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玉茶种质资源的叶片结构与生化品质成分分析
1
作者 严慧婷 王艳燕 +12 位作者 陆建伟 饶自蕾 李媛媛 常润润 赵红艳 杨俊聪 张丽兰 白捌普 陆丽萍 白冰 王白娟 高峻 刘志薇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1-586,共16页
玛玉茶(Camellia sinensis var.pubilimba‘Mayu’)是云南绿春县主栽的白毛茶变种资源。以茶变种(C.sinensis var.sinensis,CSS)和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CSA)为对照组,系统分析28份种质的叶片解剖结构与生化成分,首次构... 玛玉茶(Camellia sinensis var.pubilimba‘Mayu’)是云南绿春县主栽的白毛茶变种资源。以茶变种(C.sinensis var.sinensis,CSS)和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CSA)为对照组,系统分析28份种质的叶片解剖结构与生化成分,首次构建其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结果表明,玛玉茶(MY组)叶片气孔密度高于对照,MY组的M4、M5气孔面积较CSS和CSA分别减少30.0%和10.6%,上表皮独特波浪状蜡质层;抗寒性隶属函数分析显示,M4和M5种质得分较高(0.975和0.689),且栅/海比对抗寒性呈显著正向影响(β=0.179,P<0.01)。生化分析表明,玛玉茶水浸出物(46.8%)与茶多酚(32.14%)稳定性高(CV<5%),酚氨比(9.05~14.54)兼具红茶与绿茶适制性;其儿茶素品质指数显著优于对照(P<0.05),且苦味氨基酸较CSS降低18.04%,鲜味氨基酸较CSA提升17.76%,而甜味氨基酸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结合差异代谢物筛选出10种特征标志物(甲硫氨酸、茶氨酸、咖啡碱以及7种儿茶素衍生物),可用于区分玛玉茶与对照组。该研究从结构适应性与生化成分层面揭示了玛玉茶的种质特异性,为其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及功能成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玉茶 白毛茶 叶片结构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饶自蕾 颜一军 +7 位作者 陆建伟 严慧婷 常润润 李媛媛 赵红艳 白捌普 李春霖 高峻 《中国茶叶》 2025年第8期62-67,共6页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文章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树鲜叶产量、茶叶品质和茶园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新梢密度、一芽一叶密度和一芽二叶...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文章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茶树鲜叶产量、茶叶品质和茶园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的新梢密度、一芽一叶密度和一芽二叶长度分别提高了128.77%、191.35%和29.01%,虽然一芽一叶百芽质量下降了27.72%,但鲜叶嫩度较高,茶树新梢生长较好,因此最终当季春茶产量提高90.29%。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于茶树新梢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积累,鲜叶内含物质更丰富。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茶树新梢制作的成茶品质最佳,其绿茶香气高爽带花香,滋味醇厚鲜爽;红茶香气甜香馥郁、带花蜜香,滋味醇厚回甘、带花香。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发现,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年均净收益为164160元/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年均产量和年均净收益分别提高137.50%和132.75%。综合来看,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提高茶树鲜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园经济效益,可作为茶产业提质增产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 茶树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发酵工艺滇红工夫挥发性成分及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艳燕 刘志薇 +5 位作者 严慧婷 陆建伟 何亚梅 高峻 白冰 陆丽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9-167,共9页
以云南大叶种夏茶一芽二叶、三叶鲜叶为原料制作滇红工夫,通过感官审评、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5种不同变温发酵工艺的滇... 以云南大叶种夏茶一芽二叶、三叶鲜叶为原料制作滇红工夫,通过感官审评、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5种不同变温发酵工艺的滇红工夫茶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筛选变温发酵参数。感官结果表明,35℃/3 h+25℃/3 h加工制得的茶样在5种茶样中香气最鲜甜并带花香,评分最高。GC-MS检测结果表明,5种茶样中共鉴定出16类747种挥发性代谢物,香气挥发物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35℃/3 h+25℃/3 h(286.97μg/g)、35℃/5 h+25℃/1 h(261.14μg/g)、35℃/2 h+25℃/4 h(253.62μg/g)、35℃/1 h+25℃/5 h(238.79μg/g)和35℃/4 h+25℃/2 h(214.44μg/g);OAV结果表明,5种茶样共筛选出152种关键呈香化合物(OAV>1),35℃/3 h+25℃/3 h加工制得的茶样甜香花香更馥郁可能是与重要贡献化合物β-紫罗兰酮、芳樟醇、香叶醇赋予茶叶的香气特征有关。另(1S)-2,6,6-三甲基双环[3.1.1]庚-2-烯、α-蒎烯、胡椒醛、1,3,3-三甲基-二环[2.2.1]庚-2-酮、甲苯、β-苯乙酸乙酯是35℃/3 h+25℃/3 h区别于其他变温发酵工艺的关键差异香气组分。综上所述,由变温发酵35℃/3 h+25℃/3 h加工制成的滇红工夫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较丰富,研究结果可为滇红工夫加工工艺的创新及品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温发酵工艺 滇红工夫 气味活性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