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理论、C原则与中国管理哲学 被引量:30
1
作者 成中英 晁罡 +1 位作者 姜胜林 岳磊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36,共15页
理性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哲学的2个极端。从这2个极端的区别来看,必须要认识这样一个创造性原则(即"C原则"):把着眼整体、把握全局的理念应用到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正如我们必须利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价值储备——这些知... 理性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哲学的2个极端。从这2个极端的区别来看,必须要认识这样一个创造性原则(即"C原则"):把着眼整体、把握全局的理念应用到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正如我们必须利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价值储备——这些知识和价值观在复杂文化背景下是相互作用的——来作出每一个抉择一样。"C原则"强调管理是人类改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它集合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使用以及人类在这样一个产生、平衡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中的各种功能和目的,其外部聚焦于世界性的变化,内部聚焦于人类的需要和它们的统一。字母C代表着创造性、权变、文化、中国传统和儒家精髓以及其对管理实务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最佳吸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理论 中国哲学 决策 领导 管理 系统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与哲学理解儒家全球领导力:古典模型与现代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成中英 晁罡 +2 位作者 熊吟竹 王婧 岳磊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5-652,共8页
在深入剖析儒家政治领导力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儒家文化观的政治领导力新模型。该模型以实用道德与公正道德的新融合为基础,吸收了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精髓,并尝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对儒家经典领导力予以分析。这一新模型... 在深入剖析儒家政治领导力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儒家文化观的政治领导力新模型。该模型以实用道德与公正道德的新融合为基础,吸收了儒家传统的核心价值精髓,并尝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对儒家经典领导力予以分析。这一新模型致力于不懈追求不同文化传统下国与国间的和谐以及和谐发展的功能。同时,该模型证明了当得到适当支持时,道德如何以及为何能成为给世界带来和谐与发展的主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领导力 C理论 民主 法律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实践 被引量:9
3
作者 成中英 张金隆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13-1417,1528,共6页
现代管理实践需要整合知识和理论、价值观以及个人的行为方式,并进行整体的规划,而且要不断地、及时地去进行一种更新、发展和推进,这是管理成功之源。C理论有强烈的儒家成分,其尤其强调个人的一种诚心诚意的努力,以及不断地求知。宇宙... 现代管理实践需要整合知识和理论、价值观以及个人的行为方式,并进行整体的规划,而且要不断地、及时地去进行一种更新、发展和推进,这是管理成功之源。C理论有强烈的儒家成分,其尤其强调个人的一种诚心诚意的努力,以及不断地求知。宇宙论的生命哲学、创造力哲学,实际上就是中国哲学的根本,也是管理哲学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管理哲学 中国管理哲学 现代管理实践 C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中英教授论管理哲学的概念、体系、结构与中国管理哲学 被引量:22
4
作者 成中英 吕力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99-1110,共12页
创建中国管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澄清与建立管理的概念。人在发展中,人的文化也在发展中,人与人的交流也在发展中,所以,管理行为的发展是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所共同关注的。与科学不同,哲学探究最原始的概念和范畴,... 创建中国管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澄清与建立管理的概念。人在发展中,人的文化也在发展中,人与人的交流也在发展中,所以,管理行为的发展是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所共同关注的。与科学不同,哲学探究最原始的概念和范畴,探究经验中根本的问题,它要回答:目的、基础、根源、过程、标准、价值、意义等问题以及如何把意义与价值形成规范的问题。管理哲学是管理科学的生命源,是管理科学的一个批判者、一个监理者。自从亚当斯·斯密之后,西方的管理哲学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的管理哲学是以伦理为基础的。中国管理哲学在今天的中国具有一种理想的意义,中国人讲求和谐,强调德性,强调每个人都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要推己及人,于是万邦协和、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终极目标。C理论是中国管理哲学最基本的模型,可以应用到中国的发展过程的说明与规划,兼用于经济上的发展与政治上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哲学 中国管理哲学 C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化与后全球化 被引量:6
5
作者 成中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8-75,共8页
应我校人文艺术研究院邀请,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先生于2009年6月4日作客我校文治讲坛,与来自文、理、工科的交大师生面对面进行了交流。成先生以"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化与后全球化"为题,阐述了自... 应我校人文艺术研究院邀请,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先生于2009年6月4日作客我校文治讲坛,与来自文、理、工科的交大师生面对面进行了交流。成先生以"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发展——后现代化与后全球化"为题,阐述了自己对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化、后全球化等热点话题的看法。他指出,后现代化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可以从后现代性的视角窥见中西哲学的主要差异:西方哲学总是通过否定前者来彰显自己,而中国哲学恰恰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并力图向前推进。中国哲学的巨大包容性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走向后现代化和后全球化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化 中国哲学 世界哲学 全球化 后现代性 艺术研究院 2009年 夏威夷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内篇中的本体辩证哲学 被引量:2
6
作者 成中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68,共7页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 本文是对庄子内篇的一个本体性的哲学诠释。彰显七篇包含的辩证发展的前提:宏观超融的道的观点引发了齐差异万物于一同的论述。过去对齐物论的说明争论可以由《逍遥游》作为起点来加以解决:齐物论者,非齐天下的物论也,而为齐天下之物之论;此处应显示出本体诠释的整全性而不必陷入个别经典诠释的质碍之中。齐物之论有其前提,也有其后果,如此方能说明齐物论后五篇的辩证发展,形成了对庄子内篇的整体的本体辩证的深入理解,为庄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汉学家或汉学派A.C.Graham等对庄子文本的某些看法进行了批判的回应。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先从庄子其人处入手,进而分析了《庄子》与《老子》、易学、禅学的思想异同。《老子》以简易的方式发挥了有无变易之"道",而《庄子》则运用"寓言""重言""卮言"以更细致地、更扩大地强调了"道"的曲折变化;仍能统一宇宙变化的真实感与无常感,导向禅学中变中见常、常中见变的智悟。从以上的比较之中,可以凸显《庄子》既出且入的本体辩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贯通对《庄子》内篇七篇的整体理解:《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七篇中的本体思想原理,从整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发挥了本体之知,之用,之行。本文因而彰明了内篇七篇中道与人的本体之知见与用行之合一,形成了《庄子》的本体辩证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本体 《老子》 易学 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战国儒家“金声玉振”概念的本体诠释
7
作者 刘星鼎 成中英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56,197,共15页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声玉振”概念的相关争论,探索其背后更广阔的诠释空间。“金声玉振”以“玉振”收束、统摄并超越“金声”,表明《五行》《孟子》各自都对先秦儒家德性进行整合,以呈显儒学的“天道”或“圣道”内涵。进而,“金声玉振”以“金声”为始,“玉振”却没有终点。此比喻于人的道德修养而言,意味着天道本体在人身上具体化为内在“仁”德本性的自觉、培养、实践过程,且因人内在主体的创造性和经验世界的无限性,最终指向生生不已天道本体的无限展开、丰富与涌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声玉振 本体诠释 战国儒家 圣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的内在分歧——以第67至81章为中心
8
作者 方岚生(撰) 俞风(译) 陈龙(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5,167,共15页
众所周知,郭店出土的三组竹简包含了《老子》的文本,但其中未见传世本《老子》后十五章的内容。详细考察《老子》后十五章,会发现它们阐明了一种与郭店竹简材料迥异甚至相反的融贯哲学立场。后十五章的基础在于“恒与善人”的人格天,《... 众所周知,郭店出土的三组竹简包含了《老子》的文本,但其中未见传世本《老子》后十五章的内容。详细考察《老子》后十五章,会发现它们阐明了一种与郭店竹简材料迥异甚至相反的融贯哲学立场。后十五章的基础在于“恒与善人”的人格天,《老子》其余诸章明确拒绝了这种观念。后十五章推崇使用惩罚,而无意于质疑语言或道德范畴,也不关注自我修养的内在实践。蕴含在《老子》后十五章中的背景性论证对于诠解《老子》,尤其是对于区分所谓的“宗教性”读解与“哲学性”读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郭店 马王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的有效领导:基于儒家视角的政治领导力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成中英 晁罡 +1 位作者 申传泉 岳磊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01-1604,1710,共5页
结合了儒家伦理学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观点,提出了道德作为个人能力的理论。根据这一重要见解,以及《论语》中智、仁、勇三大道德能力的发展和实现,进一步提出关于领导力(特别是政治领导力)的理论。赞同儒家学说在人类的感觉、思想、... 结合了儒家伦理学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观点,提出了道德作为个人能力的理论。根据这一重要见解,以及《论语》中智、仁、勇三大道德能力的发展和实现,进一步提出关于领导力(特别是政治领导力)的理论。赞同儒家学说在人类的感觉、思想、意志等深度结构中的见解,从而实现智、仁、勇(智慧、关怀、勇气)的道德能力,并解释了这3项道德能力是如何三者合一以保证高效的政治领导力,同时展示了这一政治领导力的模型将如何在社会的3个阶层,即社区、商界和政界发挥效力。在评论Governance Principles of Caux Table的时候,从"智"、"仁"、"勇"三者合一的角度提出一个建议,以此呈现所论述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儒家 领导 政治 孔子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易经的中国商业伦理与管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成中英 张树旺 +2 位作者 黄晶 任庆怡 岳磊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7,共9页
现今中国社会存在一种综合的儒家商业伦理,从《易经》的思维角度看,这种商业伦理有着较为复杂的结构。中国的商业伦理以《易经》的宇宙本体论作为向导,与哲学流派间有趣地融合,成为中国商业与经济中一种指导经济行为的实践哲学。从《易... 现今中国社会存在一种综合的儒家商业伦理,从《易经》的思维角度看,这种商业伦理有着较为复杂的结构。中国的商业伦理以《易经》的宇宙本体论作为向导,与哲学流派间有趣地融合,成为中国商业与经济中一种指导经济行为的实践哲学。从《易经》的思考模式解析了这种从儒家德行伦理到升级的儒家伦理的发展融合过程,以及后者在商业上的实际运用。通过整合责任伦理、功利主义甚至是权利伦理来完成一种现代性的转换。这种转换的成果称之为综合的儒家商业伦理。在兼顾经济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它将是中国商业与经济领袖们手中的有力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宇宙生成论 道家哲学 禅宗 现代新儒学 现代儒家功利主义 儒家商业伦理 C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礼仪为权利——儒家的选择 被引量:9
11
作者 安乐哲 梁涛 高如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28,共6页
一、礼仪之内 礼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了从风俗习惯到交往礼节,再到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所有方面。它是儒教文化的限定性结构,甚至还界定了社会一政治秩序。礼仪实践当然不是中国的发明,但是它作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工具和法律体系的主导... 一、礼仪之内 礼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了从风俗习惯到交往礼节,再到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所有方面。它是儒教文化的限定性结构,甚至还界定了社会一政治秩序。礼仪实践当然不是中国的发明,但是它作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工具和法律体系的主导因素,使得礼在中国具有了某种独特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 儒家 权利 风俗习惯 政治制度 儒教文化 政治秩序 法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角色伦理学:克服文化比较中的不对称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安乐哲 刘荣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00,共7页
文化比较需要一把"双面镜",除了要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依据西方的思想体系和结构翻译与诠释中国文化外,我们更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通过回归经典去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即从中国哲学和文化本身出发去理解它,并且从... 文化比较需要一把"双面镜",除了要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依据西方的思想体系和结构翻译与诠释中国文化外,我们更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通过回归经典去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即从中国哲学和文化本身出发去理解它,并且从中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儒家思想为例,其传统中的"人"本质上都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每个人都身处各种角色之中,其存在是整体性的、过程性的。这一点与西方传统中的独立的、个体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儒家伦理学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 角色 儒家 文化比较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问题:儒家多元主义与奥林匹克精神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乐哲 周炽成 +1 位作者 黄亮 谢艳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1,共8页
在不同传统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在儒家强调个人智慧和社会智性(即"内圣外王")的培育与西方持久地关注正直和有原则的生活(两者也许以康德的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理性概念和对"道德律"的服从为代表)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 在不同传统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在儒家强调个人智慧和社会智性(即"内圣外王")的培育与西方持久地关注正直和有原则的生活(两者也许以康德的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理性概念和对"道德律"的服从为代表)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如果用中国的语言来说,这种差异可以概括为"礼"与"法"之间的差异、尊重家庭和社区关系的道德生活与遵循义的道德责任之间的差异。尽管这些背道而驰的哲学叙述在着重点上有着深刻的差异,但是,它们应该在对话中聚合在一起,从而给我们提供潜在而大量的互补,这种互补挑战一种假设:中国或西方每一方都是自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德 家庭 奥林匹克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正义与道德正义——论儒家道德政治经济学中的“均、和、安” 被引量:4
14
作者 成中英 董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4,共6页
为了达成持续并正当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标,我们需致力于将源于内心中利己主义的私利原则同公义原则相调和。亚当·斯密所展望的这种调和可以通过让道德参与开放的市场竞争与革新创造而实现,而孔子所倡导的调和是通过运用一些转换手... 为了达成持续并正当地获取个人利益的目标,我们需致力于将源于内心中利己主义的私利原则同公义原则相调和。亚当·斯密所展望的这种调和可以通过让道德参与开放的市场竞争与革新创造而实现,而孔子所倡导的调和是通过运用一些转换手段使得个人将私利向着公义转变。笔者所要论述的正是后者如何可能,即通过孔子《论语》中的仁道原则所提倡的社会的"均、和、安"而实现这种调和。最后,笔者从儒家仁道原则的两大方面——克己与达人出发,总结提出了九项公义(均)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正义 道德正义 儒家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五阶段儒学的发展与新新儒学的定位 被引量:22
15
作者 成中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1,共7页
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首先是儒学发展的原初阶段 ,第二阶段为从古典儒学到汉代儒学 ,第三阶段为宋明新儒家 ,清代可视为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为当代新儒家。第五阶段中新新儒学的兴起在面对当代新儒家的盲点与弊执而进行再启蒙... 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首先是儒学发展的原初阶段 ,第二阶段为从古典儒学到汉代儒学 ,第三阶段为宋明新儒家 ,清代可视为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为当代新儒家。第五阶段中新新儒学的兴起在面对当代新儒家的盲点与弊执而进行再启蒙并回归原点再出发。此有两重点 :重点之一在掌握自我以掌握宇宙本体 ,掌握宇宙本体以掌握自我 ;重点之二在掌握天人一体的整体以面对现实 ,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学发展五阶段论 新新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批评的回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安乐哲 温海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5,共4页
在这篇短文中 ,作者试图回应倪培民和理查德·斯蒂克勒教授对安乐哲、郝大维新近的《中庸》译释所提出的建设性批评。作者感激倪培民和斯蒂克勒教授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仔细研读他们的著作。他们与倪教授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运用恰当... 在这篇短文中 ,作者试图回应倪培民和理查德·斯蒂克勒教授对安乐哲、郝大维新近的《中庸》译释所提出的建设性批评。作者感激倪培民和斯蒂克勒教授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仔细研读他们的著作。他们与倪教授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运用恰当的英文术语译释中国过程性世界观。相形之下 ,安乐哲、郝大维与理查德·斯蒂克勒教授有着“实质性”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因果语言 点域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全球价值伦理——中西价值体系的层次与其整合体现孔子与儒家仁爱伦理与忠恕之道 被引量:8
17
作者 成中英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本文从根源上探讨了人类价值追求的起源,再进而说明何谓普世的价值。本文并区划理想的普世价值理念与实际经验中的普适价值,厘清了四个价值的层次与中西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最后整合为五个层次的价值伦理,更系统地说明了人类必须面对的... 本文从根源上探讨了人类价值追求的起源,再进而说明何谓普世的价值。本文并区划理想的普世价值理念与实际经验中的普适价值,厘清了四个价值的层次与中西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最后整合为五个层次的价值伦理,更系统地说明了人类必须面对的价值整合问题。本文举出孔子的仁爱伦理的忠恕之道以为人类普世伦理的具体说明。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更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精神与淑世的普遍价值,勉以高度的自觉,谨严的行为,示范于世界,把人类共处之道推向一个新世纪、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价值 价值整合 仁爱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美学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成中英 朱志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91,共8页
2012年6月7日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拜访了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成中英教授,并就本体美学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请教了成先生。成中英教授祖籍湖北阳新,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毕业... 2012年6月7日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朱志荣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拜访了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成中英教授,并就本体美学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请教了成先生。成中英教授祖籍湖北阳新,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获华盛顿大学哲学与逻辑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70年代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起,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海外儒学研究的代表人物,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推介中国哲学。他致力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并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易经学会、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和主席,国际中国管理与现代伦理文教基金会的奠基人。创立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并兼校董会总监和校长,兼任东西方文化中心传播研究所高级顾问、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客座哲学教授,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并为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倡导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1978年主持"第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致力促进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弘扬中国思想文化。曾任"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本体阐释学学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名誉主席。先后创办美国国际东西大学(INTERNATIONAL EAST WEST UNIVERSITY),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现任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现任主席),兼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总编辑。成中英教授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儒家哲学及本体诠释学研究,为中国哲学发展贡献颇多。本刊编辑部特刊发本次访谈,希望通过本次对话,让学界进一步了解成中英教授的美学思想及其所倡导的美学研究方法,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下面是具体的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美学 诠释学方法 方法问题 代表人物 儒学研究 朱志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本体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内在关联 被引量:5
19
作者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4期48-61,196,197,共16页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者来加以建构和说明,建构和说明之道在于积极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体系形成的过程。基于《易传》形成的中“本体”一词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性与奠基性,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于对“本体”的描述、分析、经验整合、理解诠释、概念创新,以及理性直观。“本体”一词不可简单说为“存在”,也不可以把“本体论”看成是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或用西方的“存在论”翻译中国的“本体论”(bentilogy,generative ontology),后者具有根源变化与创造发展的动态形象与状态,其一贯的基本意义从先秦易学到当代理学与心学并无变化。在此一理解中,如何掌握经典或经典文本的形成,自然涉及一个意义发生和意义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如此才能认清诠释如何发生:诠释即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知,以及正确与适当的表述和表达,构成人的心智活动。对经典本体意义与概念的形成有所认知,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然后可以定义什么是中国诠释之学。四书中《论语》《孟子》的概念和词句为孔孟所创建,依据本源和心性之体的本体概念可以说明其文本意义的形成。中国经典本文意义创造的十一条基本原理,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中国诠释学”包含“本体诠释学”,并以之为创造经典文本之动力与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诠释学 中国诠释学 经典诠释 本体 诠释 论孟 易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与张栻的论学:性体情用心统与性体心用导向心之九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成中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4,共10页
我们讨论朱熹与张栻的论辩,固然需要对文本和历史作出深刻的了解,这是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但是单纯的经典诠释无法获得本体层面的根源性了解,因之我们尚需采取本体诠释学的方法,从根源上寻求体系的发展与成立。在这个意义上,朱子和胡五... 我们讨论朱熹与张栻的论辩,固然需要对文本和历史作出深刻的了解,这是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但是单纯的经典诠释无法获得本体层面的根源性了解,因之我们尚需采取本体诠释学的方法,从根源上寻求体系的发展与成立。在这个意义上,朱子和胡五峰、张南轩的湖湘学派,是相互引申与相互攻错的关系,而不应将之看作谁是谁非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相互引申、相互攻错的关系之中,吾人可以就孟子以来的心性之学提出九项意义,亦即"心之九义",显示"心"的意义多形多样。我为了彰显与体会其心与性情之际的多形多样而一体之义,乃回顾了四书、二程、胡五峰、张南轩、朱子的学说,在此提出"心"之九种含义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张栻 论学 心之九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