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文学的未来诸相(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雅克·勒兹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89,共8页
为了回应全球化现象,比较主义应该生成一套有关文学价值与普适性的概念。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论辩式梳理显示,二战后的文学理论已危及大学中各学科间的界限;基于这一原因,此学科一直受到冷战人文主义所规约,而这又是基于阿诺德式的"世... 为了回应全球化现象,比较主义应该生成一套有关文学价值与普适性的概念。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论辩式梳理显示,二战后的文学理论已危及大学中各学科间的界限;基于这一原因,此学科一直受到冷战人文主义所规约,而这又是基于阿诺德式的"世界"概念。比较主义应该制约而非采用这类概念,其理应承担的任务要包括:生产差异、守卫不可转译性、收复该学科与理论哲学的关系;简言之,比较主义应该拆解文学价值的一统化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文学学科 人文主义 文学价值 类概念 文学理论 “世界” 理论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主义起源的“名”“言”之辩:重读《阿Q正传》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0,共17页
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发重读《阿Q正传》,也意味着从作品出发对这个批评的框架作出说明。在鲁迅作品里,说《野草》是一部“现代派”作品大概不会招致激烈的反对,在风格、意象、气质等各个方面,鲁迅的散文诗带有鲜明的、有意识的... 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发重读《阿Q正传》,也意味着从作品出发对这个批评的框架作出说明。在鲁迅作品里,说《野草》是一部“现代派”作品大概不会招致激烈的反对,在风格、意象、气质等各个方面,鲁迅的散文诗带有鲜明的、有意识的现代主义色彩。但鲁迅的小说,除《狂人日记》之外,似乎很难在形式或审美意义上归人现代主义的范畴,而在所有小说作品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 《阿Q正传》 重读 “言” “名” 鲁迅作品 起源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果上海开口说话——《繁花》与现代性经验的叙事增补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旭东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9,共16页
金宇澄的《繁花》是一个绵密繁复的话语场,以类似自动写作、自动生成、自我生长的开放式、滚动式结构,寓言性地讲了一个上海童话故事。同时,《繁花》又是一个让上海说话的文学装置,通过一个叫"寓言对应物"方式让上海说话,在... 金宇澄的《繁花》是一个绵密繁复的话语场,以类似自动写作、自动生成、自我生长的开放式、滚动式结构,寓言性地讲了一个上海童话故事。同时,《繁花》又是一个让上海说话的文学装置,通过一个叫"寓言对应物"方式让上海说话,在象征和寓意层面上记录、传达出上海本身的存在方式。《繁花》在当代文化内部复制了某种"小文学"的形式特色,但在内容上回归向市民阶级生活世界和主流价值,从而描述了一种不断增加、不断修改、不断加入新的阐释可能性的上海经验,营造了一个包含着多样性和异质性的不稳定的意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宇澄 《繁花》 上海现代性 叙事性增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与中国现代性文化的激进诠释学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旭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4期13-18,共6页
长期以来,“五四”研究的主流话语总体上没有跳出“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进步”,“反传统”等关键词所划定的范围。这个范围固然处于所有关于“五四”的思想讨论的核心,但如果不把它放在更大的理论语境里做开放性的理解,... 长期以来,“五四”研究的主流话语总体上没有跳出“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进步”,“反传统”等关键词所划定的范围。这个范围固然处于所有关于“五四”的思想讨论的核心,但如果不把它放在更大的理论语境里做开放性的理解,关于“五四”的主流话语和知识范型就势必逐渐过度地域化和僵化,从而沦于被各种外围和边缘话语包围、修正乃至颠覆的被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现代性文化 诠释学 中国 主流话语 民主与科学 “反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盖集续编》与鲁迅杂文文体的多样性实验——《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个案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旭东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共12页
鲁迅文学经历“杂文的自觉”后的“第二次诞生”,在《华盖集续编》的写作中留下最初的风格痕迹。本文以鲁迅南下前夕所做《马上日记》系列为例,分析鲁迅杂文文体内含的叙事、虚构、摹仿等“纯文学”残留和形式“闪回”与戏仿(parody),... 鲁迅文学经历“杂文的自觉”后的“第二次诞生”,在《华盖集续编》的写作中留下最初的风格痕迹。本文以鲁迅南下前夕所做《马上日记》系列为例,分析鲁迅杂文文体内含的叙事、虚构、摹仿等“纯文学”残留和形式“闪回”与戏仿(parody),并将其解释为业已以杂文为风格驱动力的鲁迅文学蓄意制造的一次形式扩张和能力测试。这种“文体混合”及风格扩张并非出自杂文家对主流文学形式的留恋,也不限于单纯形式的操练,而是在文学的可能性层面确证鲁迅写作风格的政治本体论逻辑,最终服务于杂文作为历史表象、情动(affect)意义上的体验与诗和“积极的虚无主义”的三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马上日记》 《马上支日记》 杂文 “艺术的终结” 积极的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的诱惑:重读《狂人日记》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6期52-62,共11页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伊始,同时代读者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就引入了"隐喻化"的理解方式,即将文中狂人的言辞翻译成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自此以后,几乎所有试图重新解释这篇小说的研究尝试都在"隐喻化"的道路上越走越...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伊始,同时代读者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就引入了"隐喻化"的理解方式,即将文中狂人的言辞翻译成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自此以后,几乎所有试图重新解释这篇小说的研究尝试都在"隐喻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文认为,这篇小说在形式上的精细设置本身产生了这一"翻译的诱惑",但也正是因此,将抵抗这种诱惑作为出发点而进入文本也就提供了重新理解这篇小说的进路。通过这个角度的重读,本文试图指出鲁迅对当时的文化启蒙所持的态度比他的同时代人更为激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鲁迅 本雅明 纯粹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杰姆逊的“民族寓言”:一个辩护 被引量:4
7
作者 王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1-218,共8页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重新考察了美国文学批评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提出的"民族寓言"概念和以艾哈迈德为代表的批评者们的论述,认为大多数批评者对于杰姆逊的批评出于一个关键的误读,即将"民族寓言"从形式层面...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重新考察了美国文学批评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提出的"民族寓言"概念和以艾哈迈德为代表的批评者们的论述,认为大多数批评者对于杰姆逊的批评出于一个关键的误读,即将"民族寓言"从形式层面转换到内容或主题层面。与此相对,本文提出从形式出发理解"民族寓言"可以使人们在当今的文学和政治语境下重新讨论第三世界文学与跨国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从而重新激发"民族寓言"这一批判性概念的潜能及其政治上的激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民族寓言 第三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图在动”: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条“旅行路线”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4期37-47,共11页
本文在“战时流动性”和“国际现代主义”的视角下讨论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段“旅程”:1.奥登的战地行及其中国组诗;2.卞之琳的延安访问及《慰劳信集》;3.联大学生诗人们的迁徙、远征以及穆旦的诗歌发展。通过考察这些路线... 本文在“战时流动性”和“国际现代主义”的视角下讨论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段“旅程”:1.奥登的战地行及其中国组诗;2.卞之琳的延安访问及《慰劳信集》;3.联大学生诗人们的迁徙、远征以及穆旦的诗歌发展。通过考察这些路线的联系和差异,本文力图重新提出“现代主义诗歌”这一问题。战时流动性使历史危机在诗歌领域具体化了,最终带来的是个体经验、诗歌语言、政治无意识的地形重构。这些旅程让我们认识到,诗歌与政治的紧张关系是现代主义的核心问题。诗歌的历史有效性的危机,也就是现代主义的政治想象力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诗歌 穆旦 奥登 卞之琳 抗战 旅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人的亚洲观 被引量:4
9
作者 竹内好 王钦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1,共8页
一大东亚战争的复权最近对亚洲的关心似乎又高涨起来了。我通过许多征兆而感到了这一机遇。日本思想界隔一段时间就会回到亚洲,因而这次或许也无出其右。不过,这一周期所需时间的多少,还尚不明确。不管如何,借此机会再次思考亚洲问题,... 一大东亚战争的复权最近对亚洲的关心似乎又高涨起来了。我通过许多征兆而感到了这一机遇。日本思想界隔一段时间就会回到亚洲,因而这次或许也无出其右。不过,这一周期所需时间的多少,还尚不明确。不管如何,借此机会再次思考亚洲问题,也是好事。要说战后思想界的大势,西欧当是占了压倒性的比重。颇似文明开化时代的重演。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得不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开化 亚洲问题 竹内好 复权 主体性 脱亚论 压倒性 冈仓天心 中日关系 尾崎秀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反有理──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阿兰·巴迪乌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84-88,共5页
如今,阿兰·巴迪乌成为了继德勒兹、德里达辞世之后北美学界大力"消费"并"加工销售"的又一位当代法国哲学家。但在这一新的哲学"热点"中,有一个有趣的时间差,即,巴迪乌的哲学发轫其实主要是在70年代,当时他活跃于后68语境中... 如今,阿兰·巴迪乌成为了继德勒兹、德里达辞世之后北美学界大力"消费"并"加工销售"的又一位当代法国哲学家。但在这一新的哲学"热点"中,有一个有趣的时间差,即,巴迪乌的哲学发轫其实主要是在70年代,当时他活跃于后68语境中的"法国毛主义",而中国"文革"的退潮和结束也反过来伴随了他最初的理论表达,以至于今天他仍然强调毛主义对当代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巨大意义。本文译自他的《矛盾理论》(Thé orie de la contradiction),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导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命题 根本性 有理 当代哲学 70年代 社会运动 矛盾理论 毛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