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石花洞石笋500年来的δ ̄(13)C记录与古气候变化及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37
1
作者 李红春 顾德隆 +3 位作者 LowellD.Stott 袁道先 陈文寄 李铁英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85-295,共11页
通过对采自北京石花洞石笋近500年来分辨率为3~5年的δ13C记录的研究,我们发现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和近代大气CO2浓度的改变均对石笋的δ13C值有影响,当气候湿润,降雨量增加时,洞穴包气带水的下渗速度加快,在石灰岩裂... 通过对采自北京石花洞石笋近500年来分辨率为3~5年的δ13C记录的研究,我们发现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和近代大气CO2浓度的改变均对石笋的δ13C值有影响,当气候湿润,降雨量增加时,洞穴包气带水的下渗速度加快,在石灰岩裂隙中滞留的时间缩短,CaCO3的溶解量减少,造成渗出δ13C水的值变轻。包气带水的补给速度增加,也可能使得溶液的CO2分压降低,造成石灰岩CaCO3溶解减少。另外,洞内滴水和渗出水中CO2的逸出量与供水速度呈反比。滴水速度加快,CO2逸出量相对降低,沉淀出来的CaCO3的δ13C值偏轻。通过与δ18O记录的对比,δ13C记录也反映30~40年降雨量变化的周期,为这一地区夏风变化的规律提供佐证。近50年来的δ13C记录,反映了人类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现象。从1940年到现今,石笋的δ13C值从-6.7‰降低到-8.1‰,降低速率每年为-0.028‰,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大气CO2的δ13C值的变化。这一结果与其它研究相吻合。利用精细的、分辨率高达几年的δ13C记录可以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洞穴石笋 古气候 大气 二氧化碳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氢氧同位素及氚含量研究──石花洞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红春 顾德隆 +5 位作者 赵树森 刘东生 焦文强 尹金辉 李铁英 吕金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5-328,共4页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的δD平均值为(-65.4±3.0)‰(SMOW),δ18O平均值为(-9.4±0.3)‰(SMOW),氚含量平均值为(30.8±4.5)TU。石花洞洞内滴水是由地表水很快下渗得来,受古...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的δD平均值为(-65.4±3.0)‰(SMOW),δ18O平均值为(-9.4±0.3)‰(SMOW),氚含量平均值为(30.8±4.5)TU。石花洞洞内滴水是由地表水很快下渗得来,受古老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很小。因此,洞内滴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灵敏地反映地表水同位素组成(即重量加权的年平均雨水的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影响洞内滴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因素主要是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以及降水气团的来源的变化。利用高分辨率的洞穴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可以建立以湿度变化为主的古气候信息.尤其是我国季风气候的变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花洞 岩溶水 氢同位素 氧同位素 氚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石笋的^(14)C年代学研究──石花洞研究系列之二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红春 顾德隆 +4 位作者 陈文寄 焦文强 赵树森 陈铁梅 李铁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9-338,共10页
由于受"死碳"的影响,年轻洞穴碳酸盐的^(14)C测年始终受到限制,为此,建立了^(14)C法测定石笋生长速率及校正"死碳"影响的理论模式,从而将石笋的测年时限和精度大大提高。这一理论成功地运用于北京石花洞年轻石笋的定... 由于受"死碳"的影响,年轻洞穴碳酸盐的^(14)C测年始终受到限制,为此,建立了^(14)C法测定石笋生长速率及校正"死碳"影响的理论模式,从而将石笋的测年时限和精度大大提高。这一理论成功地运用于北京石花洞年轻石笋的定年。利用^(14)法与石笋生长光性年际纹层推算的平均生长速率十分吻合,表明石笋S312的生长速率为0.042mm/a。^(210)Pb法测定石笋顶部的年龄小于100a,与^(14)结果的外推年龄基本相同。这一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解释稳定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奠定了年代学基础。运用^(14)C法测定石笋生长速率要求有足够的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在线性范围内,要求满足石笋生长速率均匀,生长连续,"死碳"影响程度一致的假设条件。从δ^(13)C和^(14)C强度的对比分析,判断"死碳"的影响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初步认为,湿冷气候条件下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解,造成"死碳"的影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石笋 碳同位素 年代学 石花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石笋稳定同位素记录中的古气候和古季风信息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红春 顾德隆 +5 位作者 Dorte Paulsen 王非 陈文寄 尹功明 程海 R.L.Edwards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2期63-78,共16页
采自陕西省柞水县的石笋给出了过去 750a来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以及全新世和80~ 330ka之间的低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定年方法使用了石笋生长纹层计数法、2 10 Pb法和TIMS2 30 Th法。分析了石笋中δ18O和δ13C的气候含义 ,认为当δ18O和δ... 采自陕西省柞水县的石笋给出了过去 750a来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以及全新世和80~ 330ka之间的低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定年方法使用了石笋生长纹层计数法、2 10 Pb法和TIMS2 30 Th法。分析了石笋中δ18O和δ13C的气候含义 ,认为当δ18O和δ13C值变重时 ,指示干热的气候组合 ,当δ18O和δ13C值同时变轻时 ,指示湿冷的气候组合。在长时间尺度δ18O值的变化以反映温度变化为主 ,δ13C值的变化反映湿度变化为主。当δ18O变轻 ,而δ13C变重时 ,指示干冷气候。这时期的夏季风很弱而冬季风很强 ,相反 ,当δ18O变重 ,而δ13C变轻时 ,指示湿热气候 ,表明夏季风很强 ,冬季风很弱。过去 750a的记录中分为 :公元 12 50~ 152 0年的温暖中世纪 (MedievalWarmPeriod) ,公元 152 0~ 182 0年的湿冷小冰期 (LittleIceAge)和公元 182 0年以来的温热期。全新世的气候在 4 0 0 0a左右有一显著的变化。在此时之前的温度低于全新世的平均气温 ,而在此之后的温度高于全新世的平均气温。全新世气候记录可细分为 18个不同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8O 全新世 Δ^13C 石笋 冬季风 古季风 夏季风 柞水县 记录 陕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石花洞全新世石笋微生长层与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5
作者 谭明 刘东生 +5 位作者 秦小光 钟华 李铁英 赵树森 李红春 吕金波②鲁向阳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北京石花洞全新世石笋中发现分辨率很高的微层韵律。通过绝对年代测定和降水记录校订,初步确定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和层厚变化响应降水变化的关系。通过对石笋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的分析,提出在季风气候条件下,由于石笋氧同位素... 在北京石花洞全新世石笋中发现分辨率很高的微层韵律。通过绝对年代测定和降水记录校订,初步确定石笋微层的年层时标含义和层厚变化响应降水变化的关系。通过对石笋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的分析,提出在季风气候条件下,由于石笋氧同位素主要反映水源氧同位素的变化,因而也反映了季风强弱的变化。碳同位素反映了土壤有机环境的变化。微层层厚与氧同位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变化信息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微层 稳定同位素 季风 石花洞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伸展运动学特征及剪切作用类型 被引量:46
6
作者 王新社 郑亚东 +2 位作者 张进江 G.ADavis B.J.Darby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8-245,共8页
叠加于大青山晚侏罗世大型推覆体之上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具有与经典变质核杂岩相似的几何形态和构造组成。核杂岩表现为多重拆离,南翼主拆离断层系控制了山前坡地地貌,北翼拆离系发生褶皱并呈分叉状。糜棱状岩带中的线理、面理和拆离... 叠加于大青山晚侏罗世大型推覆体之上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具有与经典变质核杂岩相似的几何形态和构造组成。核杂岩表现为多重拆离,南翼主拆离断层系控制了山前坡地地貌,北翼拆离系发生褶皱并呈分叉状。糜棱状岩带中的线理、面理和拆离断层面及其擦痕等构造要素产状协调一致,宏观同向伸展褶劈理(C')产状与拆离断层一致,少数已扩展为断层;显微C'具有与宏观C'相似的特点,为同向伸展褶劈理扩展为低角断层提供了显微尺度依据。运动学标志,如不对称褶皱、不对称布丁、不对称眼球、S-C组构、石英条带斜交面理以及C'等,指示核杂岩拆离系发生了褶皱并且具有相同的上盘向南东的剪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 变质核杂岩 伸展运动学 剪切作用 类型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谷平均法及其在计算浅源合成地震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海明 陈晓非 张似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05-813,共9页
为了计算在震源和接收点深度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分层半空间介质中的合成地震图 ,在重复平均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提出一种有效的数值积分方法———峰谷平均法 .根据被积函数的变化特点 ,将波峰和波谷值抽取出来组成慢收敛序列 ,利用重复... 为了计算在震源和接收点深度相同或相近情况下分层半空间介质中的合成地震图 ,在重复平均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提出一种有效的数值积分方法———峰谷平均法 .根据被积函数的变化特点 ,将波峰和波谷值抽取出来组成慢收敛序列 ,利用重复平均法快速而准确地求出其极限值 .与半解析方法相比 ,本文方法不仅数学处理上非常简单 ,而且易于数值实现 .数值试验表明 ,本文方法是准确和高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积分 分层半空间 合成地震图 峰谷平均法 重复平均法 震源 地球内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燕山带东部三叠纪和侏罗纪大地构造演化:来自备受争议的邓杖子组及相邻地层的线索(英文) 被引量:24
8
作者 Gregory A. Davis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86,共18页
位于辽西凌源市南部的牛营子—邓杖子地区侏罗系地质问题多年来困扰着地质学家。争论最多的构造形迹是一套平面上呈狭长矩形,以断层为界的近直立中元古界常州沟组石英岩,及局部长城系顶部地层。这套地层绵延35km,呈北北东展布。其西界... 位于辽西凌源市南部的牛营子—邓杖子地区侏罗系地质问题多年来困扰着地质学家。争论最多的构造形迹是一套平面上呈狭长矩形,以断层为界的近直立中元古界常州沟组石英岩,及局部长城系顶部地层。这套地层绵延35km,呈北北东展布。其西界为近直立的大齐子断层(新命名断层)和大部分向东倒转的陡倾下侏罗统邓杖子组;东界为近直立的朱杖子断层(新命名断层)和西倾的中侏罗统郭家店组。前人的构造解释倾向于大齐子断层为邓杖子组一侧下降的陡倾正断层,朱杖子断层为郭家店组一侧下降的陡倾逆断层。文中不同意这样的解释,并发现有证据表明上述两个断层都形成于之前尚未识别出的侏罗纪构造事件时期。将大齐子断层解释为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形成的一条向西逆冲的断层,沿着它使长城系推覆于邓杖子组之上,然后,该逆冲断层上、下盘地层共同卷入后期褶皱变形当中。朱杖子断层原本为正断层,形成于原来未识别出的中侏罗世伸展变形阶段,并构成了郭家店半地堑边界断层。朱杖子断层沿着向东倾斜的常州沟组石英岩与串岭沟组页岩的界面发育。随着断层的发育,位于常州沟组石英岩之上的串岭沟组及长城系上部地层发生拆离沉降并被埋藏在半地堑之下。随后,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或晚侏罗世早期收缩构造变形,改造了邓杖子—常州沟—郭家店组构造组合的几何形态。本期改造导致以下结果:(1)朱杖子正断层发生反转成为逆断层;(2)蓟县系沿着杨杖子—瓦房店逆冲断层向东掩覆于断层围限的长城系地层及相邻侏罗系之上。同时,邓杖子组倾角加大并向东倒转。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侏罗纪构造演化过程远比原先所认为的要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构造 侏罗纪伸展 牛营子 邓杖子组 常州沟组 郭家店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