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222对大鲵麻醉效果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姜维 王启军 +4 位作者 赵虎 张红星 Andy Kouba 张璐 Ruth Marcec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97,共4页
观测MS-222对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的麻醉效果。12~15℃水温下,使用0.6 g/L MS-222对16尾4.7龄宁陕县东河的大鲵和16尾2.7龄周至县黑河的大鲵进行浸浴麻醉,每间隔5 min,观测个体的逃匿反应、翻正反射及痛感反应,记录个体麻... 观测MS-222对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的麻醉效果。12~15℃水温下,使用0.6 g/L MS-222对16尾4.7龄宁陕县东河的大鲵和16尾2.7龄周至县黑河的大鲵进行浸浴麻醉,每间隔5 min,观测个体的逃匿反应、翻正反射及痛感反应,记录个体麻醉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0.6 g/L MS-222对大鲵进行浸浴处理,32尾个体均达到深度麻醉,所需时间为11~30 min,苏醒时间为30~180 min;体重与麻醉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320),水温与麻醉时间呈显著的强负相关关系( r=-0.698)。试验过程中没有个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麻醉 MS-222 浸浴 MS-2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幼鲵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红星 沈建忠 +3 位作者 赵虎 王启军 Andy Kouba Scott T.Willard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共4页
研究了不同时间段泉水和河水对幼鲵(Andrias davidan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幼鲵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增重存在差异。第二阶段幼鲵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第一阶段(P<0.01)。1号点(泉水)幼鲵平均增重和日平均增重极显著高于2号点(河... 研究了不同时间段泉水和河水对幼鲵(Andrias davidan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幼鲵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增重存在差异。第二阶段幼鲵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第一阶段(P<0.01)。1号点(泉水)幼鲵平均增重和日平均增重极显著高于2号点(河水)幼鲵(P<0.01);第一阶段1号点日平均水温极显著高于2号点(P<0.01),最低温度较河水高6.95℃,且1号点水温变化较小。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幼鲵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鲵(Andrias davidanus) 增重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区仿生态培育大鲵亲本水温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红星 沈建忠 +3 位作者 赵虎 王启军 Andy Kouba Scott T Willard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2,共6页
分别对大鲵(Andrias davidanus)自然产苗点和鱼类和两栖类仿生态培育产苗点进行生境水温研究。自然产苗点水域中的鱼类和两栖类饵料丰富,常随季节、天气、河水流量的变化而波动。各出苗点水体有浊度和微量溶解固体,溶解氧含量高,水质可... 分别对大鲵(Andrias davidanus)自然产苗点和鱼类和两栖类仿生态培育产苗点进行生境水温研究。自然产苗点水域中的鱼类和两栖类饵料丰富,常随季节、天气、河水流量的变化而波动。各出苗点水体有浊度和微量溶解固体,溶解氧含量高,水质可满足大鲵的生长繁育条件。选择连续多年批量出苗的仿生态培养池为监测对象,经过连续1年不间断的水温测定,查明了适于大鲵繁殖的水温条件。水温变幅为6.023~24.195℃,平均水温13.718℃,全年最高水温出现在秋季,最低水温出现在冬季;白昼温差较大,黑夜温差较小;全年的昼夜温差相当,适合大鲵生长,表明人工仿生态养殖环境也可实现大鲵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条件 生态培育 大鲵 秦巴山区 溶解氧含量 亲本 昼夜温差 河水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T标记技术在幼鲵标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启军 赵虎 +3 位作者 Andy Kouba Scott T.Willard 张红星 陈玖安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8,共3页
对347尾预放流幼鲵的尾部皮下层和肌肉层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PIT标记,通过对标记幼鲵6个月的跟踪观察,共收集到脱落芯片94枚,总脱落率高达27.1%,严重影响标记目的。对植入芯片时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尾部皮下层纵向植入法对幼鲵肌体... 对347尾预放流幼鲵的尾部皮下层和肌肉层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PIT标记,通过对标记幼鲵6个月的跟踪观察,共收集到脱落芯片94枚,总脱落率高达27.1%,严重影响标记目的。对植入芯片时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尾部皮下层纵向植入法对幼鲵肌体伤害最小,脱落率最低,为3.0%,笔者认为该方法是PIT标记幼鲵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鲵 PIT标记 脱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鲵亲鲵的培育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红星 KOUBA Andy +3 位作者 沈建忠 赵虎 王启军 王中乾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801-2803,共3页
2003-2005年在西安市大鲵(Andrias davidanus)生态繁育养殖基地对大鲵亲体进行培育,分别采取单池群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三种培育方式开展试验。三种方式培育结果显示,雌雄亲鲵参繁率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 2003-2005年在西安市大鲵(Andrias davidanus)生态繁育养殖基地对大鲵亲体进行培育,分别采取单池群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三种培育方式开展试验。三种方式培育结果显示,雌雄亲鲵参繁率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且雌鲵整体发育优于雄鲵;产卵量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亲鲵产后成活率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对亲鲵培育较为有利,可以减少干扰与伤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anus) 亲鲵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