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学争论看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8,共11页
本文回顾海外三次文学争论所显现的学术研究的范式变迁,指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声音或谱系,它有着与欧美人文研究界整体范式转型类似的机构发展轨迹。正如各种中外理论此起彼伏,中国经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早已... 本文回顾海外三次文学争论所显现的学术研究的范式变迁,指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声音或谱系,它有着与欧美人文研究界整体范式转型类似的机构发展轨迹。正如各种中外理论此起彼伏,中国经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早已复数化与复杂化,要求多元甚至变动的视角进行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范式 机构变迁 文学价值 批判理论 中国经验 地缘文化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英文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60,共22页
本文为英文版《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导言的删节版,主要关注三个项目。其一,通过分析三个关键词,以厘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及与该名称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二,回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化进程,尤其是其在北美的发展。其三,勾勒《中国现... 本文为英文版《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导言的删节版,主要关注三个项目。其一,通过分析三个关键词,以厘定中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及与该名称相关的主要问题。其二,回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机制化进程,尤其是其在北美的发展。其三,勾勒《中国现代文学指南》的整体轮廓。《指南》的第一部分"历史与地理"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区域发展。第二部分"文类与类型"概览中国现代文学中主要文类(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以及其他文学类型(翻译文学,女性文学,通俗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第三部分"文化和媒体"探讨美学、语言、区域、都市等文化概念以及视觉艺术、印刷、网络等技术媒体对文学的影响。第四部分"议题与争论"侧重介绍文学流派与思潮、性别与身体、记忆与创伤以及中文与英文学界的整体发展。结语部分涉及海外近期的关键议题、作家研究和文学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史 文学史 文学争论 文学类型 文化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阎连科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64,共8页
本文开始从戴若什有关世界文学的三重定义来考察阎连科的文学地位,随后对比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截然相反的褒贬倾向,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国际文化政治。以莫言领奖发言的两个关键词——"人"与"超越"——... 本文开始从戴若什有关世界文学的三重定义来考察阎连科的文学地位,随后对比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截然相反的褒贬倾向,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国际文化政治。以莫言领奖发言的两个关键词——"人"与"超越"——作为转折,本文进而探求现实主义的当代演变,以及阎连科"神实主义"概念的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世界文学 现实主义 神实主义 阎连科 莫言 高行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反文典到后文典时期的超文典:作为文本和神话的张爱玲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英进 林源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49,126,共14页
引言:文典、学科、教学本文标题的灵感来自戴若什的《后文典、超文典时期的世界文学》。为回应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二○○四年度学科报告,戴若什建议把世界文学中老式的“主要作家”和“次要作家”两分法改为三个等级划分的新系统:一是... 引言:文典、学科、教学本文标题的灵感来自戴若什的《后文典、超文典时期的世界文学》。为回应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二○○四年度学科报告,戴若什建议把世界文学中老式的“主要作家”和“次要作家”两分法改为三个等级划分的新系统:一是超文典(即那些老一辈的主要作家,他们历经岁月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神话 文本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等级划分 作家 两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语电影中的游戏与中介区间-表演理论和明星研究结合的进路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英进 易前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31,共11页
明星研究视明星为"多重意义的建构",即预先假定存在稳定清晰的意义体系可供解构与辨析。表演理论不再把意义看成"被建构"的,而视其为"联接"的结果,充满巧合、即兴和多元并置。将表演理论与明星研究有效结... 明星研究视明星为"多重意义的建构",即预先假定存在稳定清晰的意义体系可供解构与辨析。表演理论不再把意义看成"被建构"的,而视其为"联接"的结果,充满巧合、即兴和多元并置。将表演理论与明星研究有效结合,有助于探究更丰富的电影手段与表演策略。本文以梁朝伟"消除自我"的复现式表演为例,探寻一种清幽灵动的进路,游走于在场与缺席之间,创生华语电影独特的游戏和中介区间,不断挑战僵化的思维和认知习惯,彰显出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更替和改易的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表演理论 明星研究 游戏 中介区间 改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华语电影史中变异/另类档案的电影海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45,共13页
电影海报旨在引起公众观看电影的欲望,但其图文的暗示经常超越意在的意识形态或主题信息。构图、明星与视觉指涉(如时装和其他互文)中的多余信息让电影海报成为变异的对位文本,因为海报催生了多层意义流通的一个动态机制,其媒介跨越多... 电影海报旨在引起公众观看电影的欲望,但其图文的暗示经常超越意在的意识形态或主题信息。构图、明星与视觉指涉(如时装和其他互文)中的多余信息让电影海报成为变异的对位文本,因为海报催生了多层意义流通的一个动态机制,其媒介跨越多种艺术媒体和类型(如绘画、书法、摄影、设计、文学、戏剧和音乐)。电影海报因此介入媒体间性或跨媒体性,不可避免地指涉某种身外之物,某种隐蔽、变异或另类之物,某种与时空措置之物。本文以方保罗的《银光:1920-1970香港电影图说历史》(香港三联,1997年)为例,论证电影海报乃是华语电影史学领域中尚待开发的档案。方保罗的图说历史尝试了研究香港电影史的另类途径,其中对断裂、碎片、并置和差异的强调与后现代文学史类似。本文继而分析20世纪50-70年代香港、台湾和内地(祖国大陆)的华语电影海报,以论证电影海报乃是华语电影史与视觉文化中一种变异、另类的档案,期待一种猜测性阅读,以建构开放、多元的视觉意义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海报 另类档案 变异 后现代文学史 猜测性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紫日》中的风景和语言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英进 林源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58,共9页
序:投影紫色黄昏 在《紫日》(导演:冯小宁,二○○一)的结尾处,战争结束了,苏联女护士娜佳(安娜·捷尼拉洛娃饰)望着炫目的夕阳,用俄语发出感叹:“看那夕阳,是紫色的”。
关键词 《紫日》 语言 风景 电影 冯小宁 夕阳 导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绘北京地图:多地性、全球化与中国电影 被引量:6
8
作者 张英进 《建筑与文化》 2011年第1期22-22,14,共1页
"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大都市里,重新绘制地图越来越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因为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工程拆毁了大批旧有的建筑,而代之以群起的高楼大厦与商业街区。因此,一张印制好的地图也许在数月之内就不足以表现... "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大都市里,重新绘制地图越来越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因为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工程拆毁了大批旧有的建筑,而代之以群起的高楼大厦与商业街区。因此,一张印制好的地图也许在数月之内就不足以表现城市的最新面貌,或根本无法赶上狂飙突进的建筑速度。在‘全球化’——这个充满诱惑力的字眼已经被中国官方和大众媒体一致认可——全速推进的时代,中国电影也参与了重绘城市地图的行列,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都市新的景观,协调瞬息万变的都市价值,并评价城市转型中众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图 全球化 中国 电影 北京 城市发展 大都市 商业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