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露 刘芮杉 +2 位作者 廖娟 李宏伟 卓丽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4,180,共8页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dolescent-onset schizophrenia,AOS)属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范畴,是指发病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精神分裂症,与成人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相比,其症状更不典型,程度更严重,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更差,并且其病因及发病...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dolescent-onset schizophrenia,AOS)属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范畴,是指发病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精神分裂症,与成人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相比,其症状更不典型,程度更严重,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更差,并且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MRI(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是一种操作便捷、无创客观且受试者易于配合的MRI技术,它能够从局部和整体反映脑神经元的自发性活动情况,为AOS神经病理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本文从功能分离分析和功能整合分析两方面展开,围绕rs-fMRI在AOS研究中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一定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结构改变:一项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的元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露 刘芮杉 +3 位作者 廖娟 夏林枫 卓丽华 李宏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23,共7页
目的针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early-onset schizophrenia,EOS)脑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存在显著异常的脑区进行有效整合分析,以确定EOS中较为一致的脑GMV改变,从而揭示EOS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材料与方法系统地检索PubMed、W... 目的针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early-onset schizophrenia,EOS)脑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存在显著异常的脑区进行有效整合分析,以确定EOS中较为一致的脑GMV改变,从而揭示EOS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材料与方法系统地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探究EO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全脑GMV差异的研究,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4年4月30日,提取并汇总EOS患者相对于健康对照者GMV存在显著异常的脑区,并采用基于种子点差异映射和主题图像排列(Seed-based d Mapping with Permutation of Subject Images,SDM-PS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符合标准的研究,样本量共计729例,其中EOS患者366例,健康对照者363例,基于体素的元分析结果表明:EOS患者右侧颞上回(延伸至颞中回及颞极)的GMV显著降低(P<0.005;峰高Z>1;簇范围>10体素),未发现GMV显著增加的脑区。结论本研究通过基于体素的元分析法发现EOS患者较为一致GMV显著异常脑区为右侧颞上回(延伸至右侧颞中回、颞极),这些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精神分裂症 灰质体积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磁共振成像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克认知自知力量表简体中文版的效度和信度
3
作者 郝梦晗 李志远 +3 位作者 翁雨佳 高洁 唐翼羽 黄国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5-320,共6页
目的:评估贝克认知自知力量表简体中文版(SC-BCIS)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188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SC-BCIS测评,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量表为校标工具。间隔4周后38例患者... 目的:评估贝克认知自知力量表简体中文版(SC-BCIS)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188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SC-BCIS测评,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量表为校标工具。间隔4周后38例患者完成重测。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条目分析,以Cronbachα系数、ICC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以主成分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SC-BCIS的15个条目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符合筛选标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69;重测ICC值为0.82;SC-BCIS与ITAQ两个量表的ICC系数为0.83;量表为双因子结构,2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42.4%。结论:贝克认知自知力量表简体中文版测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自知力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认知自知力简体中文版 效度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术前CT导引下不同路径钩丝定位≤10 mm肺磨玻璃结节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邹兴雄 夏俊杰 +9 位作者 李宏伟 杨俊强 邱宇 杨明 李文军 谢文英 薛会红 游婧秀 嘎米 王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4-890,共7页
目的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前CT导引下不同路径钩丝定位≤10 mm肺磨玻璃结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3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VATS前CT导引下钩丝定位的128例≤10 mm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前CT导引下不同路径钩丝定位≤10 mm肺磨玻璃结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3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VATS前CT导引下钩丝定位的128例≤10 mm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定位路径将患者分为垂直组(88例)和非垂直组(40例)。记录两组穿刺针数、定位手术持续时间、穿刺成功率、VAST手术时间、穿刺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结节部位、穿刺体位、结节大小、结节密度特征、肺气肿情况、胸膜至病灶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垂直组与非垂直组相比,穿刺针数较少、定位手术持续时间较短、气胸发生率较低、VATS手术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被肋骨遮挡肺结节亚组分析也得出同样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垂直穿刺、穿刺针数是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ST术前CT导引下钩丝定位法定位≤10 mm肺磨玻璃结节安全有效。在确保病灶定位于2.0 cm范围内并有效避开肋骨、血管等遮挡情况下,优先选择垂直于胸膜进针可有效降低气胸发生率、缩短VAST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定位 钩丝定位 肺结节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5
作者 胡登敏 胥润 +1 位作者 李建 艾余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6-832,共7页
目的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绵阳市某医院进行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SSI(+... 目的应用决策树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绵阳市某医院进行胃肠道穿孔修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SSI(+)组(n=41)和SSI(-)组(n=322)。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SSI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363例胃肠道穿孔修补术患者术后发生SSI 41例,发病率为11.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清蛋白水平、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术前腹痛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较高(OR=2.059,95%CI:1.103~3.842)、清蛋白水平<35 g/L(OR=2.761,95%CI:1.312~5.811)、术前腹痛时间≥24 h(OR=3.589,95%CI:1.659~7.763)和手术时间≥2 h(OR=3.314,95%CI:1.477~7.435)是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是其保护因素(OR=0.338,95%CI:0.166~0.690,P<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预测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95%CI:0.794~0.825)。结论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的危险因素包括BMI较高、清蛋白水平<35 g/L、术前腹痛时间≥24 h和手术时间≥2 h,保护因素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后患者并发SSI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穿孔修补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诊治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汤轶 徐剑峰 王艺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2,F0003,共4页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ICA)作为一种少见病变,占所有外周动脉瘤的0.4%~4.0%。相较于其他部位的外周动脉瘤,EICA引发卒中事件的概率更高,治疗难度更大。准确诊断并提供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治疗EICA的关键。该文简要综述了EICA的病因、临床...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EICA)作为一种少见病变,占所有外周动脉瘤的0.4%~4.0%。相较于其他部位的外周动脉瘤,EICA引发卒中事件的概率更高,治疗难度更大。准确诊断并提供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治疗EICA的关键。该文简要综述了EICA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式以及值得关注的新技术、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V基因分型、AFP-L3与P53抗体联合检测在HCV相关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自力 张任飞 +2 位作者 何欣 张洁 万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26-2229,共4页
目的探讨HCV基因分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P53抗体联合检测在HCV相关肝细胞癌(HCV-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HCV-HCC患者84例及良性肝病对照组(丙型肝炎患者、HCV肝硬化患者)84... 目的探讨HCV基因分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P53抗体联合检测在HCV相关肝细胞癌(HCV-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HCV-HCC患者84例及良性肝病对照组(丙型肝炎患者、HCV肝硬化患者)84例。分别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ELISA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CV基因分型、P53抗体、AFP-L3。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各指标对HCV-HCC的诊断价值。结果HCV-HCC组HCV 1b基因型(%)、AFP-L3(%)、P53抗体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对照组(χ^2=5.714、Z=-9.27、Z=-9.9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V基因分型、AFP-L3(%)、P53抗体对HCV-HCC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将上述单项指标重新拟合并建立模型:Logit(Y)=-3.881+0.031X AFP-L3(%)+0.043X P53+1.218X HCV基因分型。Y为联检的阳性概率值。Y筛查HCV-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明显高于HCV基因型的0.758(Z=6.17,P<0.001)和AFP-L3(%)的0.863(Z=3.97,P<0.001)及P53抗体的0.887(Z=3.07,P=0.002)。Y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单项中较高的检测指标,分别为0.945、90.90%、94.00%、93.80%、91.16%及92.44%。结论HCV 1b基因型(%)、AFP-L3(%)、P53抗体含量与发生HCV-HCC的风险有关,三者联检对HCV-HC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肝细胞 基因型 甲胎蛋白类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海马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冯若涵 卓丽华 +3 位作者 李宏伟 欧阳心芹 龙拥军 黄晓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25,共6页
抑郁症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既往研究发现海马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海马成为了近年来很多抑郁症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青少年的研究相对较少。... 抑郁症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既往研究发现海马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海马成为了近年来很多抑郁症相关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焦点,但是对于青少年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海马的磁共振结构成像、功能成像、波谱成像等进行简要综述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海马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并且这些异常改变与早期不良经历和压力事件高度相关,这可能是这些风险因素导致抑郁症的一种神经生物学机制。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纵向和大样本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之前的这些发现,并且需要更多关注环境等风险因素与大脑改变之间的关系。本综述通过总结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海马研究现状及不足,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向,为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青少年 海马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结构成像 磁共振功能成像 磁共振波谱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照损伤对小鼠脾脏组织核糖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何清 李敏 +3 位作者 唐文诚 易辉燕 王蕾 王继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44-1250,共7页
目的从比较蛋白质组学的角度,分析电离辐照损伤组小鼠与正常组小鼠脾脏组织差异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对差异蛋白所涉及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从而阐明电离辐照对小鼠脾脏组织的损伤机制。方法采用5 Gy 60 Coγ射线照射小鼠,构建小鼠电离辐照... 目的从比较蛋白质组学的角度,分析电离辐照损伤组小鼠与正常组小鼠脾脏组织差异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对差异蛋白所涉及的信号通路进行分析,从而阐明电离辐照对小鼠脾脏组织的损伤机制。方法采用5 Gy 60 Coγ射线照射小鼠,构建小鼠电离辐照损伤模型,提取电离辐照组小鼠和正常组小鼠的脾脏组织,利用ITRAQ联合LC-MS/MS技术,筛选出两组小鼠脾脏组织的差异蛋白质。结果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共鉴定到17条生物信号通路(P<0.05),其中富集在核糖体信号通路的差异蛋白质有37个,其中有36个差异蛋白质表达下调,1个差异蛋白质表达上调。这些通路涉及核糖体蛋白、60S核糖体蛋白、40S核糖体蛋白等的多个亚基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蛋白质的翻译及核糖体的结构组成等生物过程。结论电离辐照导致小鼠脾脏组织核糖体信号通路所涉及的37个差异蛋白中,有36个差异蛋白表达下调,1个差异蛋白表达上调,导致脾脏组织蛋白质合成障碍是电离辐照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照 脾脏组织 比较蛋白质组学 ITRAQ 核糖体 KE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照损伤对小鼠睾丸组织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罗芳芳 李敏 +3 位作者 易辉燕 吴莎莎 唐莉 王继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3-488,共6页
目的比较电离辐照损伤小鼠与正常小鼠的睾丸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所得差异蛋白涉及的信号通路,以期从蛋白质组学角度阐述电离辐照对睾丸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建立小鼠电离辐照损伤模型。运用比较蛋白质组... 目的比较电离辐照损伤小鼠与正常小鼠的睾丸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所得差异蛋白涉及的信号通路,以期从蛋白质组学角度阐述电离辐照对睾丸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建立小鼠电离辐照损伤模型。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iTRAQ联合LC-MS/MS检测技术,提取出小鼠辐照组与正常组睾丸组织比较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一步利用David6.8、String10.5和Cytoscape3.6.1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KEGG富集分析和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KEGG富集分析鉴定出21条生物信号通路(P<0.05),其中富集于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差异蛋白有13个,均为表达下调。该通路涉及ATP合成酶、细胞色素、NADH脱氢酶这3类蛋白的多个亚基,它们主要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装配、ATP生物合成等过程。结论电离辐照引起小鼠睾丸组织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所涉及的13个差异蛋白均出现低表达,导致细胞机体ATP的合成障碍是辐射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照 睾丸 蛋白质组学 ITRAQ KEGG 氧化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型支原体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常红 李文军 +4 位作者 黄淼渺 戴飘飘 邱宇 张新 秦晓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 了解人型支原体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人型支原体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方法 对2例人型支原体致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以“Mycoplasma hominis”和“encephali... 目的 了解人型支原体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人型支原体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认识。方法 对2例人型支原体致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以“Mycoplasma hominis”和“encephalitis”或“cerebritis”或“cephalitis”或“neuraxitis”或“meningitis”或“brain abscess”或“cranial infection”为关键词,检索1950—2022年PubMed数据库关于人型支原体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文献,筛选并总结分析人型支原体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2例患者分别为脑出血、脑肿瘤术后,以发热、头痛为主要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脑脊液压力和白细胞升高、糖降低,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均予以经验性抗细菌治疗后,感染控制不佳,行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为人型支原体,诊断为人型支原体脑膜炎,给予目标治疗后患者好转。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此2例患者,共26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6~79岁,平均年龄(35.5±19.0)岁;诊断为脑脓肿12例,脑膜炎9例,以及脑室炎、脊髓脓肿、硬膜下脓肿、脑室腹腔分流感染、眼眶脓肿各1例;感染前均有颅脑创伤或手术病史;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意识障碍(昏迷、谵妄)、头痛、偏瘫、恶心呕吐等;分别通过脑脊液及脓液标本的培养、16S rDNA、m NGS、免疫荧光试验、VITEK-MS、PCR、生长抑制试验等方法确诊,平均确诊时间为20.4 d;予以目标性抗感染治疗,治愈23例,死亡2例,复发1例。结论 人型支原体是颅脑创伤、手术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潜在病原体,m NGS的使用有助于明确病原诊断,及早进行目标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型支原体 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