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济、社会转型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被引量:3
1
作者 侯一麟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2年第1期32-37,共6页
作者题记 2012年1月,逢夏书章教授198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倡导在国内建立、发展行政学研究30年,中山大学《公共行政评论》邀我就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未来30年的发展做一个粗略的勾画。借此机会,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国... 作者题记 2012年1月,逢夏书章教授198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倡导在国内建立、发展行政学研究30年,中山大学《公共行政评论》邀我就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未来30年的发展做一个粗略的勾画。借此机会,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与国内的同行探讨。因为我身在国外,对国内很多情况不了解,甚至有误解,所以不敢贸然谈宏大的话题。以下的文字先谈我对公共管理的理解,然后就三个小题目引出学科发展,实际上是向国内的朋友们求教,对未来的看法是对国内学界的期许。偏居海外的一家之言,只为抛砖引玉,能引起思考足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 社会转型 经济 《人民日报》 行政学研究 公共行政 中山大学 抛砖引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转移支付制度规范过程中的利益分化与整合--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对中国转移支付演变的一个解释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广庆 侯一麟 王有强 《财贸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61-67,共7页
中国的分税制自实行以来,在各类转移支付的演化过程中,税收返还制度保持了较好的刚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分配规则较为完善,但执行机制普遍较弱,而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规则和执行机制均不完善。分析表明,分配规则和执行机制完善与否是中央... 中国的分税制自实行以来,在各类转移支付的演化过程中,税收返还制度保持了较好的刚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分配规则较为完善,但执行机制普遍较弱,而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规则和执行机制均不完善。分析表明,分配规则和执行机制完善与否是中央、地方政府、主管部委以及相关领导者利益博弈的结果,他们之间不同的利益需求及力量对比可能是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变迁的动因之一,而坚持推进制度化则是16年来转移支付改革的基本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演变 利益分化 利益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广庆 侯一麟 刘玲玲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2年第5期67-87,180,共21页
研究利用1995年—2008年我国27个省的财政面板数据,把中央对地方人均转移支付中的可控部分作为因变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分税制以来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中央对基层政权运转和执政能力的考虑、对... 研究利用1995年—2008年我国27个省的财政面板数据,把中央对地方人均转移支付中的可控部分作为因变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分税制以来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中央对基层政权运转和执政能力的考虑、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对国家经济社会形势的调控以及"撒胡椒面"和"跑部钱进"的非正式行为是影响中央在省际间如何分配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职能、事权事责与财权财力: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权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80
4
作者 侯一麟 《公共行政评论》 2009年第2期36-72,共37页
论文从政府的基本职能出发,围绕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就中央、省及省以下的财权、财力和事权、事责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我国30年的渐进式改革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调整"为主,主要是还原政府职能的本来面目。... 论文从政府的基本职能出发,围绕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就中央、省及省以下的财权、财力和事权、事责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我国30年的渐进式改革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调整"为主,主要是还原政府职能的本来面目。后一阶段主要是"理顺",重点是根据我国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就中央和省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体系而言,通过实证分析,论文认为该体系在实施头几年的整体效应上初步达到了设计目标,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就其具体成效看,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有的问题出在转移支付的种类设计上,但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从对省、市、县各级官员的深入访谈中可以发现,政策制定的起始点应当下移,由下至上,以使政策符合各地实际。这是跟事权密切联系的:事权应该下放,而不是事责下推。从基层政府的总收入结构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思路和提法不尽严密,应当改进;此事涉及施政业绩和政府的责任诸多问题,不可轻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职能 事权 财权 事责 财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营利组织代表性问题之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郭超 张志斌 蔡东进 《公共行政评论》 2009年第3期171-191,共21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与志愿性部门发展迅速。非营利组织不仅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各种服务功能,并且日益成为传达民声与社会监督的管道。非营利组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供社会服务?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供民意表达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与志愿性部门发展迅速。非营利组织不仅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各种服务功能,并且日益成为传达民声与社会监督的管道。非营利组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供社会服务?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供民意表达与社会监督?要回答以上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讨论非营利组织的代表性问题,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代表其会员和服务对象的利益和要求?论文依据"五维概念框架",通过"家园"和"春芽"两个案例,就五个方面来讨论中国非营利组织代表性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实质性代表、象征性代表、程序性代表、描述性代表和参与性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实质性代表 象征性代表 程序性代表 描述性代表 参与性代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