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孔夫子吃饭》与新文学作家1930年代的孔子书写 |
杨华丽
|
《郭沫若学刊》
|
2012 |
3
|
|
2
|
国民党治下的文网与茅盾的文学活动——以1933-1935年为中心 |
杨华丽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3
|
教育题材影片与师范生影像阅读 |
姜葵
|
《电影评介》
|
2009 |
1
|
|
4
|
“走向全国”与地域文学的文化身份——以重庆文学为例 |
杨华丽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5
|
汉语名动词宾语的习得情况调查研究 |
王静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09 |
0 |
|
6
|
绵阳市楼盘名称的语音特征分析 |
张杨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1 |
1
|
|
7
|
论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的结构艺术 |
郭名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8
|
国民党治下的文网与鲁迅的钻网术——以1933-1935年为核心 |
杨华丽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9
|
从陶行知“求真教育”深度解读真语文内涵 |
张先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14
|
|
10
|
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方式刍议 |
杨华丽
詹晓娟
|
《继续教育研究》
|
2008 |
2
|
|
11
|
幻而不真、传统缺失与价值错位——简评当前玄幻小说的创作范式和主题取向 |
何忠盛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7 |
3
|
|
12
|
从李白到方文山:明月意象的心灵书写与视觉崇拜 |
姜葵
骆海辉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3
|
论郭沫若两篇历史小说与新生活运动的关系 |
杨华丽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2 |
4
|
|
14
|
论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
钟贤权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5
|
再谈叠音词的表达效果 |
张桂英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6
|
茅盾《精神食粮》的三个译本考论 |
杨华丽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7
|
新时期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研究述评 |
杨华丽
|
《船山学刊》
|
2014 |
3
|
|
18
|
《瞻对》:历史叙事的空间化策略 |
伍宝娟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9
|
《杂文》梳考 |
杨华丽
|
《郭沫若学刊》
|
2015 |
2
|
|
20
|
《色·戒》:李安怎样误读张爱玲 |
梁光焰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