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医护士:美国法医临床学的特殊角色 被引量:1
1
作者 卓荦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16-317,共2页
在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下,法医工作者主要在司法系统内的机构执业。正是由于这种职业属性,决定了实践中对于被鉴定人损伤程度的判定高度依赖医院的相关资料。倘若遇到临床抢救记录描述含糊或者表述不清的病历资料,就可能对伤情判定造成... 在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下,法医工作者主要在司法系统内的机构执业。正是由于这种职业属性,决定了实践中对于被鉴定人损伤程度的判定高度依赖医院的相关资料。倘若遇到临床抢救记录描述含糊或者表述不清的病历资料,就可能对伤情判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笔者通过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相关领域资料的收集,发现美国司法体制下的法医临床学实践与我国有较大差异。在美国,从事法医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是独立于司法系统的第三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法医护理学 法医护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初级保健的过去与现在 被引量:1
2
作者 Dele Davies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237-2238,共2页
2016年3月,由《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承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全科医学大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在深圳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提升全科医疗质量、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此次大会云集了世界各国的... 2016年3月,由《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承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全科医学大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在深圳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提升全科医疗质量、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此次大会云集了世界各国的专家、教授,在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学术成果展示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本期重点报道了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副校长DeleDavies、香港大学家庭医学及基层医疗学系主任林露娟在大会上的演讲内容,主题分别为“美国初级保健的过去与现在”“香港全科医疗体系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实践”,敬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保健 全科医疗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MYC基因异常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艳 潘毅 +6 位作者 房爱菊 管冰心 霍颖颖 王妍 孙保存 付凯 孟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YC基因异常情况及其与BCL-2、BCL-6基因异常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FISH技术对194例DLBCL的MYC、BCL-2、BCL-6基因异常情况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及Ki-67等蛋白...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YC基因异常情况及其与BCL-2、BCL-6基因异常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FISH技术对194例DLBCL的MYC、BCL-2、BCL-6基因异常情况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及Ki-67等蛋白标记物,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在164例MYC基因异常为38例(23.17%),其中基因易位9例(5.49%),基因扩增29例(17.68%);同时存在MYC和BCL-6基因易位有2例,未发现MYC和BCL-2同时易位或三者同时易位的病例;资料完整(同时获得三种基因FISH结果)的159例病例中,MYC基因扩增28例(17.61%)与BCL-2基因扩增38例(23.90%)呈显著正相关(r=0.291 6,P=0.000 4);MYC基因易位病例Ki-67高表达率(5/8,62.50%)明显高于非MYC基因易位病例(33/149,22.15%,P=0.027 7),2例MYC和BCL-6同时易位的病例均为Ki-67高表达,MYC基因扩增与Ki-67高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有关MYC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异常改变除基因重排外,还有基因扩增等活化方式,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尚缺乏了解,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基因易位 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管冰心 潘毅 +6 位作者 房爱菊 梁艳 霍颖颖 孙保存 王华庆 付凯 孟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29-833,共5页
目的:探讨国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表型分型及BCL-2和BCL-6基因异常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及FISH技术对219例DLBCL的免疫表型及BCL-2和BCL-6基因异常进行检测,根据Hans法进行分型;并收集国内7家相... 目的:探讨国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表型分型及BCL-2和BCL-6基因异常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及FISH技术对219例DLBCL的免疫表型及BCL-2和BCL-6基因异常进行检测,根据Hans法进行分型;并收集国内7家相关研究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研究结果:219例DLBCL中,非GCB型(165例,75.3%)显著高于GCB型(54例,24.7%)(P<0.001)。BCL-2基因异常共49例(25.8%),其中t(14;18)5例(2.6%)均为GCB型;BCL-2基因扩增44例(23.2%),GCB型4例(8.5%),非GCB型40例(28.0%),有显著性差异(P=0.013)。BCL-6基因重排共42例(22.1%),GCB型7例(14.9%),非GCB型35例(2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BCL-2基因扩增和BCL-6基因重排呈显著负相关(r=-0.180,P=0.013) 8组综合分析:1 259例中非GCB型(879例,69.8%)明显高于GCB型(380例,30.2%)(P<0.001);免疫表型中CD10和MUMl阳性率组间差异较小(P=0.047和P=0.048),而BCL-6及BCL-2阳性率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我国DLBCL患者在主要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面具有独特性,对此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BCL-2基因 BCL-6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uble-hit淋巴瘤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吕慧娟 董玲 +5 位作者 贾晓辉 孔令喆 王先火 孟斌 付凯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594-597,共4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诊断"二次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的金标准,并能够指导治疗。C-myc/Bcl-2和C-myc/Bcl-6双表达淋巴瘤(double-expression lymphoma,DEL)的发病率高于DHL,约2/3的DEL为non-GCB亚型,而DH...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诊断"二次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的金标准,并能够指导治疗。C-myc/Bcl-2和C-myc/Bcl-6双表达淋巴瘤(double-expression lymphoma,DEL)的发病率高于DHL,约2/3的DEL为non-GCB亚型,而DHL大部分是GCB亚型。对于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C-myc/Bcl-2或Bcl-6高表达的患者需作FISH检查确诊DHL,但是目前对于界定C-myc/Bcl-2或Bcl-6高表达的临界值仍存在争议。DHL具有相对独特的临床特征和不良预后,关于Myc/Bcl-6 DHL和Myc/Bcl-2 DHL之间的预后差异目前还未达成共识。尽管高强度的化疗如R-EPOCH/Hyper CVAD可以延长DH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但总体来说现有治疗方案对DHL疗效不佳。特异性的靶向药物有望取代传统化疗的主导地位,改善其不良预后,并为其制定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和方向。根据以上特征,2016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将其定义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Bcl-2或/和Bcl-6与Myc基因重排的独立亚型。本文就DHL的定义、发病机理、争论的焦点及最新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打击淋巴瘤 双表达淋巴瘤 诊断 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病理诊断新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孟斌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613-619,共7页
2008年第4版WHO淋巴瘤分类对于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基础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新的修订版即将出版,虽然分类的基本结构未改变,但对于淋巴瘤发生极早期阶段的一些病变的诊断和处理方式、某些类型的诊断标准以及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分... 2008年第4版WHO淋巴瘤分类对于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基础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新的修订版即将出版,虽然分类的基本结构未改变,但对于淋巴瘤发生极早期阶段的一些病变的诊断和处理方式、某些类型的诊断标准以及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均做出扩充、更新和细化,并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本文对这些更新选择性进行综述和介绍,为国内淋巴瘤精准医疗提供最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分类 病理诊断 WH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机械指数三维超声联合微泡改善缺血心肌再灌注 被引量:4
7
作者 高顺记 郭梦娇 +2 位作者 刘政 谢峰 Thomas R.PORTER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9期611-6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三维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增强溶栓效果、改善缺血心肌微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栓栓塞模型猪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7)。实验组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注射和脂质微泡静脉输注,... 目的探讨经胸三维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增强溶栓效果、改善缺血心肌微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栓栓塞模型猪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7)。实验组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注射和脂质微泡静脉输注,同时对心前区予高机械指数三维超声辐照30min;对照组仅予tPA静脉注射及微泡静脉输注。观察治疗90min后阻塞冠状动脉再通率、治疗前及治疗90min后缺血区室壁增厚率、危险心肌面积、治疗前及治疗30、60、90min后心电图抬高ST段回落情况。结果治疗90min后,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室壁增厚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室壁增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30、60、90min后,心电图抬高ST段均较治疗前显著回落,而对照组仅在治疗90min后有回落。实验组治疗90min后危险心肌面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冠状动脉造影无再通者(n=5)治疗90min后造影所示缺血心肌面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未显示血管再通时,经胸三维高机械指数超声联合微泡可显著改善猪阻塞区心肌微循环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溶栓治疗 微泡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活性氧升高介导心力衰竭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衰减 被引量:7
8
作者 潘燕霞 王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3-838,共6页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减退与脑内活性氧簇升高的关系,探讨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衰减的细胞内信号分子。方法:在心肌梗死诱发心力衰竭(心衰)的模型中,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和硝普钠,以血压变化与肾交感神经活动反应的关系...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减退与脑内活性氧簇升高的关系,探讨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衰减的细胞内信号分子。方法:在心肌梗死诱发心力衰竭(心衰)的模型中,静脉注射苯肾上腺素和硝普钠,以血压变化与肾交感神经活动反应的关系作为评价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指标。侧脑室给药改变脑内活性氧簇(ROS)水平,观察心衰大鼠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变化。检测下丘脑ROS水平和NADPH氧化酶表达,反映脑内ROS的水平和来源。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心衰组压力感受反射调节肾交感神经活动功能曲线的范围、平均斜率和最大增益分别为(92.2±9.9)mmHg、(0.07%±0.01%)/mmHg和(1.20%±0.10%)/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6±7.4)mmHg、(0.13%±0.02%)/mmHg和(3.00%±0.20%)/mmHg(P<0.01);而功能曲线的最低值则高于对照组[(21.6%±4.8%)vs(7.5%±2.1%),P<0.01]。(2)侧脑室灌流超氧阴离子捕获剂tempol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明显增强心衰大鼠压力感受反射功能,而给予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剂DETC(dieth-yldithiocarbamate)则抑制对照组压力感受反射功能。(3)心衰组下丘脑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3.9±9.8)RLU.5min-1.mg-1vs(40.6±7.1)RLU.5min-1.mg-1,P<0.01]。(4)心衰大鼠下丘脑室旁核NADPH氧化酶亚单位gp91蛋白表达比对照组增加了1.3倍。结论:下丘脑细胞内ROS升高是介导心衰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衰减的重要机制,脑内ROS增加主要源于NADPH氧化酶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压力感受性反射 氧化性应激 下丘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决策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董玲 孟斌 +10 位作者 张新伟 宋秀宇 张希梅 翟琼莉 刘霞 侯芸 李维 王先火 王华庆 付凯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5-391,共7页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采取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有利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探索针对ALK^+DLBCL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本研究分享1例201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ALK^+DLBCL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后复发,采用ALK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DLBCL 克唑替尼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因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61-1066,共6页
非霍奇金淋巴瘤代表了一组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及临味预后不同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在肿瘤细胞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征进行,但单靠形态学检查仍有较大局限性。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基因表达 分类 预后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