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与富集特征
被引量:
12
1
作者
潘家华
Eric De CARLO
+2 位作者
刘淑琴
杨忆
游国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大尺度细致研究 ,笔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该区结壳的生长与富集特征。研究表明 ,该区结壳自古近纪开始生长 ,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 1.5~ 12 .3mm/Ma,速率相差近一个数量级 ,平均生长速率为 3.81m m/Ma...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大尺度细致研究 ,笔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该区结壳的生长与富集特征。研究表明 ,该区结壳自古近纪开始生长 ,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 1.5~ 12 .3mm/Ma,速率相差近一个数量级 ,平均生长速率为 3.81m m/Ma;生长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呈现明显差异 ;环境发生“骤变”的 O/M界面 ,可能是结壳生长过程中其构造和色泽发生“突变”的一个重要年代 ;成矿元素成分的时序演化主要受控于海水化学和各种不同地质作用的综合影响 ,成矿与非成矿地质作用在生长过程中呈现为互为消长的特征。研究发现 ,该区结壳和太平洋深海粘土元素的分配系数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89,显示它们有相近的元素富集机理。此外 ,笔者还从元素的滞留时间、阳离子的电子键能及其在海水中的水解行为与结壳富集特征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富钴结壳
成矿元素
麦哲伦海山
古近纪
地质作用
成矿地质
水解行为
富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洋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
43
2
作者
潘家华
刘淑琴
Eric DeCarlo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3-407,共5页
中国首次对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相关的磷酸盐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对取自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一厚度为 10cm的富钴结壳样品 ,自顶至底以 5mm间距采取了 2 0个分层样品进行了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未被磷酸盐化的新结壳和磷...
中国首次对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相关的磷酸盐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对取自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一厚度为 10cm的富钴结壳样品 ,自顶至底以 5mm间距采取了 2 0个分层样品进行了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未被磷酸盐化的新结壳和磷酸盐化的老结壳间主要成矿元素的含量相差显著。老结壳中Fe、Mn、Si、Al、Zn、Mg、Co、Ni、Cu元素亏损 ,亏损次序为Co >Ni>Mg >Al>Mn >Si>Cu >Zn >Fe;而Ca、P、Sr、Ba、Pb元素含量增加 ,富集次序为P >Ca >Ba >Pb >Sr。研究认为 ,结壳中磷酸盐化作用的强弱制约着富钴结壳成矿元素含量的变化 ,磷酸盐化作用是造成老结壳中主要成矿元素Co、Ni等贫化流失的根本原因。研究还表明 ,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丰度也产生一定影响 ,使老结壳的稀土总量和Ce含量高于新结壳 ,但未显著改变其稀土配分模式和分馏特征。研究证实 ,老结壳的Y正异常与磷酸盐化作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化作用
富钴结壳
元素富集
成矿元素
稀土配分模式
钴
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皇岛近海养殖对潮间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
15
3
作者
李佳霖
汪光义
秦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0-926,共7页
潮间带微生物群落在驱动海岸带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海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但其对潮间带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还缺乏研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潮间带微生物群落在驱动海岸带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海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但其对潮间带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还缺乏研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秦皇岛养殖区与旅游区潮间带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分析养殖区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文库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养殖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旅游区形成较大的差异,DGGE图谱中养殖区的特有条带主要集中于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还分布于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影响潮间带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温度、盐度、pH和NO3-浓度,影响率达55.2%。对差异最大的洋河大桥南养殖区(Q1站)的微生物样品建立克隆文库分析群落结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占总群落的60%,其中γ-变形菌纲是主要存在的微生物纲,其余菌群包括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微生物。养殖区海岸带微生物群落中出现了与环境污染和赤潮密切相关的菌群,如拟杆菌门、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和α-变形细菌红细菌目(Roseovarius)的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养殖
潮间带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16S
rRNA基因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与富集特征
被引量:
12
1
作者
潘家华
Eric De CARLO
刘淑琴
杨忆
游国庆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基金
中国大洋协会项目 (编号 DY10 5 -0 1-0 1-0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40 3 73 0 0 2 )资助的成果
文摘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大尺度细致研究 ,笔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该区结壳的生长与富集特征。研究表明 ,该区结壳自古近纪开始生长 ,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 1.5~ 12 .3mm/Ma,速率相差近一个数量级 ,平均生长速率为 3.81m m/Ma;生长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呈现明显差异 ;环境发生“骤变”的 O/M界面 ,可能是结壳生长过程中其构造和色泽发生“突变”的一个重要年代 ;成矿元素成分的时序演化主要受控于海水化学和各种不同地质作用的综合影响 ,成矿与非成矿地质作用在生长过程中呈现为互为消长的特征。研究发现 ,该区结壳和太平洋深海粘土元素的分配系数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89,显示它们有相近的元素富集机理。此外 ,笔者还从元素的滞留时间、阳离子的电子键能及其在海水中的水解行为与结壳富集特征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富钴结壳
成矿元素
麦哲伦海山
古近纪
地质作用
成矿地质
水解行为
富集
研究
Keywords
Western Pacific
Co-rich crust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7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洋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
43
2
作者
潘家华
刘淑琴
Eric DeCarlo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系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3-407,共5页
基金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和开发协会 (COMRA)资助的富钴结壳研究项目
"大洋富钴结壳形成富集的地球化学限制"(DY95 0 8 0 5 )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中国首次对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相关的磷酸盐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对取自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一厚度为 10cm的富钴结壳样品 ,自顶至底以 5mm间距采取了 2 0个分层样品进行了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未被磷酸盐化的新结壳和磷酸盐化的老结壳间主要成矿元素的含量相差显著。老结壳中Fe、Mn、Si、Al、Zn、Mg、Co、Ni、Cu元素亏损 ,亏损次序为Co >Ni>Mg >Al>Mn >Si>Cu >Zn >Fe;而Ca、P、Sr、Ba、Pb元素含量增加 ,富集次序为P >Ca >Ba >Pb >Sr。研究认为 ,结壳中磷酸盐化作用的强弱制约着富钴结壳成矿元素含量的变化 ,磷酸盐化作用是造成老结壳中主要成矿元素Co、Ni等贫化流失的根本原因。研究还表明 ,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丰度也产生一定影响 ,使老结壳的稀土总量和Ce含量高于新结壳 ,但未显著改变其稀土配分模式和分馏特征。研究证实 ,老结壳的Y正异常与磷酸盐化作用无关。
关键词
磷酸盐化作用
富钴结壳
元素富集
成矿元素
稀土配分模式
钴
镍
Keywords
phospharization Cobalt rich crusts elememts in crusts influence
分类号
P7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皇岛近海养殖对潮间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
15
3
作者
李佳霖
汪光义
秦松
机构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系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0-926,共7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文摘
潮间带微生物群落在驱动海岸带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海养殖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但其对潮间带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还缺乏研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秦皇岛养殖区与旅游区潮间带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分析养殖区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文库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养殖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旅游区形成较大的差异,DGGE图谱中养殖区的特有条带主要集中于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还分布于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影响潮间带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温度、盐度、pH和NO3-浓度,影响率达55.2%。对差异最大的洋河大桥南养殖区(Q1站)的微生物样品建立克隆文库分析群落结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占总群落的60%,其中γ-变形菌纲是主要存在的微生物纲,其余菌群包括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微生物。养殖区海岸带微生物群落中出现了与环境污染和赤潮密切相关的菌群,如拟杆菌门、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和α-变形细菌红细菌目(Roseovarius)的微生物。
关键词
近海养殖
潮间带沉积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16S
rRNA基因文库
Keywords
coastal mariculmre
intertidal sediment
microbial diversit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16S rRNAclone library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与富集特征
潘家华
Eric De CARLO
刘淑琴
杨忆
游国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洋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富集的影响
潘家华
刘淑琴
Eric DeCarlo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
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秦皇岛近海养殖对潮间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李佳霖
汪光义
秦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