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二氧化硅与氧化镁对港口水下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
1
作者 刘跃国 刘一鸣 +1 位作者 胡伟闵 李茂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7-253,共7页
针对港口水下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下的耐久性问题,研究了纳米硅和氧化镁对水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及耐久性相关特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掺量(0、1%、2%)纳米硅和(0、5%、10%)氧化镁的混凝土进行压缩强度测试、孔隙结构分析、扫描电... 针对港口水下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下的耐久性问题,研究了纳米硅和氧化镁对水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及耐久性相关特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掺量(0、1%、2%)纳米硅和(0、5%、10%)氧化镁的混凝土进行压缩强度测试、孔隙结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碳化与氯离子渗透试验,系统评估了它们对混凝土性能的改进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硅和氧化镁的添加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中,掺2%纳米硅的混凝土在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达到41.3 MPa,而无纳米硅的混凝土为36.7 MPa。掺5%氧化镁的混凝土在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为37.5 MPa,相比无氧化镁的27.3 MPa显著提高。但当氧化镁掺量达到10%时,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降至32.9 MPa。孔隙率分析显示,掺纳米硅的混凝土孔隙率显著降低,2%纳米硅的混凝土孔隙率为19.52%,明显低于无纳米硅的38.12%。碳化深度测试结果表明:2%纳米硅掺量的混凝土在90 d龄期的碳化深度为10.8 mm,相较于无纳米硅的13.7 mm有所降低。氯离子渗透试验显示,掺5%氧化镁的混凝土在28 d龄期的氯离子渗透深度为14 mm,相比于无氧化镁的23 mm有明显改善。这些结果表明:纳米硅和氧化镁能够有效改善水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为港口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水下混凝土 纳米硅 氧化镁 抗压强度 孔隙结构 氯离子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和碳酸钙晶须增强磷建筑石膏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乔欢欢 舒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2-300,共9页
为了克服改善磷建筑石膏力学性能差的缺点,选择玄武岩纤维(BF)和碳酸钙晶须(CW)作为增强材料,在磷建筑石膏中单掺BF和混掺BF与CW,研究磷建筑石膏抗折抗压强度、韧性、耐水性和拉伸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入6、9 mm的BF对磷建筑石... 为了克服改善磷建筑石膏力学性能差的缺点,选择玄武岩纤维(BF)和碳酸钙晶须(CW)作为增强材料,在磷建筑石膏中单掺BF和混掺BF与CW,研究磷建筑石膏抗折抗压强度、韧性、耐水性和拉伸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入6、9 mm的BF对磷建筑石膏性能具有较优的增强作用,当6 mm BF掺量为1.5%时,抗折抗压强度分别比未掺BF的空白组提高了92.2%和32.0%。当掺入1.5%9 mm的BF时,韧性比未掺BF的空白组提高了76.9%,拉伸强度提高了31.1%;掺入不同尺度的BF均会使磷建筑石膏的耐水性下降。当固定6 mm的BF掺量为1.5%并掺入1.0%的CW时,磷建筑石膏的抗折强度比单掺1.5%6 mm的BF试验组提高了9.6%;当CW掺量增加到2.0%时,磷建筑石膏的韧性比单掺1.5%6 mm的BF试验组提高了27.7%;CW与BF搭配使用,有助于提高磷建筑石膏的极限拉伸应力和应变;混掺1.0%6 mm的BF、1.0%的CW与混掺1.0%6 mm的BF、2.0%的CW的磷建筑石膏在拉伸过程中出现一定的伪应变强化效应,最大拉伸应变超过了1.2%;CW与BF用量同时增加会增大磷建筑石膏的孔隙率,导致抗压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建筑石膏 玄武岩纤维 碳酸钙晶须 力学性能 耐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纤维与多孔材料复合砂浆的隔热性能研究及高温建筑应用
3
作者 刘跃国 刘一鸣 +1 位作者 李伟 张茂钦 《混凝土》 2025年第7期210-216,222,共8页
为解决传统砂浆(CM)在高温环境下隔热性能差、能耗高的问题,以水泥砂浆为基体,制备了枣椰纤维复合砂浆(DPRM)、阿尔法纤维复合砂浆(AFRM)以及白色碎石砂浆(WG),采用试验箱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材料的热物理性能、隔热效果和热时滞性能,... 为解决传统砂浆(CM)在高温环境下隔热性能差、能耗高的问题,以水泥砂浆为基体,制备了枣椰纤维复合砂浆(DPRM)、阿尔法纤维复合砂浆(AFRM)以及白色碎石砂浆(WG),采用试验箱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材料的热物理性能、隔热效果和热时滞性能,评估其在建筑节能中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砂浆的热导率较传统砂浆显著降低,其中DPRM和AFRM的热导率分别为0.80 W/(m·K)和0.71 W/(m·K),降低了40.30%和47.01%。WG隔热性能最佳,最大热流仅为13.52 W/m^(2),比CM减少约70%。在屋顶内外表面温差方面,DPRM、AFRM和WG分别为18.75℃、19.60℃和22.56℃,而CM仅为12.49℃。WG的热时滞性能最突出,温度峰值较外表面延迟4 h15 min,DPRM和AFRM分别为3 h 45 min和4 h,明显优于CM的2 h 30 min。WG、AFRM和DPRM的日均热增益分别比CM减少78.31%、32.92%和26.87%。综合性能评估显示:WG以多孔性结构和高反照率成为高温地区建筑外壳和屋顶工程的理想材料;植物纤维复合砂浆则兼具保温与轻量化特点,适用于需要减轻自重的建筑。为高温环境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可提升建筑热舒适性并减少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纤维复合砂浆 多孔材料 隔热性能 建筑节能 高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方式对熟料矿物及C_(3)S晶型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倩 邓磊 +1 位作者 高宇蕾 齐砚勇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77-2883,共7页
C_(3)S矿物是熟料的主要成分,是水泥熟料强度的主要提供者,熟料的强度不仅受C_(3)S含量影响,与C_(3)S晶型也直接相关。为研究冷却方式式对熟料矿物成分和晶型结构的影响,将不同水泥厂工业生料经制样烘干后在1450℃下煅烧保温30 min,采... C_(3)S矿物是熟料的主要成分,是水泥熟料强度的主要提供者,熟料的强度不仅受C_(3)S含量影响,与C_(3)S晶型也直接相关。为研究冷却方式式对熟料矿物成分和晶型结构的影响,将不同水泥厂工业生料经制样烘干后在1450℃下煅烧保温30 min,采用液氮淬冷、空气快冷和随炉慢冷的方式制备熟料。通过TG-DSC、XRD、Rietveld全谱拟合、岩相分析等对熟料矿物组成、含量、晶型、形貌以及固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加快,熟料中C_(3)S含量提高,β-C 2S、C_(3)A及C 4AF含量降低,铝率较大生料的冷却速度对C_(3)S、C_(3)A含量影响更显著;冷却方式不同,C_(3)S晶型不同,液氮冷却和空气冷却时C_(3)S多为M1或M3型,随炉冷却时C_(3)S多为T型,冷却速度减慢使C_(3)S晶型从M型向T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方式 水泥熟料 液氮淬冷 C_(3)S晶型 Rietveld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温度对水泥熟料矿物相含量及形貌影响的Rietveld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欢 齐砚勇 +2 位作者 高宇蕾 邓磊 李诗颖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71-2876,共6页
为了探究煅烧温度对水泥熟料矿物相的影响,采用XRD分析法、Rietveld法以及岩相法,对不同煅烧温度下得到的熟料矿物相进行定性、定量以及形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ietveld法可快速、准确测得熟料中各矿物相的相对含量;通过Rietveld... 为了探究煅烧温度对水泥熟料矿物相的影响,采用XRD分析法、Rietveld法以及岩相法,对不同煅烧温度下得到的熟料矿物相进行定性、定量以及形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ietveld法可快速、准确测得熟料中各矿物相的相对含量;通过Rietveld法计算得到的矿物相含量可明显看出,煅烧温度对熟料中各矿物相的含量有直接影响,其中对C3 S和C2 S含量的影响最为明显;Rietveld法与鲍格算法得到的矿物相含量结果接近,但拟合得到的C3 A含量会偏低,这是由于熟料的急冷使得C3 A以玻璃相形式存在;煅烧温度升高,晶体成核和发育更加完善,熟料能呈现更好的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etveld法 岩相 煅烧温度 硅酸盐水泥熟料 矿物相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川羌寨的空间形态研究——以青片乡为例
6
作者 周连军 梁茵 +3 位作者 韩娟 陈泓洁 林超 许晓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8期165-169,共5页
北川县青片乡羌族建筑与空间布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起居和文化内涵。羌寨的选址,入口空间的选择,道路水系,羌寨功能分区,防御体系的设置,无不体现羌人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羌民逐渐迁移下山。羌寨的空间形态... 北川县青片乡羌族建筑与空间布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起居和文化内涵。羌寨的选址,入口空间的选择,道路水系,羌寨功能分区,防御体系的设置,无不体现羌人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羌民逐渐迁移下山。羌寨的空间形态有了较大的变化,羌寨的选址更多地考虑交通和生活的便利,防御功能逐渐弱化。板屋逐渐成为该地主要的建筑形式,建筑空间的平面布局,竖向空间的划分,室内陈设都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川青片乡 空间形态 发展演变 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