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本科层次中学科学师资培养的五种典型模式
1
作者 龙琪 律晓鑫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45,共11页
美国本科层次中学科学师资培养模式中,较有代表性的五种模式分别是:依托于专业系院、依托于教师教育学院、辅修专业、替代性证书项目和网络大学模式。前三种模式是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框架下的培养模式。替代性证书项目是针对非教师教育专... 美国本科层次中学科学师资培养模式中,较有代表性的五种模式分别是:依托于专业系院、依托于教师教育学院、辅修专业、替代性证书项目和网络大学模式。前三种模式是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框架下的培养模式。替代性证书项目是针对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后想进入教育行业的进修模式。网络大学模式则融合了所有模式的特点,既是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又是"互联网+"时代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上述五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师 教师培养 科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意义追寻与自我中心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自我超越调节作用的解释
2
作者 卢林鑫 周瀚翔 +4 位作者 Reed Pamela G 班永飞 孙霁 宋海迎 高池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1-369,共9页
为探讨生命意义追寻与自我中心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以及自我超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中文版人生意义寻求分问卷、中文版人生意义体验分问卷、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中文版青少年自我超越量表对39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为探讨生命意义追寻与自我中心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以及自我超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中文版人生意义寻求分问卷、中文版人生意义体验分问卷、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中文版青少年自我超越量表对39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生命意义追寻与自我超越、自我中心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均呈显著正相关;(2)自我超越分别在生命意义追寻与自我中心生命意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随着自我超越水平的不断升高,生命意义追寻对自我中心生命意义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而生命意义追寻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正向预测作用则增强。该研究发现对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意义追寻 自我中心生命意义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 自我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年亲子关系与“好资源”对未婚男性性开放态度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燕 侯博文 刘文锦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7-215,共9页
本研究采用实验启动的方式探讨“好资源”和童年环境对未婚男性性开放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童年亲子关系(而不是童年经济状况)在资源线索启动和性开放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想象启动来控制个体的资源获取状况,结果发现:童... 本研究采用实验启动的方式探讨“好资源”和童年环境对未婚男性性开放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童年亲子关系(而不是童年经济状况)在资源线索启动和性开放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想象启动来控制个体的资源获取状况,结果发现:童年亲子关系差的个体在“好资源”想象时其性开放态度较“差资源”想象时明显提升。研究2采用图片情境的资源想象方式,在研究1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亲子关系细分成亲子沟通、亲子焦虑和亲子回避三个维度,结果表明:童年亲子回避在男性资源状况启动和性开放态度之间存在显著调节作用,童年亲子高回避的个体在“好资源”照片情境想象下其性开放态度显著提升,而童年亲子低回避的个体在“好资源”照片情境想象下其性开放态度明显下降;此外,童年亲子回避在性开放态度上的主效应显著,亲子回避程度高的个体其性开放态度也更高。两个研究共同揭示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的情境和群体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史理论 好资源 童年亲子关系 童年经济状况 性开放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调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林.考勒 朱迪.伦迪 罗静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4年第3期16-18,共3页
培养学生掌握自我调控学习的技能就是教给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本领。本文介绍了如何在课堂进行学科内容教学的同时进行自我调控学习策略的教学,并提出了一个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同时提高老师自我调控学习技能的新型教师专业学习模式。
关键词 自我调控学习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环境 教师培训 个性差别 问题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来做选择?选择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及感受的影响
5
作者 吴文清 张沁圆 赵欣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15-1826,共12页
本文探究选择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及感受的影响。实验1将儿童随机分配到3个条件(儿童自己选择、母亲选择和主试选择是否分享贴纸),测量儿童的主观感受以及在新情境中的分享行为,儿童母亲填写母子关系质量问卷。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 本文探究选择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及感受的影响。实验1将儿童随机分配到3个条件(儿童自己选择、母亲选择和主试选择是否分享贴纸),测量儿童的主观感受以及在新情境中的分享行为,儿童母亲填写母子关系质量问卷。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调节了选择条件对儿童分享感受的影响。实验2采用类似的方法探究母亲选择时是否提供合理理由对儿童分享的影响。发现,尽管在当下的情境中儿童都遵循母亲的选择,但在后续的新情境中,儿童在母亲给出合理理由时比没有合理理由时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这些结果表明,母亲做选择并不一定会降低分享行为和感受,积极母子关系和合理的理由对于母亲做选择时儿童的分享动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社会动机 选择 分享 社会认知发展 学龄前儿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