共17页
剑齿虎是一类绝灭的食肉目动物,由于其独特的牙齿形态代表了已完全消失的特化取食方式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论。一些剑齿虎是狮子体型或老虎体型的食肉动物,它们被广泛认为能够比其不具剑形犬齿的现代近亲捕杀更大和更强壮的猎物。本... 剑齿虎是一类绝灭的食肉目动物,由于其独特的牙齿形态代表了已完全消失的特化取食方式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论。一些剑齿虎是狮子体型或老虎体型的食肉动物,它们被广泛认为能够比其不具剑形犬齿的现代近亲捕杀更大和更强壮的猎物。本文报道在甘肃省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具属于恐剑齿虎(Machairodus horribilis)的大型头骨。这件标本的一些特征与进步的剑齿虎相同,但在某些头骨性状上则与现生的豹亚科种类相似。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剑齿虎,功能形态分析指示该剑齿虎的口部张开程度受到限制,因此只能捕猎相对较小的猎物。这具头骨的解剖特征为证明即使在最大的具剑形犬齿的食肉目动物中也存在捕猎咬杀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并揭示了在剑齿虎中导致功能和形态多样性镶嵌进化的另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晚中新世 剑齿虎 头骨 捕猎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晚中新世苏门答腊兔(Nesolagus)分离时间的标定(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Lawrence J.FLYNN 金昌柱 +5 位作者 Jay KELLEY Nina G.JABLONSKI 吉学平 Denise F.SU 邓涛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报道了发现于云南昭通水塘坝的晚中新世兔类,它与时代较早的云南禄丰地点的长褶“翼兔”(“Alilepus”longisinuosus)属于同一个种,两者栖息的环境均为潮湿的沼泽地区。前臼齿的形态表明该种是现今生活在湿润地区条纹兔(即苏门答腊兔Nes... 报道了发现于云南昭通水塘坝的晚中新世兔类,它与时代较早的云南禄丰地点的长褶“翼兔”(“Alilepus”longisinuosus)属于同一个种,两者栖息的环境均为潮湿的沼泽地区。前臼齿的形态表明该种是现今生活在湿润地区条纹兔(即苏门答腊兔Nesolagus)的早期代表,因此将该种更名为长褶苏门答腊兔Nesolagus longisinuosus(Qiu&Han,1986)。Nesolagus化石记录在大约7 Ma的华南地区的证据与线粒体学研究推测Nesolagus的现生种类在晚中新世从兔科演化主线上分出来的结论一致。重建了苏门答腊兔演化历史的大致一幕,即其在8 Ma后出现,随即迅速地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最终到达现今的苏门答腊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水塘坝 中新世 兔科 苏门答腊兔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