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中输送轨道建立的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蒋岚杉 王雪钢 +6 位作者 白斗 武少辉 张效杰 夏氢 陈伟 尚建英 曾晓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术中建立覆膜支架输送轨道的方法。方法对2005年10月~2013年9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的Stan...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术中建立覆膜支架输送轨道的方法。方法对2005年10月~2013年9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的Stanford B型TAD 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视下完成,术中使用进入真腔建立输送轨道的方法有导管沿途造影法45例、增强器切线位造影法16例、左肱动脉和股动脉导管双向造影法12例、导丝漂流上下贯通法8例。结果 81例均成功进入真腔,覆膜支架成功隔绝夹层裂口。78例随访3~26个月,平均13.4月,无支架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例出现Ⅱ型内漏。结论 TEVAR为确保导丝导管在真腔内,使支架准确放置真腔,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造影方法,建立有效的输送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导丝 输送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雪钢 蒋岚杉 +2 位作者 白斗 武少辉 张效杰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5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回顾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修复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5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相关...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回顾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修复术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5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相关预防、处理措施。结果本组5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按常规要求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共置入54枚覆膜支架。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16例(30.8%)。术前出现股动脉栓塞1例,先行右股动脉切开取栓后再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右下肢动脉通畅。术中即刻内漏8例,其中3例通过球囊扩张,增加支架与血管壁的贴附力,内漏消失,5例严密观察,术后3-12个月随访内漏消失;出现支架后移2例,于近端加用短支架确保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支架移位及内漏等;支架误入假腔1例,通过大球囊扩张破膜使支架重回真腔,术后10 d、3个月复查支架位于真腔。术后3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予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生活可自理;上肢缺血2例,因不影响生活质量未干预治疗。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需重视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对并发症发生机制深入研究、介入操作技术进步和医疗器械改进,可减少或避免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血管成形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的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坤 赵平武 +2 位作者 张业光 王晋 白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1期41-44,55,共5页
目的:比较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提取美国癌症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2000—2018年经病理学确诊并且有完整的随访记录资料的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肿... 目的:比较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提取美国癌症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2000—2018年经病理学确诊并且有完整的随访记录资料的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肿瘤学专辑第三版(ICD-O-3)分类标准,分为MFH和其他类型恶性肿瘤两类,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并构建Cox回归模型分析探索影响腹膜后MFH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653例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IQR:13~91个月),其中MFH 118例,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其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2.83%、34.47%、28.12%;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患者4535例,中位生存时间70个月。其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46%、62.18%、52.88%。Log-rank检验显示,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7,P<0.001)。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在MFH患者组中,仅手术治疗(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而年龄、性别、种族、放疗、化疗、肿瘤分化程度均不是影响MFH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通过调整了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化疗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后,显示手术治疗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在其他类型恶性肿瘤组中,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手术、化疗、肿瘤分化程度与患者预后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化疗、手术、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MFH是腹膜后恶性肿瘤中发病较少、预后较差的病理学类型,手术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唯一手段。而其他病理学类型肿瘤中,年龄、性别、化疗、手术、肿瘤分化程度,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SEER数据库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床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与预防现状
4
作者 刘佳 温贤秀 雷花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年第12期29-32,共4页
本文综述了卧床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工具和预防措施,旨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为节约医疗卫生资源提供文献依据。
关键词 卧床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 评估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