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陶器残留物分析:酿造谷芽酒的新证据 被引量:32
1
作者 刘莉 王佳静 +3 位作者 赵昊 邵晶 邸楠 冯索菲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7-15,共9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态,我们对蓝田新街遗址出土的五件陶器进行了植物残留物的分析,并研究其是否为酿酒所用的器物。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显示,漏斗和尖底瓶是酿造谷芽酒的配套器物,酿酒原料包括黍... 为了进一步了解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态,我们对蓝田新街遗址出土的五件陶器进行了植物残留物的分析,并研究其是否为酿酒所用的器物。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显示,漏斗和尖底瓶是酿造谷芽酒的配套器物,酿酒原料包括黍、薏苡、小麦族、稻米、栝楼根、芡实,另外还有其他块根等附加植物原料。新街谷芽酒的原料组合与此前分析的米家崖酒非常接近,但增加了稻米和芡实。这也是首次发现黍与稻同时用作酿酒原料。根据我们对渭河流域几个遗址的分析,这一地区仰韶文化谷芽酒的最基本原料均为黍。仰韶文化遗址中尖底瓶的普遍而大量的存在,意味着以黍为主要原料的谷芽酒是当时常见的食物,是仰韶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饮食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底瓶 漏斗 酿酒 淀粉粒 植硅体 薏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韶文化的谷芽酒:解密杨官寨遗址的陶器功能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莉 王佳静 +1 位作者 赵雅楠 杨利平 《农业考古》 2017年第6期26-32,共7页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在中期(庙底沟类型时期)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表现之一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组合出现在许多同时期的遗址中,包括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和漏斗。我们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中期的这三种器物中的遗存进行了淀粉粒和植...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在中期(庙底沟类型时期)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表现之一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组合出现在许多同时期的遗址中,包括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和漏斗。我们对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仰韶中期的这三种器物中的遗存进行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其结果揭示了它们作为酿酒器具的功用,并可藉此复原目前所知经科学鉴定的中国最早的谷芽酒(距今5700-5300年前)的酿制过程,即以黍和薏苡为基本原料,辅以野生小麦族种子、栝楼根、山药及百合等,在尖底瓶和平底瓶中酿制而成。这些植物原料包括栽培和野生种类,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地区人群长期利用的食物资源。其中,黍在酿制谷芽酒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我们研究驯化黍的起源和传播有重要启示;薏苡作为普遍使用的酿酒原料,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其驯化过程。结合以往的研究,谷芽酒应在仰韶文化人群的饮食和礼仪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处大型中心聚落,杨官寨遗址的统治阶层很可能将组织酿酒和宴饮活动作为获取与维护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植硅体分析 尖底瓶 平底瓶 漏斗 酿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多 邵晶 +1 位作者 裴学松 李静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量稻米,同时还有适生于湿地和盐碱地的杂草。本文分析了袋状灰坑的功能和埋藏过程,并通过伴生农田杂草遗存种类、环境状况、历史记载等方面讨论了关中地区史前时期稻米种植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刘遗址 植物遗存 仰韶晚期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