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怀俄明州Laramide类盆地中的异常地层压力圈闭及其在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焦尊生 R.C.萨达姆 《断块油气田》 CAS 1994年第6期27-44,共18页
在怀俄明州Laramide类盆地白里系页岩中,普遍存在高压。高压地层顶部的过渡带可以用声波过渡时间、碳氢化合物指数(PI)、伊利石化程度、干酪根的结构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的变化加以确定。白垩系页岩形成的圈闭是一个区域性连续分布的压... 在怀俄明州Laramide类盆地白里系页岩中,普遍存在高压。高压地层顶部的过渡带可以用声波过渡时间、碳氢化合物指数(PI)、伊利石化程度、干酪根的结构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的变化加以确定。白垩系页岩形成的圈闭是一个区域性连续分布的压力圈闭,高压的来源主要是石油的生成及石油向天然气的裂解。石油及天然气的演化过程导致流体流动系统从单相(以水为主)转化为多相(油、气、水),相对渗透率及毛管压力成为控制封闭层渗透率及封闭能力的主要因素。与区域性的高压页岩圈闭相比,砂岩由于相变或成岩作用而形成相对较小而且互相分隔的异常压力圈闭。这种砂岩圈闭在初始时,随着埋深的加大,石油天然气含量增加,一些渗透地层演变成为相对不渗透的毛管压力封闭。随着石油的进一步聚积及油气的转化,使砂岩中的自由水逐渐被驱除,因此这种异常压力气田是不存在气水界面的。以油气生成为驱动力的异常压力圈闭不同于以水为驱动力(不均衡压实)的异常压力圈闭。前者和油气生成、运移及聚积有关,可以在地质历史时期中长期存在,可以出现在任何年代的地层中,可以在很大的深度范围内出现。所以,对成因上与油气生成、运移、积聚密切相关的异常压力圈闭的理解、对深部盆地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都有着更直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圈闭 页岩 白垩纪 天然气勘探 天然气开发 怀俄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在页岩有机孔隙中存储及滞留特点的分子模拟
2
作者 白世勋 黄瑞 +2 位作者 赵仁保 秦子强 何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为研究废弃的页岩气藏有机纳米孔隙是否具有额外的存储H_(2)的潜力,以及降压释放的过程中H_(2)是否会在地层中发生滞留,通过分子模拟,对比了不同形状干酪根纳米孔隙中H_(2)和CH_(4)的分布规律以及在不同压力下H_(2)的存储-释放过程。结... 为研究废弃的页岩气藏有机纳米孔隙是否具有额外的存储H_(2)的潜力,以及降压释放的过程中H_(2)是否会在地层中发生滞留,通过分子模拟,对比了不同形状干酪根纳米孔隙中H_(2)和CH_(4)的分布规律以及在不同压力下H_(2)的存储-释放过程。结果表明,CH_(4)在干酪根孔隙中存在有限的优势吸附,随压力增加,该优势逐渐减弱。H_(2)与干酪根壁面间作用力较弱,限域效应不显著,不同孔隙尺寸、压力条件下,H_(2)在孔隙内均呈均匀分布,减压过程中不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H_(2)地下封存 氢能存储 纳米孔隙 限域效应 干酪根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分析云的全球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郑建宇 刘东 +3 位作者 王志恩 田晓敏 王英俭 谢晨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0-433,共14页
全球气候模式(GCM)中云的参数化方案具有不确定性,了解云的时、空变化能为参数化方案提供有效参考。利用搭载在属于A-Train卫星序列的CloudSat和CALIPSO上的94 GHz云廓线雷达(CPR)以及正交极化云-气溶胶激光雷达(CALIOP)联合的2级云分... 全球气候模式(GCM)中云的参数化方案具有不确定性,了解云的时、空变化能为参数化方案提供有效参考。利用搭载在属于A-Train卫星序列的CloudSat和CALIPSO上的94 GHz云廓线雷达(CPR)以及正交极化云-气溶胶激光雷达(CALIOP)联合的2级云分类产品,分析了2007年3月—2010年2月8种云类及三相态的云量地理分布、纬向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云层分布概率。结果发现,卷云的分布体系与深对流云相似,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暖池、全球各季风区及赤道辐合带,分布格局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一致。层云与层积云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非季风区以及中高纬度的洋面上。高积云与高层云的分布形成明显的海陆差异,雨层云与积云的分布形成明显的纬度差异。冰云分布与卷云相似,云高随纬度递增而递减;水云分布与层积云相似,平均分布于2km高度;混合云集中于高纬度地区及赤道辐合带,中纬度地区随纬度变化集中于海拔0—10km的弧形带。层状云多以多层云形式出现,积状云多以单、双层云的形式出现,层状云的云重叠现象比积状云更显著。积状和层状云的分布特征与积云和层云降水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验证了不同类型降水的卫星观测结果,同时为气候模式的云量诊断方案提供对比验证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CALIPSO 云类 云相 地理分布 纬向垂直分布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星载云雷达资料的东亚大陆云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尹金方 王东海 +1 位作者 翟国庆 王志恩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33,共13页
利用近5年(2006年6月—2011年4月)的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东亚大陆云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文中可降水是根据观测到的可降水粒子信息计算到达地面的降水,并不是指地面观测到的实际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的雷达反射率(回波)垂直... 利用近5年(2006年6月—2011年4月)的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东亚大陆云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文中可降水是根据观测到的可降水粒子信息计算到达地面的降水,并不是指地面观测到的实际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的雷达反射率(回波)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除降水云反射率通常接地外,降水云主要集中在8 km以下,反射率通常为-20—15dBz,非降水云主要集中在4—12 km,反射率为-28—0 dBz;降水云雷达反射率频数大值中心在2 4 km,对应的雷达反射率为0—10 dBz,而非降水云出现在8—10 km,且对应的雷达反射率为-26—-24 dBz;(2)从雷达反射率廓线来看,降水云中雷达反射率随高度的变化先增强后减弱,而非降水云几乎不变;(3)液态降水云、固态降水云和毛毛雨降水云反射率的垂直分布明显不同;(4)液态降水云自11至7 km雷达反射率迅速增强,表明此高度是粒子快速增长的优势空间;(5)固态降水云中-15℃温度频数分布与雷达反射率频数大值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在-15℃附近的条件下冰相粒子凝华-碰冻是粒子增长的优势过程;(6)云的垂直结构随着季节变更而变化,降水云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变化不明显,而冬季主要在低层;固态降水云的垂直分布频数大值中心从春季至冬季呈"双-单"中心交替变化,且与云中-15℃频数分布变化一致;非降水云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深对流云和雨层云是形成降水粒子的主要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资料 云垂直结构 降水云和非降水云 雷达反射率 频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道交织区通行能力最大化的合流车道控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伟 陈科全 +1 位作者 田宗忠 杨广川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1,共7页
城市干道交织区内大量的车辆交织将严重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本文根据车辆交织行为及各汇入车道交通量的不均衡性,提出了交织区合流车道信号控制方式.采用交织折减系数,建立了车道控制下的交织区实际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随后,以交织区内实... 城市干道交织区内大量的车辆交织将严重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本文根据车辆交织行为及各汇入车道交通量的不均衡性,提出了交织区合流车道信号控制方式.采用交织折减系数,建立了车道控制下的交织区实际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随后,以交织区内实际通行能力最大为目标函数,交织区内交织比例和相位控制方案为约束条件,提出了合流车道最优信号配时模型;最后以实际数据进行验证,汇入控制的实际通行能力与模型计算结果的误差仅为2.44%,验证了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有效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高峰期间汇入交通量的增加,交织区内存在大幅度的通行能力骤减,采用分车道信号控制后,交织区的实际通行能力与实际过车数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织区 合流控制 优化模型 通行能力 最优配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薛冰 李再峰 +2 位作者 陈兴权 李永昕 Agarwal P K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5,共4页
采用pulse calorimeter仪器,对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的氧化反应热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并得到了与Arrhenius公式相同的动力学方程以及反应过程的活化能.提出了干燥氧气下低阶煤... 采用pulse calorimeter仪器,对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的氧化反应热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并得到了与Arrhenius公式相同的动力学方程以及反应过程的活化能.提出了干燥氧气下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反应历程为:氧在煤粒表面吸附并生成氧自由基、氧自由基与煤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或CO)、CO2(或CO)由煤粒表面向本体扩散等三步过程.并通过计算和模拟,证明了该反应机理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低温氧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郭丽君 郭学良 +5 位作者 楼小凤 卢广献 吕恺 孙赫敏 李军 张小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3-937,共15页
庐山云雾观测站2015年重新开始观测试验。利用2015年11月—2018年2月庐山云雾试验站观测的云物理资料和九江站的雷达资料,统计研究了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庐山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降水强度超过100 m... 庐山云雾观测站2015年重新开始观测试验。利用2015年11月—2018年2月庐山云雾试验站观测的云物理资料和九江站的雷达资料,统计研究了庐山云雾及降水的日、季节变化和宏微观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庐山强降水多发生在夏季,降水强度超过100 mm/h,而云雾天多发生在秋冬春季,最高云和雾天数达25 d/月,最低能见度仅20 m,东北风有利于水汽的冷却凝结。云雾辐射影响下的日最低温度出现在09时前后,即云雾消散前。利用雷达资料对降水分类,庐山秋冬季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对流云降水分别占29%、44%和27%,春夏季的对流云和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别占83%和17%。与城市降水和雾相比,庐山降水的中、小雨滴多,云雾滴谱的数浓度较低,双峰结构显著,且谱较宽。随着云内降水量级的增大,雨滴的数浓度和尺度不断增加,更易于启动碰并机制,使小于11 μm和大于30 μm云雾滴减少,导致11 μm的峰值更为显著。降雪期间的小云雾滴较为丰富,固态降水更容易通过凇附过程消耗大的过冷云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云雾和降水 日和季节变化 宏微观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结热对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永昕 薛冰 +2 位作者 李再峰 陈兴权 Pradeep K Agarwal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8-411,共4页
选用Pulse Calorimeter仪器,研究了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的反应热和相对湿度为80%的氮气下凝结热与温度的变化,以研究凝结热对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体系的反应热增加,而凝结热减少。在26℃... 选用Pulse Calorimeter仪器,研究了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的反应热和相对湿度为80%的氮气下凝结热与温度的变化,以研究凝结热对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体系的反应热增加,而凝结热减少。在26℃~60℃的低温下,体系的凝结热明显高于反应热。因此,低温下凝结热是影响低阶煤的低温氧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得到了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及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凝结热 低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辐射效应在华北持续性大雾维持和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丽君 郭学良 +1 位作者 栾天 吕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28,共18页
观测研究发现华北地区的持续性大雾天气通常伴随高层云的存在,具有云-雾共存结构特征,为揭示云在持续性大雾维持和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结合华北雾霾观测试验期间的卫星、探空、地面观测、系留气艇、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 观测研究发现华北地区的持续性大雾天气通常伴随高层云的存在,具有云-雾共存结构特征,为揭示云在持续性大雾维持和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结合华北雾霾观测试验期间的卫星、探空、地面观测、系留气艇、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11年12月3—6日和2013年1月28—31日两次华北持续性大雾天气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在模拟与观测对比检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云辐射效应在大雾维持和发展中作用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大雾过程持续时间超过48 h,近地面具有偏南暖湿平流,在持续性大雾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由单层雾发展为云-雾共存结构,一般是雾形成24 h以后有中高云移到雾层之上,云底高度在3 km以上,云厚超过3.5 km,云中以冰晶和雪晶为主。白天云-雾共存结构出现后,云-雾的反照率效应使地表接收的短波辐射减少71%—84%,地面增温效应显著减小,从而阻碍了大雾的消散过程,使大雾天气得以维持,同时由于云-雾产生的温室效应,湍流过程加强,使地面雾向上扩展,雾在稳定层内维持;夜晚云-雾共存时,由于云-雾温室效应使地表净长波辐射增大超过70 W/m2,导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过程减弱,并不利于雾的加强,但云对雾的增温效应有利于混合层内的湍流扩散过程,促使雾在更高的空间内得以维持。可见,在云-雾共存结构中,云辐射效应有利于低层大雾的长时间维持,对持续性大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辐射效应 持续性大雾 云-雾共存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 被引量:32
10
作者 胡楠 任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275-3276,共2页
现代医学按照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通常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部分。而现代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基础医学研究解决问题,再通过临床试验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人体,最终最大限... 现代医学按照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通常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部分。而现代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基础医学研究解决问题,再通过临床试验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人体,最终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解决临床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现代医学研究 临床实践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热力学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薛冰 柳娜 +1 位作者 李永昕 Pradeep K Agarwal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采用pulsecalorimeter仪器,分别研究了低温下低阶煤在湿的氮气气氛下凝结热与蒸发热间的热力学规律,以及在湿的氧气气氛下反应热与蒸发热间的热力学规律;还研究了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经三次低温氧化反应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湿的氮气... 采用pulsecalorimeter仪器,分别研究了低温下低阶煤在湿的氮气气氛下凝结热与蒸发热间的热力学规律,以及在湿的氧气气氛下反应热与蒸发热间的热力学规律;还研究了低阶煤在干燥氧气下经三次低温氧化反应的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湿的氮气下,凝结热和蒸发热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温度299.15K^323.15K范围内,凝结热明显大于蒸发热值,随着温度增加二者差值变小;在湿氧气气氛下,随温度增加,反应热先减少后增加,其蒸发热与湿氮气条件相比,二者的热值及热力学规律基本相同;低阶煤经三次低温氧化反应过程,其中二、三次氧化反应的反应热与第一次相比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凝结热 低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湿度对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薛冰 柳娜 +1 位作者 李永昕 Pradeep K Agarwal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共4页
采用pulse calorimeter仪器,分别研究了在湿的氮气气氛下和湿的氧气气氛下的相对湿度对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的氮气气氛下,相对湿度对凝结热(包括吸附热)有显著的影响,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释放的热随着湿度的升高而增... 采用pulse calorimeter仪器,分别研究了在湿的氮气气氛下和湿的氧气气氛下的相对湿度对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湿的氮气气氛下,相对湿度对凝结热(包括吸附热)有显著的影响,低阶煤低温氧化过程释放的热随着湿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样在湿的氧气气氛下,随着湿度的增加体系放出的热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增加,体系的凝结热和吸附热减少;而在湿氧气下体系释放的热随温度的增加起始先减少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低温氧化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室内电子受体竞争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康平 金松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0-93,共4页
采用不锈钢金属丝阳极构建了管状单室无质子交换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并以葡萄糖为唯一电子供体,研究了该MFC的性能.分别以含葡萄糖、葡萄糖+硝酸钾、葡萄糖+硫酸钠、葡萄糖+氯化铁的培养液注入MFC,分析和检测MFC外接电阻上... 采用不锈钢金属丝阳极构建了管状单室无质子交换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并以葡萄糖为唯一电子供体,研究了该MFC的性能.分别以含葡萄糖、葡萄糖+硝酸钾、葡萄糖+硫酸钠、葡萄糖+氯化铁的培养液注入MFC,分析和检测MFC外接电阻上的电压与各底物的起止浓度.结果表明,MFC室内的电子受体氧化还原势越高,对固体电极接受和传输电子的影响越大,固体电极接受电子的能力介于NO3-和SO42-之间,接近Fe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 微生物燃料电池 电子受体 竞争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SNP芯片分型检出率和分型错误率对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智 何俊 +4 位作者 蒋隽 Richard G.Tait Jr. Stewart Bauck 过伟 吴晓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44-652,共9页
SNP芯片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遗传研究和生产实践,其基因分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基因型因缺失而需要去估计(填充)。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又常常需要在不同芯片的基因型之间相互填充彼此没有的SNP基因型,... SNP芯片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遗传研究和生产实践,其基因分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基因型因缺失而需要去估计(填充)。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又常常需要在不同芯片的基因型之间相互填充彼此没有的SNP基因型,或从低密度SNP填充到高密度SNP基因型。因此,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直接影响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深入了解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20 116头美国荷斯坦牛的50K SNP芯片基因分型数据,在SNP分型检出率与错误率存在相关和没有相关两种情形下,分别评估了上述两个因素对下游基因型填充准确率的影响。当两者不相关时,模拟的SNP分型检出率从100%降低到50%,SNP分型错误率由0%提升到50%。当两者存在相关时,基因分型的检出率和错误率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一个实际数据中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来确定,即模拟的SNP分型检出率从100%降低到50%,SNP分型错误率从0%升高到13.35%。最后,采用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评估基因型填充的准确率。结果表明,当原始数据的SNP分型检出率与错误率彼此独立发生时,基因型填充的错误率受原始SNP分型检出率影响不大(P>0.05),却随着原始SNP分型错误率的升高而显著提高(P<0.01)。当原始数据的SNP分型检出率与错误率存在负相关时,基因型填充的错误率随着原始SNP分型检出率的降低而显著提高(P<0.01)。在这两种情形下,建议SNP分型检出率应在90%以上,基因型填充准确率才能不低于98%。该结果可为提升实际的SNP分型和下游数据分析的质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P芯片 基因型分型 填充准确率 检出率 错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井远端压裂产能计算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曲占庆 杨阳 +3 位作者 路辉 孙晓娜 王冰 姚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89-2294,共6页
考虑到近端裸眼段井筒中流体的流动为变质量流动,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微元线汇理论推导了径向井近端裸眼段井筒内管流模型,基于复位势理论、镜像反映原理推导了油藏中流体渗流模型,进而推导出考虑井筒压降的径向井近端裸眼段... 考虑到近端裸眼段井筒中流体的流动为变质量流动,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微元线汇理论推导了径向井近端裸眼段井筒内管流模型,基于复位势理论、镜像反映原理推导了油藏中流体渗流模型,进而推导出考虑井筒压降的径向井近端裸眼段产能计算模型,并建立径向井远端压裂段的产能计算模型。通过实例计算研究径向井近端裸眼段沿井筒径向流量分布以及径向井远端压裂产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沿近端裸眼段井筒径向流量分布图呈现凹槽状,在近段裸眼段跟端和趾端附近径向流入量较大,中间部位流量较小,而且较为平均;压裂产能的计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井 远端压裂 变质量流动 压降 产能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模拟实验的分支水平井产能公式精度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曲占庆 杨阳 +3 位作者 许霞 孙晓娜 姚佳 王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78-3081,共4页
依据相似原理,采用电模拟实验装置,设计辐射状分支水平井模型,用电模拟实验所得产能值与常用的分支水平井产能公式计算出的产能值相比较,评价了四个分支水平井产能公式的精度,通过比较实验数据与计算数据,结果表明,程林松公式、李璗公... 依据相似原理,采用电模拟实验装置,设计辐射状分支水平井模型,用电模拟实验所得产能值与常用的分支水平井产能公式计算出的产能值相比较,评价了四个分支水平井产能公式的精度,通过比较实验数据与计算数据,结果表明,程林松公式、李璗公式和蒋廷学公式的计算精度满足工程上的精度要求,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井 电模拟 产能公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与雷达遥感协作及其农业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齐家国 王翠珍 +3 位作者 Yoshio Inoue 张任铎 高伟 曹广真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用遥感影像提取农作物信息是精细农业的基础。传统的光学遥感局限于大气无云的优质影像 ,而微波遥感在提取农作物信息方面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寻找一种能够克服这些局限的农作物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是有意义的。探讨了一种光和雷达遥感... 用遥感影像提取农作物信息是精细农业的基础。传统的光学遥感局限于大气无云的优质影像 ,而微波遥感在提取农作物信息方面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寻找一种能够克服这些局限的农作物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是有意义的。探讨了一种光和雷达遥感协作的方法 ,并应用于土壤和植被信息的提取 ,验证其应用潜力。用Karam等 (1992 )的微波散射模型 ,并作了相应修改 :1)考虑粗糙地表面后向散射 ;2 )光学遥感作为模型变量直接输入。将这种协作方法应用到两个数据集的处理 ,一个来自亚利桑那Maricopa农业中心 ,一个来自日本国家农业 -环境科学协会的Tsukuba试验基地。这些数据包括一些实测的土壤和植被的数据以及陆地卫星Landsat和欧洲遥感卫星ERS遥感影像。结果初步表明雷达影像和光学影像在提取土壤和植被信息时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散射系数 NDVI LAI 光学遥感 雷达遥感 协作 农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在湿的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热力学规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永昕 薛冰 +1 位作者 柳娜 Pradeep K Agarwal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pulse calori meter仪器,研究了低阶煤在湿的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的反应热,考察了在湿氧气下热释放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其热力学规律与在干燥氧气以及湿氮气气氛下的热力学规律不同;在约299K(26℃)到333K,随着温度的增加,体... 采用pulse calori meter仪器,研究了低阶煤在湿的氧气下低温氧化过程的反应热,考察了在湿氧气下热释放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其热力学规律与在干燥氧气以及湿氮气气氛下的热力学规律不同;在约299K(26℃)到333K,随着温度的增加,体系放出的热减少;333K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体系的放热值增加.结果还表明,在低温(299K^333K)时,体系的放热以凝结热为主;而温度在333K以后,体系的放热以氧化反应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低温氧化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SOD1基因缺失突变体应答刚果红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小华 刘向勇 +3 位作者 卞伟华 许聪 武玉永 张昭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60-966,共7页
SOD1基因编码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是酵母细胞中最重要的抗氧化酶.前期研究发现,SOD1基因缺失(sod1Δ)导致酵母细胞对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刚果红(Congo red,CR)的敏感性增加,提示细胞抗氧化能力与细胞壁稳定性相关.本研究采用酵母全基因组... SOD1基因编码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是酵母细胞中最重要的抗氧化酶.前期研究发现,SOD1基因缺失(sod1Δ)导致酵母细胞对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刚果红(Congo red,CR)的敏感性增加,提示细胞抗氧化能力与细胞壁稳定性相关.本研究采用酵母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比较了CR胁迫条件下,野生型酵母细胞和sod1Δ酵母细胞的转录表达谱.结果表明,与野生型酵母细胞相比,sod1Δ酵母细胞中260个基因发生了显著差异表达(140个基因表达上调、120个基因表达下调).随机选取12个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壁(几丁质合成)、细胞代谢、细胞防御(抗氧化和热冲击蛋白)、蛋白质合成以及大量功能未知基因.进一步研究发现,CR处理后,细胞壁几丁质含量和细胞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含量在sod1Δ酵母细胞中显著升高,而在野生型酵母细胞中无明显变化,与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提供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SOD1基因与细胞壁应激反应之间关联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细胞壁 DNA芯片 氧化胁迫 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运动训练学亟待科学化——青年体育学者共识 被引量:62
20
作者 黎涌明 韩甲 +37 位作者 张青山 王培林 徐飞 于洪军 陈亮 王雪强 王然 刘天彪 李斐 刘鸿优 杨贤罡 陈超 尹晓峰 曹晓东 易清 王丹 孙宇亮 朱文斐 戴伯颐 黄展煜 王雄 任满迎 邱俊强 李海鹏 何卫 王富百慧 姜自立 傅维杰 赵翔 顾耀东 孙君志 张雷 徐金成 晏冰 资薇 毕晓婷 温泉 杨东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52,共14页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等5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认为,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应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价值应用。提出:“运动训练学”可对应国外的“Sports Science”和“Trainingswissenschaft”,是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目的、整合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体育科学下属学科门类;“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我国运动训练学将从学科诞生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开启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 国际化 科学化 青年体育学者 学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