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2021年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6
1
作者 马瑜珊 侯钧 +1 位作者 张婧 谢轶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228,共7页
目的 分析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以老年医学和精神医学为特色的综合医院中诊治血流感染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血流感染... 目的 分析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以老年医学和精神医学为特色的综合医院中诊治血流感染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血流感染患者2 011例,年龄范围在0~99岁,中位数66岁,男女比例为1∶1.14,其中细菌血流感染98.3%、真菌血流感染1.7%。血培养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2 16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1 401例(64.6%),以大肠埃希菌(808例,37.3%)和肺炎克雷伯菌(285例,13.1%)为主;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733例(33.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24例,5.7%)为主。2017—2021年,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收治住院患者20 879例,其中发生血流感染135例,占0.6%,老年精神病患者(>60岁)占74.8%;老年医学科收治住院患者14 160例,其中发生血流感染185例,占1.3%。血流感染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分别为1.0%和3.9%;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分别为13.0%和69.4%。血流感染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31.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菌株。精神疾病患者血流感染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全院总体水平,老年患者血流感染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于全院总体水平。结论 以精神医学和老年医学为特色的综合医院血流感染患者以老年居多,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对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及精神科病区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加强监测以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
2
作者 侯钧 马瑜珊 +3 位作者 张婧 康月茜 李扬 党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92,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诊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7—2023年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糖尿病血流感染住院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临床及病原学检查资料... 目的探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临床经验性抗感染诊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7—2023年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糖尿病血流感染住院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临床及病原学检查资料。根据HbA1c控制水平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HbA1c<7.0%)、中水平组(7.0%≤HbA1c<9.0%)、高水平组(HbA1c≥9.0%),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谱构成及耐药性。结果纳入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426例,高水平组患者发生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酸中毒、肝脓肿的比例显著高于中、低水平组。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452株,以大肠埃希菌(47.1%)、肺炎克雷伯菌(23.0%)、金黄色葡萄球菌(5.8%)最为常见。不同HbA1c控制水平患者的病原菌构成存在差异,肺炎克雷伯菌在高水平组患者的分离率(30.7%)明显高于低水平组(15.1%)和中水平组(16.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等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50%,对头孢西丁、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医院感染分离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药物的耐药率略高于社区感染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30%,但医院感染分离菌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等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常见病原菌,HbA1c控制不佳者更容易受肺炎克雷伯菌侵袭而发生肝脓肿源性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医院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细菌耐药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流感染 糖化血红蛋白 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A和DSA评价膈下动脉解剖学变异和临床相关性: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严高文 严高武 +6 位作者 李宏伟 李勇 赵林伟 范小萍 邓建涛 严静 王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99-1206,共8页
目的:评价基于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膈下动脉(IPA)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与临床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和Baidu Scholar等数据库,纳... 目的:评价基于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膈下动脉(IPA)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与临床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和Baidu Scholar等数据库,纳入与左、右膈下动脉(LIPA和RIPA)相关的文献,并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6754例患者。IPA共干和单独起源的汇总发生率分别为29.4%(95%CI:24.8%~34.2%)和70.6%(95%CI:65.8%~75.2%);IPA共干以起源于腹主动脉和腹腔干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48.2%(95%CI:42.4%~54.1%)和49.0%(95%CI:43.3%~54.7%);RIPA单独起源以腹主动脉和腹腔干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40.9%(95%CI:36.7%~45.3%)和34.8%(95%CI:30.7%~38.9%);LIPA单独起源以腹腔干和腹主动脉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58.5%(95%CI:53.2%~63.7%)和32.6%(95%CI:27.3%~38.1%)。结论:IPA的起源变异十分丰富,熟悉IPA的起源变异对介入放射学、胃肠病学、外科学和创伤学医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起源 解剖变异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334例的病原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侯钧 马瑜珊 +2 位作者 张婧 康月茜 党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9-425,共7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以寻找可能改善患者预后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病原菌的...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以寻找可能改善患者预后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将患者按照感染后30 d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死亡组,分析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34例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被纳入研究,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347株,以大肠埃希菌(143株,41.2%)、肺炎克雷伯菌(83株,23.9%)、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6.3%)最为常见;其中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90%以上的肝脓肿源性血流感染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不同类型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目细菌在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分离率更高,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念珠菌更常见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均高于5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低于10%,医院获得性感染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30%,医院获得性感染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病程中使用非敏感抗生素经验性治疗、未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发生急性并发症、Pitt菌血症评分升高是患者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8.261、2.719、5.263、1.918。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病原菌分布与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类型相关,其中分离自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较为严峻。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有感染初期使用非敏感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未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出现急性并发症和病程中Pitt菌血症评分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流感染 病原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时制门诊护士实践效果及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娅丽 李嫒 +3 位作者 秦健秀 尹利 唐丹红 康强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53-56,共4页
目的评价计时制护理管理策略的应用效果并进行经济学分析。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取同一所医院计时制护士与非计时制护士各109名,非计时制护士为全日制固定在各科室上班,按月计算劳动报酬,计时制护士额外以接单的方式到门诊提供服... 目的评价计时制护理管理策略的应用效果并进行经济学分析。方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取同一所医院计时制护士与非计时制护士各109名,非计时制护士为全日制固定在各科室上班,按月计算劳动报酬,计时制护士额外以接单的方式到门诊提供服务,按小时计算额外劳动报酬。结果计时制护士职业获益感、职业幸福感及工作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非计时制护士(P<0.05,P<0.01)。实施计时制护士管理后,效益/成本比为1.264;计时制护士与非计时制护士职业获益感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0.086和0.200,职业幸福感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0.134和0.321;职业获益感与职业幸福感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499和-3.03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敏感指标的变化范围均在10%内,均未发生反转。结论计时制护士管理策略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及护士职业获益感、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实现医院、科室与个人经济效益三方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时制护士 门诊 成本-效益 成本-效果 职业获益感 职业幸福感 工作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彭金凤 陈娆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78例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溶栓后PSD发生与否分为PSD组(61例)、无PSD组(117例)。比较两组各项基线资料(包含年龄、性别、负性...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78例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溶栓后PSD发生与否分为PSD组(61例)、无PSD组(117例)。比较两组各项基线资料(包含年龄、性别、负性生活事件、生活环境、病灶部位)及心理阻抗状况,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PSD的影响因素。结果61例(34.27%)患者发生PSD,其中轻度35例、中度18例、重度8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负性生活事件、溶栓后并发症及心理阻抗是静脉溶栓患者PSD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心理阻抗、负性生活事件、溶栓后并发症会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PSD发生风险,临床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健康知识宣教、积极预防溶栓后并发症等举措达到改善患者抑郁心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卒中后抑郁 心理阻抗 负性生活事件 并发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减少症病因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3
7
作者 杨玲 杜娟 +6 位作者 刘荣雁 魏雪梅 刘艳群 刘洋贝 黄乙欢 马勋龙 黄昶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89-1693,共5页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肌肉力量下降和躯体功能受限的老年综合征,老年人出现跌倒、身体残疾、住院和早逝等不良后果风险增加。人均寿命延长导致老龄化,肌肉减少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升高。2016年国际卫生组织将其纳入《国际疾...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肌肉力量下降和躯体功能受限的老年综合征,老年人出现跌倒、身体残疾、住院和早逝等不良后果风险增加。人均寿命延长导致老龄化,肌肉减少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升高。2016年国际卫生组织将其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临床修改》(ICD-10-CM),疾病编码为M62.84。目前肌肉减少症最常用的定义是欧洲老年人肌肉减少症工作组(EWGSOP)提出的,表示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的全身肌肉量减少、肌肉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2019年EWGSOP更新肌肉减少症定义。肌肉减少症被认为是晚年负面健康结果的相关决定因素,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的丧失导致躯体平衡障碍,老年人发生跌倒和骨折的比率升高,增加社会残疾率及医疗负担,明确病因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肌肉减少症与运动因素、内分泌因素、慢性炎症、营养状况、肠道菌群、遗传因素及社会心理素等相关,但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对肌肉减少症病因学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减少症 病因学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扩散峰度成像评价急性胰腺炎肾损伤 被引量:5
8
作者 徐红霞 卓丽华 +2 位作者 黄小华 李宏伟 付国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2-567,共6页
目的评估MR扩散峰度成像(DKI)诊断急性胰腺炎(AP)肾损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诊断AP患者(AP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HC组)采集上腹部常规MRI及DKI。对AP组行MR严重指数(MRSI)评分,根据结果分为轻度AP(n=26)、中度AP(n=29)及重度AP(n=7)... 目的评估MR扩散峰度成像(DKI)诊断急性胰腺炎(AP)肾损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诊断AP患者(AP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HC组)采集上腹部常规MRI及DKI。对AP组行MR严重指数(MRSI)评分,根据结果分为轻度AP(n=26)、中度AP(n=29)及重度AP(n=7)亚组。比较AP组与HC组间、AP组内不同亚组间双肾皮质及髓质各参数值,包括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Ka)、径向峰度(Kr)及衍生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MD)、轴向扩散(Da)及径向扩散(Dr)差异。绘制AP组与H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肾损伤的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相比HC组,AP组皮质及髓质FA(Z=-4.13、-3.42)、Da(Z=-2.80、-3.11)降低,MK(Z=-2.34、-4.26)、Ka(Z=-3.21、3.63)及Kr(Z=-3.22、-4.67)升高(P均<0.01)。AP组内3亚组间肾皮质DKI参数除FA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肾髓质MD、Da、Dr及K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DKI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显示,根据髓质MK、Ka及Kr诊断AP肾损伤的AUC最高,均为0.64(P<0.01)。结论DKI技术可早期发现及定量分析AP肾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急性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化蛋白对骨代谢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贺焱 杜娟 +3 位作者 胡晨琳 杨玲 刘艳群 黄昶荃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44-1248,共5页
硬化蛋白(sclerostin,Scl)在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证实抑制硬化蛋白能改善骨结构、增加骨密度。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Romosozumab(ROMO)已在美国和加拿大批准上市,是目前唯一一个兼具促进骨形成与抑制骨吸收双重... 硬化蛋白(sclerostin,Scl)在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证实抑制硬化蛋白能改善骨结构、增加骨密度。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Romosozumab(ROMO)已在美国和加拿大批准上市,是目前唯一一个兼具促进骨形成与抑制骨吸收双重作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但其不良反应与治疗期间表现的时间依赖性是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因此,期待可以通过硬化蛋白研发出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的新型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因此,笔者介绍了目前对sclerotin的结构、表达及作用机制的认识,深入探讨了其发挥作用的分子靶点,以期能为未来药物研究提供新方向。还综述了硬化蛋白对骨骼系统中不同细胞的具体作用,分别叙述了其在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以及骨髓脂肪细胞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应着力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蛋白 骨代谢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螺纹C2椎弓根拉力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枢椎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建元 李广州 +3 位作者 王高举 莫松全 陶建宏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33-741,共9页
目的:比较半螺纹、双螺纹、全螺纹C2椎弓根拉力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枢椎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椎弓根螺钉提供参考.方法:获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C0~C3节段薄层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颈椎C0~C3节段三维六面体网格有限元原... 目的:比较半螺纹、双螺纹、全螺纹C2椎弓根拉力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枢椎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椎弓根螺钉提供参考.方法:获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C0~C3节段薄层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颈椎C0~C3节段三维六面体网格有限元原始模型.参照既往枢椎环骨折C2椎弓根骨折分型,通过弱化网格单元强度的方法在原始模型上建立A、B、C三种枢椎环骨折模型:A型骨折模型,双侧椎弓根对称性骨折;B型骨折模型,单侧上关节突及椎体后壁骨折,伴对侧椎弓根骨折;C型骨折模型,双侧上关节突骨折,伴椎体后壁骨折.分别用单螺纹、双螺纹及全螺纹椎弓根拉力螺钉系统模拟固定C2-3节段,在模型枕骨髁部施加50N垂直向下压力模拟头颅重力,同时施加1.5N·m力矩使模型加载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四种生理载荷,比较各固定模型在各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固定A型骨折模型后,单螺纹螺钉在各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最大位移均小于双螺纹螺钉和全螺纹螺钉;固定B型骨折模型后,单螺纹及双螺纹螺钉各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最大位移小于全螺纹螺钉,单螺纹螺钉在前屈、后伸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最大位移小于双螺纹螺钉,在侧屈及旋转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最大位移大于双螺纹螺钉;固定C型骨折模型后,单螺纹螺钉各工况下节点路径各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均大于双螺纹螺钉和全螺纹螺钉.固定不同类型骨折的应力极值,A型骨折模型,单螺纹螺钉的应力极值最小,全螺纹螺钉在前屈及后伸工况下应力极值大于双螺纹螺钉,侧曲与旋转小于双螺纹螺钉;B型骨折模型,除旋转工况外,单螺纹螺钉的应力极值均最小;C型骨折模型,单螺纹螺钉的应力极值最小,全螺纹螺钉的应力极值最大.单螺纹螺钉应力主要集中在骨折断端附近及尾端钉帽与椎体表面接触区域,应力极值在骨折断端螺杆处;双螺纹螺钉和全螺纹螺钉应力主要集中在头端螺纹与尾端螺纹,钉帽与椎体后表面接触部位应力较小,应力极值在尾端螺纹与骨皮质交接处.结论:单螺纹螺钉固定B型骨折椎体后壁及上关节突一侧及C型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更佳;双螺纹螺钉固定A型骨折及B型骨折椎弓根骨折一侧生物力学效果更好;全螺纹螺钉在固定所有骨折类型的生物力学性能均不及单螺纹和双螺纹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环骨折 C2椎弓根拉力螺钉 有限元 双螺纹 半螺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单纯枢椎环骨折稳定性的各解剖结构骨折三维CT分型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戴亦心 张帅 +2 位作者 欧阳建元 李广州 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50,共9页
目的:采用X线片、CT扫描+三维重建及MRI图像观察单纯枢椎环骨折影像学特征,根据各解剖结构骨折的特点及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三维CT分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多中心保存的病例库中查找2008年1月~2018年12月间所有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 目的:采用X线片、CT扫描+三维重建及MRI图像观察单纯枢椎环骨折影像学特征,根据各解剖结构骨折的特点及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三维CT分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多中心保存的病例库中查找2008年1月~2018年12月间所有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查找单纯枢椎环骨折患者(指在X线片上诊断为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Hangman骨折,再通过MRI影像排除C2/3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信号)。将枢椎环各解剖结构骨折观察对象分为双侧上关节突(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SAP)、双侧下关节突(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IAP)和双侧椎板骨折(cervical vertebral lamina,CL双侧椎弓根骨折、双侧椎体后壁骨折。将枢椎环骨折分为前环(双侧上关节突、双侧椎体后壁)、中环(双侧椎弓根)和后环(双侧下关节突、双侧椎板)骨折,计数比较前、中、后环骨折发生率。根据枢椎环的损伤特点结合以往学者对不典型Hangman骨折的分型,将单纯枢椎环骨折分为A、B、C三型(A型,骨折以椎弓根为轴心,包括双侧C2椎弓根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折,一侧椎弓根骨折合并对侧关节突、椎板骨折;B型,骨折以一侧椎体后壁为轴心合并对侧椎弓根,对侧关节突、对侧椎板骨折;C型,骨折以双侧椎体后壁为轴心,枢椎体边缘骨折,枢椎环不完整,包括双侧椎体后壁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折)。观察单纯枢椎环骨折中各解剖结构骨折的特点和发生率,探讨C2/3椎间隙无移位成角和前后纵韧带损伤的条件下单纯枢椎环骨折的发生规律和稳定性。结果:共收集单纯枢椎环骨折52例,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22~83岁,平均47.9±15.7岁。合并椎间关节(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骨折36例共50处骨折占69.2%(36/52),单纯骨性损伤16例30处骨折占30.8%(16/52)。前、中、后环骨折共发生149处,前环骨折92处占61.7%,中环骨折28处占18.8%,后环骨折29处占19.5%。在单纯枢椎环骨折中B型发生率最高,C型发生率次之,A型发生率最低。三组之间发生率多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型骨折中椎间关节、椎板骨折发生率较B、C两型更低,B、C两型之间椎间关节、椎板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枢椎环骨折中椎间关节骨折发生率较高,其过伸压缩应力大多作用于前环、中环,旋转应力作用于后环。单纯枢椎环骨折是一个刚性闭合骨环的骨折,若出现双处骨折,为不稳定骨折;出现双侧上关节突、双侧下关节突、双侧椎板等解剖结构骨折时更加不稳定。采用本文新分型对该类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环骨折 稳定性 CT三维重建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