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粉微粒制备Pickering乳液降低原油乳状液黏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志强 杨敬一 徐心茹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1-145,共5页
采用一种价廉易得的S115型矿渣微粉和羧乙基纤维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协同稳定航煤-水乳状液,制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状液,室温下30 d后乳化指数大于95%,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采用粒度分析、Zeta电位、界面张力及流变性能测试等方... 采用一种价廉易得的S115型矿渣微粉和羧乙基纤维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协同稳定航煤-水乳状液,制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状液,室温下30 d后乳化指数大于95%,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采用粒度分析、Zeta电位、界面张力及流变性能测试等方法对稳定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渣颗粒吸附于油水界面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协同形成单层或多层颗粒膜,增加了Zeta电位和黏弹性,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导致其稳定性增加。将制备的Pickering乳状液用于稠油乳状液的降黏,结果比不含固体颗粒的普通乳状液具有更好的降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纤维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Pickering乳状液 原油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油浆富芳烃组分热转化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贝 喻韬 +1 位作者 江鹏 周晓龙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28,共7页
利用催化裂化油浆富芳烃组分(FCC-KQ)制备中间相沥青,探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对热缩聚残余物软化点和收率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热重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等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对FCC-KQ热转化行为的影响,提出... 利用催化裂化油浆富芳烃组分(FCC-KQ)制备中间相沥青,探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对热缩聚残余物软化点和收率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热重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等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对FCC-KQ热转化行为的影响,提出中间相沥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低温或短反应时间下,热缩聚残余物软化点升高缓慢而收率减小迅速;在高温或长反应时间下,热缩聚残余物软化点升高较快而收率减小缓慢;加压使热缩聚残余物软化点降低,收率增大;中间相小球的生长和融并是快速过程,此过程中热缩聚残余物的软化点迅速升高。由FCC-KQ在390℃、2 MPa下反应8 h制得软化点为121℃的各向异性中间相沥青C120,其性能与美国A240沥青相似,同时具备更高的残炭和更低的杂原子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油浆 富芳烃组分 中间相沥青 热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氢氯化反应碳基非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曾军建 赵基钢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99,148,共8页
开发高效、稳定、低成本的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是聚氯乙烯(PVC)行业的迫切需求。碳基非金属催化剂不含金属元素,具有无毒无害、廉价易得等优点,成为继金基催化剂后的又一研究热点。结合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碳基材料的性质和结构... 开发高效、稳定、低成本的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是聚氯乙烯(PVC)行业的迫切需求。碳基非金属催化剂不含金属元素,具有无毒无害、廉价易得等优点,成为继金基催化剂后的又一研究热点。结合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碳基材料的性质和结构出发,针对乙炔氢氯化反应中碳基材料活性不高、稳定性低等问题,重点综述了提高碳基材料催化活性的策略和进展,包括非金属原子掺杂、结构设计和缺陷调控,分析了当下乙炔氢氯化碳基非金属催化剂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探索催化机理,简化合成方法,寻找再生途径是该研究发展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氢氯化 碳基非金属 催化 掺杂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达到化学平衡前后的反应行为 被引量:3
4
作者 富岱奇 赵基钢 +2 位作者 程丽华 宋楠 袁向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08-3715,共8页
采用氧化铝为载体的铜基复合催化剂在固定床与无梯度组合反应器上考察了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的反应行为。在反应温度T=360~400℃、进料摩尔配比nHCl/nO2=1~4、HCl空速W/FHCl0=0.01~60h-1以及常压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进料摩尔比、HC... 采用氧化铝为载体的铜基复合催化剂在固定床与无梯度组合反应器上考察了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的反应行为。在反应温度T=360~400℃、进料摩尔配比nHCl/nO2=1~4、HCl空速W/FHCl0=0.01~60h-1以及常压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进料摩尔比、HCl空速等工艺条件对HCl转化率与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到达化学平衡以前,HCl转化率和反应速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或反应气体摩尔配比nHCl/nO2的降低而升高;随着反应空速FHCl0/W的降低,HCl转化率先逐渐升高,而HCl反应速率逐渐降低。在达到化学平衡以后,转化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或反应气体摩尔配比nHCl/nO2的升高或反应空速FHCl0/W的降低而降低,反应速率为零。控制反应温度在390~400℃范围内,原料气摩尔比nHCl∶nO2为(4∶3)^(4∶2),HCl空速W/FHCl0在2.5h-1左右,此时的HCl转化率可达到60%~70%,且HCl反应速率保持在(0.2~0.25)mmol/(g·min)。本文采用的联合实验装置对于化学平衡前后的反应行为均能较好地考察,为考察与研究同类反应的反应行为开辟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氢催化氧化 铜基复合催化剂 无梯度反应器 反应行为 化学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氢氯化Au-Cu/AC催化剂中Cu价态对Au价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宁 赵基钢 +3 位作者 丛梅 董志林 袁向前 孙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480-4487,共8页
Au-Cu/AC无汞催化剂在乙炔氢氯化反应中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采用蒸汽诱导还原及H2还原对Au-Cu/AC催化剂上负载的Cu价态进行调控制备,并采用X射线多晶衍射、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等对反应前... Au-Cu/AC无汞催化剂在乙炔氢氯化反应中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本文采用蒸汽诱导还原及H2还原对Au-Cu/AC催化剂上负载的Cu价态进行调控制备,并采用X射线多晶衍射、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等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对比表征,研究了其对Au价态和对乙炔氢氯化反应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制备得到含Cu(Ⅱ)83.68%、Cu(Ⅰ)70.92%、Cu(0)77.37%的催化剂,以Au/AC催化剂为基准,在新鲜催化剂上,Cu(Ⅱ)使Au(Ⅰ)的含量从47.65%降低至15.71%,Au(0)增加至62.09%,Cu(Ⅰ)使得Au(Ⅲ)、Au(Ⅰ)的含量下降至14.83%和33.2%,Cu(0)使Au(0)的含量增加至69.99%;在反应过程中,Cu(Ⅱ)、Cu(Ⅰ)分别使Au(0)含量的增长百分比减少为13.81%和15.03%,Cu(Ⅰ)有利于维持Au(Ⅰ)的稳定,抑制Au离子还原为Au(0),促使反应前后Au(Ⅰ)的含量稳定在33%左右,Cu(Ⅱ)在反应中还原为Cu(Ⅰ),继而提高Au(Ⅰ)含量,Cu(0)吸附大量乙炔引发副反应,促进了Au被还原为Au(0),Au(Ⅲ)、Au(Ⅰ)的总含量降低至10.35%,催化剂稳定性下降,丰富了乙炔氢氯化无汞催化剂中铜协同金的应用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氢氯化 催化剂 制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在无梯度反应器上的反应行为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富岱奇 赵基钢 +2 位作者 程丽华 宋楠 袁向前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9-393,398,共6页
针对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工艺,使用以氧化铝为载体的铜基复合催化剂,在无梯度反应器上进行反应行为考察。在常压条件下考察反应温度、进料摩尔比、HCl空速等工艺条件对HCl转化率和HCl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范围内,HCl转化率... 针对氯化氢催化氧化制氯气工艺,使用以氧化铝为载体的铜基复合催化剂,在无梯度反应器上进行反应行为考察。在常压条件下考察反应温度、进料摩尔比、HCl空速等工艺条件对HCl转化率和HCl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范围内,HCl转化率和反应速率均随着反应温度T的升高,或反应气体摩尔配比nHCl/nO2的降低而升高;随着反应空速FHCl0/W的降低,HCl转化率先升高后降低,在HCl空速为5 h-1时达到最大,而HCl反应速率逐渐降低。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0℃,原料气摩尔比nHCl∶nO2=4∶4,HCl空速FHCl0/W=5 h-1时,此时HCl转化率接近60%,且HCl反应速率在0.5×10-3 mol/(g·min)左右,反应效率较高。但由于在考察范围内无法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后的反应行为仍需进一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氢催化氧化 铜基复合催化剂 无梯度反应器 反应行为 化学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与二氯乙烷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董志林 任仕杰 +3 位作者 李培丞 姜战 曹海金 赵基钢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25-2029,共5页
对乙炔与1,2-二氯乙烷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使用AspenPlus11.0中的RGibbs反应器模块,并结合灵敏度分析工具,对不同情况下各产物在100~450℃下的平衡收率进行了计算;采用REquil反应器模块并结合灵敏度分析工具对1,2-二氯乙烷裂解反... 对乙炔与1,2-二氯乙烷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使用AspenPlus11.0中的RGibbs反应器模块,并结合灵敏度分析工具,对不同情况下各产物在100~450℃下的平衡收率进行了计算;采用REquil反应器模块并结合灵敏度分析工具对1,2-二氯乙烷裂解反应、乙炔氢氯化反应以及二者协同反应在100~600℃下的平衡收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2-二氯乙烷裂解反应为强吸热反应,在标准状态下不能自发进行。乙炔与1,2-二氯乙烷协同反应为微放热反应,反应在标准状态下能自发进行;乙炔平衡转化率随温度提高逐渐降低。非聚合副反应对氯乙烯收率影响很小,但聚合副反应对氯乙烯收率影响很大,主要生成氯丁二烯。二氯乙烷裂解与乙炔氢氯化协同反应氯乙烯收率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 二氯乙烷 热力学 反应器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