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作者意图理论再探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黃承元
庞璃
-
机构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8-132,共5页
-
文摘
本文从J.R.塞尔(John R.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 Theory,1969)出发重新探讨作者、文本及读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笔者以为作者的意图与文学批评在解释学意义上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我们有必要对作者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多层次性深入探讨。为深入讨论"忠于作者"或"忠于文本"的种种迷思,笔者受塞尔的启示划分了三类作者意图和源自这三类意图的三个层次的阐释意义。由于"以言表意"(locutionary)的意图(标示为意图1)归属于外延的公共领域,而"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的意图(标示为意图3)只能透过仔细阅读(而非重建)文本来获得,相对来说问题不大;这两层意图对应到文学作品的外延意义(标示为意义1)及上下文与背景相关的意义(标示为意义3)。本文主要探讨"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的意图(标示为意图2),因为这与读者的反馈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尽管必须承认这些范畴经常僭越彼此的疆域,但是笔者本意不在严格的分门别类,而是提出探索作者意图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新方法的可能性。
-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作者意图
意向性
-
分类号
I0-0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姚克:在冷战时期讲述香港
- 2
-
-
作者
沈双
王宇平
-
机构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
复旦大学中文系
-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2期28-31,38,共5页
-
文摘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英文期刊为特征的中国世界主义就终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后以及1949年以后,不再有传播、翻译以及跨国、跨地区的实践。更确切地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世界主义会产生它自己因地制宜的特殊形式。在1945年6月《二十世纪》(The XXth Century)杂志终刊号上,梅奈特(Mehnert)声称虽然“第三帝国已死”,“德意志民族仍在并将长存”。
-
关键词
冷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
香港
世界主义
1949年
德意志民族
英文期刊
社会环境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