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超声检查各指标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高智玉 王雯 +4 位作者 方筱静 朱莎 陈敏 石净 刘献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45-124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各项指标与年龄和性别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和急性脑梗死患者234例,其中<50岁22例,50~59岁55例,60~69岁76例,70~79岁58例,≥80岁23例;男性136例,女性98例。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各项指标与年龄和性别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和急性脑梗死患者234例,其中<50岁22例,50~59岁55例,60~69岁76例,70~79岁58例,≥80岁23例;男性136例,女性98例。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CPNS)、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CPMT)、颈动脉狭窄数量(CSN)和颈动脉狭窄程度评分(CSES)。同时检测颈动脉斑块超声回声强度,并依据回声强度分为无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分析各项指标与年龄和性别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段患者CIMT、CPNS、CPMT、CSN和CSE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随年龄增长各项指标均呈线性增长趋势(P<0.01)。CIMT(r=0.247,P=0.001)、CPNS(r=0.464,P=0.000)、CPMT(r=0.438,P=0.000)、CSN(r=0.168,P=0.010)和CSES(r=0.163,P=0.012)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但与70~79岁比较,≥80岁所有指标变化均不明显(P>0.05)。无斑块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34±9.27)岁、(63.41±10.25)岁、(68.18±10.02)岁和(71.41±9.49)岁,各组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02,P<0.01),线性检验显示,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74.703,P<0.01)。55~75岁不稳定斑块脱落风险较高,<55岁和>75岁则较低。男性患者CIMT、CPNS、CPMT和CSES均较女性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患者无斑块和稳定斑块比例显著高于男性,不稳定斑块比例显著低于男性(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动脉斑块脱落风险在<55岁和>75岁相对较低,在55~75岁相对较高。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女性,且男性动脉斑块脱落风险也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