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D导向下“节点—场所—活力”模型构建与协同性评估——以成都地铁1号线为例
1
作者 牛韶斐 唐婷婷 +2 位作者 黄建程 赵炜 冯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75,共9页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 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性评估,有助于识别站域空间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TOD高质量发展。传统的“节点—场所”模型忽视了空间活力这一空间效能核心要素,导致评估结果的针对性不强。对此,通过构建“节点—场所—活力”协同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成都地铁1号线27个站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评估显示,“节点—场所—活力”三者均有高价值的站域类型最为理想,但其占比仅为22.22%;分维度评估显示,92.59%的站域“节点—场所”价值整体协同性较好,处于“平衡”区域,但引入“活力”维度后,处于平衡状态的站域占比仅为55.56%。研究表明,“节点—场所—活力”模型对推动TOD评估从“静态平衡”向“动态协同”转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协同性评估结果对轨道交通站域的精细化分类与空间效能识别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活力 轨道交通站域 TOD “节点—场所—活力”模型 协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