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其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俊伟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1-909,共9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种内与种间传递信息的重要通讯机制,是细菌感染防治的重要靶点。然而,QS网络复杂多样,信号分子种类繁多,含量低,其检测是QS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QS信号分子结构和相应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种内与种间传递信息的重要通讯机制,是细菌感染防治的重要靶点。然而,QS网络复杂多样,信号分子种类繁多,含量低,其检测是QS系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QS信号分子结构和相应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QS系统通路与机制,药学、食品、临床、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生物传感器 仪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屏风散调控变应性鼻炎大鼠IL-6、TNF-α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仲林 钟玲 +1 位作者 凌保东 袁明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04-1808,共5页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和防风)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采用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橄榄油溶液复制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并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对大鼠过敏症状...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和防风)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采用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橄榄油溶液复制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并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对大鼠过敏症状进行评分;股静脉取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IL-6及TNF-α的水平;收集腹腔肥大细胞,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IL-6及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过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各组动物鼻黏膜进行染色,观察药物对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玉屏风散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过敏症状积分(P<0.05,P<0.01),外周血中IL-6及TNF-α的水平(P<0.05,P<0.01),腹腔肥大细胞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P<0.05,P<0.01),鼻黏膜中IL-6和TNF-α的表达。结论玉屏风散能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6和TNF-α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散 变应性鼻炎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酶联免疫法 免疫组化SABC法 蛋白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蔺飞 杜冰洁 +1 位作者 高灿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后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47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检测12种抗菌药物对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在浮游状态及生物...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后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47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检测12种抗菌药物对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在浮游状态及生物被膜状态下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阳性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振荡与静止)、不同材料(玻璃试管和聚丙烯塑料离心管)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13株(27.66%)临床菌株形成生物被膜。浮游状态下13株菌对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5%,未出现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生物被膜状态下替加环素耐药率为15.38%,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13株试验菌株,在振荡条件下≥10株菌形成的生物被膜菌吸光度高于静止培养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菌,≥10株菌在聚丙烯离心管中形成生物被膜菌吸光度高于玻璃试管中形成的生物被膜菌。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生巨大变化,可能导致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玻璃试管 聚丙烯塑料 替加环素 多粘菌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单体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勤 王清会 +1 位作者 孟千琳 凌保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45-746,共2页
目的超级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造成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研究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对P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粘附作用的影响,探讨中药单体与四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 目的超级细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造成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研究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对P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粘附作用的影响,探讨中药单体与四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联合应用对抗PDR-AB的协同效应。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三种中药单体对9株临床P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96孔细胞培养板和导尿管模型并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三种中药单体对P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构建导尿管模型并结合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三种中药单体对PDR-AB黏附能力的影响,应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三种中药单体分别与四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协同效应。结果①三种中药单体对PDR-AB MIC分别为512,512,1024 mg·L^-1。②三种中药单体分别在64,32,128 mg·L^-1的亚抑菌浓度下抑制PDR-AB的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对医用材料导尿管的粘附。③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三种中药单体分别与亚胺培南联用时78%,89%,78%表现为协同作用,亚胺培南的MIC值从64 mg·L^-1下调到8 mg·L^-1;与美罗培南联用时89%,89%,56%表现为协同作用,MIC值从32 mg·L^-1下调到4 mg·L^-1;与替加环素联用时56%,22%,100%表现为协同作用,MIC值从1 mg·L^-1下调到0.25 mg·L^-1;与多粘菌素B联用时100%表现为拮抗作用,22%表现为协同作用,33%为拮抗作用。结论在亚抑菌浓度下三种中药单体均能抑制P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以及对医用材料的黏附,而且三种中药单体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联用后对PDR-AB的抗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尤其是黄芩苷与替加环素联用时表现出显著的抗菌协同效应,这对PDR-AB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细菌粘附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联合中药单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孟千琳 彭勤 凌保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7-702,共6页
目的研究4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和3种中药单体(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槲皮素二水物)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以上组合用药对XDRAB的协同抗生物被膜效应。方法收集2018... 目的研究4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和3种中药单体(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槲皮素二水物)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以上组合用药对XDRAB的协同抗生物被膜效应。方法收集2018—2019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的临床标本分离的9株XDRAB,采用比浊法测定4种抗菌药物、3种中药单体在1 MIC、1/2 MIC、1/4 MIC、1/8 MIC、1/16 MIC对9株XDRAB 24 h内的生长情况;结晶紫棋盘染色法检测工作浓度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槲皮素二水物单用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和组合联用的协同抗生物被膜效应。结果亚胺培南(4μg/mL)、美罗培南(2μg/mL)、多黏菌素B(0.25μg/mL)、替加环素(0.0625μg/mL)、黄芩苷(128μg/mL)、盐酸小檗碱(32μg/mL)、槲皮素二水物(64μg/mL)的浓度时24 h内不抑制细菌的生长,以此浓度为基础倍比稀释,设置高、中、低三个浓度梯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4种抗菌药物、3种中药单体、在高浓度下单用、联用均可以明显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P<0.05),联合用药效果均优于单独用药(P<0.05),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抗生物被膜作用,其中替加环素与黄芩苷的9个浓度组合均能够显著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0.015625μg/mL替加环素与32μg/mL黄芩苷与的浓度组合下,药物剂量最小。结论4种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替加环素,3种中药单体黄芩苷、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单用及联用时对XDRAB的生物被膜形成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联合用药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抗生物被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 中药单体 生物被膜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在生物被膜耐药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清会 凌保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7-921,共5页
细菌生物被膜的产生使传统抗菌药物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清除,进而导致严重感染的复发和持续性感染,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生物被膜细菌中由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促使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相关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使外排泵转运... 细菌生物被膜的产生使传统抗菌药物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清除,进而导致严重感染的复发和持续性感染,是人类目前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生物被膜细菌中由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促使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相关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使外排泵转运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能力增强,从而产生多重耐药表型,是引起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对生物被膜细菌的生长和耐药性增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生物被膜耐药的影响因素、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及其影响、外排泵抑制剂对生物被膜耐药的影响几个方面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在生物被膜耐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排系统 生物被膜 细菌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的调控性非编码RNA与抗菌药物耐药
7
作者 彭勤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74-1178,共5页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多重耐药菌,甚至全耐药菌的出现给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多项试验研究证明,细菌可在抗菌药物等压力条件下通过产生特异性的ncRNAs或通过其构像的变化调控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多重耐药菌,甚至全耐药菌的出现给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多项试验研究证明,细菌可在抗菌药物等压力条件下通过产生特异性的ncRNAs或通过其构像的变化调控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在调节细菌的耐药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结调控性非编码RNAs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调控作用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的研究,以期为应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问题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调控性非编码RNAs 耐药性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介导细菌-噬菌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高苗 凌保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共6页
群体感应系统作为微生物间至关重要的通信机制,与细菌-噬菌体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综述群体感应系统在介导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细菌各种表面蛋白的形成、原核生物适应性免疫系统来抵抗噬菌体感染的作用和调控噬菌体裂解-溶源决策... 群体感应系统作为微生物间至关重要的通信机制,与细菌-噬菌体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综述群体感应系统在介导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细菌各种表面蛋白的形成、原核生物适应性免疫系统来抵抗噬菌体感染的作用和调控噬菌体裂解-溶源决策以优化噬菌体自身生存与繁殖的作用。通过对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噬菌体间相互作用研究结果的整理和总结,期望能够为全面深入探索群体感应系统在细菌-噬菌体间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噬菌体控制耐药病原菌的传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群体感应 生物被膜 CRISPR-Cas系统 裂解-溶源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8种RND外排泵介导替加环素耐药表型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驰 杨羚 凌保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中8种RND外排泵基因的分布与替加环素耐药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PCR扩增8种外排泵及调控基因。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耐药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中8种RND外排泵基因的分布与替加环素耐药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PCR扩增8种外排泵及调控基因。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耐药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利用5种外排泵抑制判定外排泵表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筛选出替加环素耐药菌8株,对18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其中6株为广泛耐药菌;3种外排泵抑制剂CCCP、PAβN及维拉帕米的表型阳性率分别为50%、37.5%和12.5%。耐替加环素菌株除ACICU_02904和ACICU_03412基因外均为阳性;替加环素敏感菌中外排泵(ade ABC-ade RS、ade FGH-ade L和ade IJK-ade N)基因检测率为38.4%,新近发现外排泵(ACICU_00143、ACICU_03066和ACICU_03646)基因检测率为50.9%,然而,ACICU_02904和ACICU_03412基因检出率为0.9%。在转录水平上,替加环素耐药组的ade B相对表达量是敏感组的23.5倍。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中ade B相对表达量伴随菌株对替加环素MIC值增加而升高,主动外排泵表达活性增加是替加环素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替加环素 外排泵 耐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糖体停靠与抗生素耐药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薇 凌保东 +1 位作者 贾旭 李显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蛋白质在核糖体的合成受多个分子层面的精细调控,包括核糖体停靠(ribosome stalling,亦称为核糖体延宕)机制,即核糖体可与tRNA及氨基酸、肽或其它化合物如抗生素持久结合形成复合物,使核糖体停靠在正在转录的前导肽mRNA的开放阅读框内,... 蛋白质在核糖体的合成受多个分子层面的精细调控,包括核糖体停靠(ribosome stalling,亦称为核糖体延宕)机制,即核糖体可与tRNA及氨基酸、肽或其它化合物如抗生素持久结合形成复合物,使核糖体停靠在正在转录的前导肽mRNA的开放阅读框内,并促使前导肽下游未翻译结构基因如耐药基因mRNA的表达。核糖体停靠需要前导肽参与,可分为非抗生素依赖和抗生素依赖两种类型,后者诱导多种作用于核糖体靶位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及四环素类等)的耐药性形成。对大环内酯类介导的核糖体停靠已有深入了解,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抗生素耐药机制及进化,并从干扰蛋白质表达的角度探索控制耐药性和研发新型抗菌化合物。本文也讨论了影响蛋白质表达的核糖体拯救(ribosme rescue)和核糖开关(riboswitch)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耐药 核糖体停靠(核糖体延宕) 核糖体拯救 核糖开关 前导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蔺飞 余彬 +1 位作者 袁明勇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76-1183,共8页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可导致其在医院环境长期存在,耐药性和致病性增强,以及感染反复发生。生物被膜形成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多种机制调控。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可导致其在医院环境长期存在,耐药性和致病性增强,以及感染反复发生。生物被膜形成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多种机制调控。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发现新的作用靶点,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感染防治提供方法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新药 被引量:3
12
作者 蔺飞 凌保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8,共8页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导致的院内感染暴发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本文就近年来研究开发或批准上市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新药,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新型抗菌药...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导致的院内感染暴发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本文就近年来研究开发或批准上市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新药,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新型抗菌药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新型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用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抗菌中药单体 被引量:6
13
作者 曾利 凌保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2-803,共2页
近年来,很多天然药物已经分离出了多种抗菌单体化合物可以影响细菌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或通过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效果。本文主要对作用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中药单体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 近年来,很多天然药物已经分离出了多种抗菌单体化合物可以影响细菌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或通过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效果。本文主要对作用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中药单体抗感染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群体感应是一种细菌间通信交流机制,细菌通过自身分泌的信号分子感知自身周围群体密度,其信号分子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启动菌体中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多种细菌行为。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主要分为3类:①在革兰阴性菌中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I-1)介导;②在革兰阳性菌中的由自身诱导肽(AIP)介导;③在革兰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中均能由硼酸二酯(AI-2)介导。干扰群体感应系统可影响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毒力因子的分泌以及外排泵的表达等,这为临床耐药菌的治疗和生物被膜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2.具有群体感应抑制作用的中药单体有黄酮类、苯甲酸衍生物、萜类化合物、香豆素类、生物碱类等,都具有抗群体感应的特性,并且主要通过抑制信号分子的合成、促进信号分子的降解和与信号分子竞争结合受体蛋白3种机制发挥作用。3.将中药单体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与传统抗菌药物结合是提高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以及恢复抗菌药物对细菌敏感性的一种新的策略。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包括头孢吡 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等发现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黄芩苷联合替加环素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能够产生协同抗菌作用, 姜黄素和头孢他啶联合使用能够恢复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这些中药单体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与其他群体感应抑制剂 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出现协同或相加的抗菌效果。中药单体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作与抗菌剂联合应用于耐药细菌,通过 影响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不仅可产生协同抗菌和协同抗生物被膜作用,还能有效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为临床多重耐药菌 以及生物被膜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 中药单体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蔡杨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0-696,共7页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和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2019—2020年成都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AB,采用微量肉汤法检...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和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2019—2020年成都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AB,采用微量肉汤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对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17个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同时对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59株AB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69%,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7.80%、71.1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9.32%~84.75%。59株AB中XDR-AB 40株(67.80%),多重耐药菌株(MDR-AB)5株(8.47%),敏感菌株14株(23.73%)。59株AB 17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中,6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fmR、bfmS、csuC、csuD、csuE、pgaD检出率为100%,其他11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检出率为74.58%~98.31%。XDR-AB 4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检出率分别为100%、95.00%、87.50%、100%,高于敏感AB的64.29%、7.14%、42.86%、50.00%(均P<0.05)。intI-1整合酶基因检出率:AB为66.10%(39/59),XDR-AB为90.00%(36/40),敏感AB菌株未检出。39株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38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其中XDR-AB 35株,MDR-AB 3株。结论AB中XDR-AB检出率高,推测XDR-AB携带的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及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整合子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单体对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利 蔡杨 凌保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54-754,共1页
目的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细菌间通信交流机制,与细菌多种毒力因子的产生、生物被膜的形成、芽孢的形成等相关联,是一个感染防治的重要靶点,在细菌的感染致病机理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中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毒性小,逐渐成为抗... 目的群体感应系统是一种细菌间通信交流机制,与细菌多种毒力因子的产生、生物被膜的形成、芽孢的形成等相关联,是一个感染防治的重要靶点,在细菌的感染致病机理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中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毒性小,逐渐成为抗细菌感染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报道中药单体及衍生物可以影响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以及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比较研究40种中药单体及衍生物对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方法以紫色杆菌CV026作为研究菌株,分别研究40种中药单体对群体感应系统的作用,筛选出具有抑制活性的中药单体,并探讨中药单体联合作用下对群体感应系统的协同抑制效应。①应用微量肉汤法测定40种中药单体对紫色杆菌CV026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②通过报告菌平板法和抑制紫色色素产生实验定性与定量检测亚抑菌浓度下中药单体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③建立中药单体联合用药的棋盘法,测定药物联合作用下对群体感应系统的协同抑制效应。结果①香豆素、根皮素和大麦芽碱等12种中药单体在亚MIC显著抑制紫色杆菌CV026紫色色素的产生,其中以香豆素和肉桂酸效果最佳,香豆素的MIC为512 mg·L^(-1),在1/2MIC以及1/4MIC浓度时对群体感应活性抑制率分别为84.93%和66.79%,肉桂酸的MIC为1024 mg·L^(-1),对群体感应活性抑制率在1/2MIC以及1/4MIC分别为78.78%和56.76%;②12种中药单体不同的联合用药方式产生诱导、无关和抑制群体感应活性,其中以肉桂酸+咖啡酸和肉桂酸+杨梅素的组合抑制效果最佳,肉桂酸和咖啡酸对群体感应活性抑制,在1/4+1/4MIC以及1/8+1/8MIC分别为抑制率75.03%和54.36%,甚至在浓度为1/16+1/16MIC时对群体感应系统活性的抑制率为35.69%,而肉桂酸和杨梅素在浓度为1/4+1/4MIC以及1/8+1/8MIC其抑制率时分别为74.72%和61.74%,在浓度为1/16+1/16MIC时依然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41.69%。结论香豆素、咖啡酸和大麦芽碱等12种中药单体在亚MIC下具有显著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中药单体不同的联合用药方式可产生抑制、无关或诱导群体感应系统的效果,其中以肉桂酸+咖啡酸和肉桂酸+杨梅素的组合协同抑制效果最佳。本研究所筛选的联合用药方式在较低浓度时仍然具有良好的群体感应系统协同抑制活性,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量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细菌 群体感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调控系统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杨 凌保东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22-1528,共7页
双组分调控系统(TCS)是细菌感知和响应环境信号、调节生理行为最主要的机制,在细菌致病性、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调控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简述了TCS的结构、功能、分类和与耐药性的关系,并讨论了靶向细菌TCS的抑制剂... 双组分调控系统(TCS)是细菌感知和响应环境信号、调节生理行为最主要的机制,在细菌致病性、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毒力因子调控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简述了TCS的结构、功能、分类和与耐药性的关系,并讨论了靶向细菌TCS的抑制剂,以期为控制耐药细菌的传播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组分调控系统 耐药机制 双组分系统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D外排泵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清会 蔺飞 +1 位作者 刘献清 凌保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6-880,共5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RND外排泵基因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无标记基因敲除方法分别敲除AYE菌株的RND外排泵基因(ade B、ade FGH、ade IJK),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验证菌株外排泵基因...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RND外排泵基因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无标记基因敲除方法分别敲除AYE菌株的RND外排泵基因(ade B、ade FGH、ade IJK),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验证菌株外排泵基因敲除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菌株基因敲除前后生物被膜形成情况,比较4种外排泵抑制剂(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对AYE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qRT-PCR结果显示,AYE菌株RND外排泵基因(ade B、ade FGH、ade IJK基因)成功敲除,获得AYE△ade B、AYE△ade FGH、AYE△ade IJK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分别为1.59±0.06、2.15±0.19、1.91±0.02,其中ade B和ade IJK基因敲除后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低于敲除前(AYE:2.3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作用下,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YE的生物被膜形成量分别为2.14±0.03、2.24±0.02、1.93±0.05、2.09±0.04,均低于对照组(AYE:2.3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PAβN形成量最少。结论外排泵基因ade B、ade FGH、ade IJK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生物被膜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外排泵抑制剂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对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RND外排泵 外排泵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千琳 凌保东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研究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的同源性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为临床防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7月XDRAB 37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抗菌药物对37株X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 目的研究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的同源性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为临床防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7月XDRAB 37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抗菌药物对37株X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LST)和肠杆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对37株XDRAB进行分型检测。结果 37株XDRAB仅对多粘菌素类、替加环素敏感,其余抗菌药物均耐药。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阴性对照组比较,81%以上XDRAB均形成生物被膜。MLST分型结果:37株XDRAB均属于国际克隆组IC2的克隆复合体(CC92),其中34株为ST208,其次为ST195和ST368。ERIC-PCR分型结果:37株XDRAB分为两种类型,其中Ⅰ型22株,Ⅱ型15株。结论临床分离的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CC92为XDRAB院内感染流行的主要克隆复合体,MLST与ERIC-PCR可作为XDRAB同源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被膜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