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周立军 宋明顺 熊明华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8年第8期67-69,共3页
本文探讨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树立顾客满意质量观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QC... 本文探讨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树立顾客满意质量观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QC小组建设和发展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突出成效,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二级学院中的实施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9001 二级学院 教学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智慧经济时代:聚焦新的知识管理研究框架
2
作者 姚伟 龚明雪 +2 位作者 周鹏 张佶 石梦茹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9,共12页
从知识经济时代跃迁至智慧经济时代,过度追求知识效益而忽略知识生态均衡发展的知识管理面临革新。因此,在洞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解构智慧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要素和管理方向,以可计算路径推动下的数智化、治理规范的制度化、... 从知识经济时代跃迁至智慧经济时代,过度追求知识效益而忽略知识生态均衡发展的知识管理面临革新。因此,在洞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解构智慧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要素和管理方向,以可计算路径推动下的数智化、治理规范的制度化、全面确权的责任化、新质生产力助推的可持续、管理生态智慧涌现的价值智创等构建新的研究框架,推动知识管理研究由传统的单一化视角转向系统交织的各组件协同的知识管理生态本身。研究显示,知识管理生态在全生命周期呈现出可持续的受益表征,重点突出智慧涌现的显在特征;新的知识管理在智慧赋能下凸显出管理主体的思维活力、创造张力与吸收能力,能全方位激活管理客体的价值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智慧经济 知识经济 可持续理念 价值智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经济管理华宝实验班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及优化对策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3
作者 宋玉兰 王镜宇 +2 位作者 张丹 秦凡淼 穆哈拜提·帕热提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5期49-51,共3页
培养农林经管人才是满足产业升级、组织创新与乡村治理需求的现实之需。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华宝实验班在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研究发现,实验班人才培养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成绩与创新实践素养。然而,改革过... 培养农林经管人才是满足产业升级、组织创新与乡村治理需求的现实之需。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华宝实验班在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研究发现,实验班人才培养改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成绩与创新实践素养。然而,改革过程中仍存在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滞后、淘汰机制有待完善、研究生教育衔接仍有不足等问题。基于此,针对以上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旨在为农业经济管理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经济管理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基于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改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4
作者 付强 李雨晴 安子栋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5,179,共11页
地方债作为重要的地方财政政策工具,其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财政政策效率,从而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2014年推行的地方债“自发自还”改革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的分析对象,基于2010—2022年中国192个地级市的数据,使用... 地方债作为重要的地方财政政策工具,其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财政政策效率,从而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2014年推行的地方债“自发自还”改革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的分析对象,基于2010—2022年中国192个地级市的数据,使用倾向值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识别地方债管理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地方债“自发自还”能够显著提升地区人均GDP增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机制研究表明,地方债“自发自还”减少了债务规模扩张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并通过提高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经济效果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财政赤字率较高、人口规模较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实行地方债“自发自还”后经济增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债管理制度 经济发展 倾向值匹配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质量就业与人才培育
5
作者 王鹏豪 张育超 姚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67-272,共6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尤为匮乏。农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从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尤为匮乏。农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从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育2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中农经类专业人才培育存在无岗位就业、摆烂不就业、课程内容脱节、专业教师躺平、学生两极分化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增设乡村振兴就业岗位、转变学习与就业态度、丰富并完善课程实践内容、建立教师教学内驱制度等建议,以期为高等教育农经人才培育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提供匹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经济人才 高质量就业 人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新文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颖 康豫 +1 位作者 张璇 赵翠萍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9-308,318,共11页
随着新农科新文科交叉融合建设的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着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挑战。虚拟仿真实验通过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持。剖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虚拟仿真... 随着新农科新文科交叉融合建设的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着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挑战。虚拟仿真实验通过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持。剖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关系,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宗旨,以培养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经管类人才为目标,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设计农机合作社经营决策虚拟仿真实验。从合作社漫游、成立与发起、农机社会化服务方案制定、收益核算与利润分配、实验考核体系五个环节阐释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原理。在此基础上,使用385位处理组和518位对照组学生的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匹配得分法验证学生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其学习效果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虚拟仿真实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参与虚拟仿真实验对学生期末卷面成绩的提高效果达到11.3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4.58%和4.67%的提升。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以及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的高效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农林经济管理 虚拟仿真 实验平台 农机合作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中介路径与治理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秉祥 林炳洪 张涛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56,共16页
管理者对企业财务决策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将其个人意志转化为企业行为。以2015~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中介路径及治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者风险偏好越大,越容易引发企业财务... 管理者对企业财务决策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将其个人意志转化为企业行为。以2015~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中介路径及治理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管理者风险偏好越大,越容易引发企业财务困境,主要通过债务扩张与杠杆操纵的中介效应形成传导路径,这一结论经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在非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企业、处于融资环境较差企业以及处于环境不确定性较强企业中,管理者风险偏好对企业财务困境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激励机制中的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约束机制中的内部控制可以发挥有效治理效应,抑制管理者风险偏好引致的企业财务困境;而约束机制中的外部审计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表明同质化的外部审计治理效应有限。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管理者风险偏好视角厘清企业财务困境的生成机理,对缓解第一类代理冲突、化解企业财务困境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者风险偏好 债务扩张 杠杆操纵 财务困境 激励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足迹耦合协调与时空演化 被引量:1
8
作者 袁亮 柴林 +2 位作者 何伟军 孔阳 吴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3-1628,共16页
节水、降碳是长江经济带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水关系进行耦合研究,有助于明确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厘清农业碳排放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从碳水关联视角出发,基于碳... 节水、降碳是长江经济带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水关系进行耦合研究,有助于明确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厘清农业碳排放的规律,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从碳水关联视角出发,基于碳水足迹理论,引入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足迹进行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水足迹耦合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处于碳赤字、水盈余阶段,四川省碳赤字水平最高,湖南省水盈余指数最高。(2)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广度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四川省最高,上海市最低,且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上游;除贵州省外,其余省份碳足迹深度均等于1,无需动用存量资本。水足迹广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苏省最高,上海市最低;除江苏省外,其余10省份水足迹深度均等于1,无需动用水资源存量资本。(3)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与水足迹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从时间维度来看,整体耦合协调度还不够高;从空间维度来看,碳水足迹耦合协调度均值呈“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特征。(4)长江经济带碳水足迹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性存在不稳定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区数量增多,高-低集聚区减少,低-低、低-高集聚区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水足迹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内涵机理、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鹏 郭玉禄 +2 位作者 闫超 周淇丰 郭晗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5,110,共16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数智时代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于驱动体育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新质生产力作为数智时代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于驱动体育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政府市场作用、科技创新保障、数据要素配置、体育组织协同、科教人才保障等发展困境,应充分发挥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科技创新、数据要素、组织生态各方面的效能,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科创制度改革,不断加强体育数据要素的合理配置,推进科教人才协同化发展,基于全球视野构建体育生态系统,进而依托新质生产力不断驱动体育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体育实体经济 体育数字经济 深度融合 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及低碳转型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斯琴 田雪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4,41,共8页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及城市低碳转型的现实路径、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与低碳转型互促机制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宽带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准自然实验,以低碳转型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数字经济的代理变量“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核心解释变量,把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消费低碳转型水平作为表征新质生产力的中介变量,利用2011—2022年黄河流域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推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2)数字经济的低碳转型效应在黄河流域具有城市等级与城市规模异质性,在中心城市其效应更显著,在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效应依次递增;3)新质生产力对数字经济低碳转型效应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供给侧能源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其显著助力黄河流域城市低碳转型的两条具体路径。提出了全面推动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着力点、多措并举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 低碳转型 现实路径 双重差分模型 实证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重塑首都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宏观效应与微观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迟远英 姚兴佳 +1 位作者 张彦钊 李国正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共13页
基于首都都市圈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考察数字经济重塑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机理。研究发现:相比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对首都周边地区产业聚集的作用效果更显著。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非首都功... 基于首都都市圈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考察数字经济重塑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机理。研究发现:相比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对首都周边地区产业聚集的作用效果更显著。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对首都都市圈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并利用剔除行政力量后的数据进行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机理检验发现,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产业关联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扩散,有利于重塑首都都市圈均衡的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异质性显示,数字经济主要促进首都周边地区第二产业的集聚。未来应通过加强都市圈周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产业承接能力;通过跨区域产业空间规划协同,提高都市圈产业协同水平;通过跨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建设,促进创新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首都都市圈 产业空间布局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因素的组态效应——基于数字经济视角的高新技术企业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珂 耿成轩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58,共6页
为剖析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多元驱动因素,基于扎根理论识别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因素,以937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fsQCA方法,探讨其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因素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内外... 为剖析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多元驱动因素,基于扎根理论识别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因素,以937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fsQCA方法,探讨其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因素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内外部融资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一因素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高资本配置效率的条件组态可以归纳为外部驱动型、研发驱动型、成长驱动型、研发和成长双驱动型四种路径。研究结果为高新技术企业优化资本配置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完善了驱动资本配置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为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新技术企业 资本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链物流发展对区域农产品价格稳定性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丽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2,共4页
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是满足居民对多样化、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本文从理论上剖析了冷链物流发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稳定性的影响,并以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为例,采用2017-2022年的样本数据,就冷链物流发展对... 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是满足居民对多样化、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本文从理论上剖析了冷链物流发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稳定性的影响,并以我国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为例,采用2017-2022年的样本数据,就冷链物流发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稳定性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冷链物流发展会通过减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品质、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交易范围、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对我国农产品价格起到稳定作用,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且通过了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进一步地,冷链物流发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稳定性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相对而言,冷链物流发展对我国下游地区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作用更强,表现为越往下游地区,冷链物流发展对农产品价格稳定的作用越强。最后本文从加大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覆盖范围广、运营效率高的冷链物流网络,加快提升冷链物流发展的技术水平和标准规范,培育冷链物流运输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冷链物流发展助力农产品价格稳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链物流 农产品 价格稳定性 价格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霞 王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1,共6页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 文章基于组合权重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全国、四大地区及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收敛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趋缓,东北地区甚至在研究期末出现下降现象;全国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梯度分布特征,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逐步由“北强南弱”演变为“南强北弱”;各区域经济韧性动态演进特征差异明显;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分别是南北方地区和四大地区视角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显著,东北与东部地区间的经济韧性差异快速扩大,仅次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除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全国及其他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指标体系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与旅游融合对经济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静 冯学钢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9-1269,共11页
科学认识文化与旅游(以下简称文旅)融合的多元化效应,有效激发文旅融合在构建强韧性经济格局中的内在潜力,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熵值法测度2006-2022年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水平... 科学认识文化与旅游(以下简称文旅)融合的多元化效应,有效激发文旅融合在构建强韧性经济格局中的内在潜力,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熵值法测度2006-2022年中国省域文旅融合水平和经济韧性,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文旅融合水平上升态势明显,东部省份为文旅融合“先发区”;经济韧性持续增强,空间上呈“东-中-西”递减的分布格局。(2)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旅消费需求升级、文旅财政支持力度、信息化技术水平正向调节了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的积极效应。(3)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具有地区异质性影响,文旅融合对经济韧性的积极效应在西部和北方地区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经济多样化 经济韧性 高质量发展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樊建强 谢靖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 当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布局日趋完善,探究如何发挥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进而助力绿色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19年中原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中介与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对于高速公路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与绿色经济效率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在高速公路和绿色经济效率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升,高速公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 高速公路 产业结构优化 超效率SBM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突破式创新抑或渐进式创新——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市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慧一 祝滨滨 张香宁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共12页
基于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将区域创新能力细化为“突破式创新能力”和“渐进式创新能力”,分析数字经济对二者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区... 基于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将区域创新能力细化为“突破式创新能力”和“渐进式创新能力”,分析数字经济对二者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带动本地和邻近地区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的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有利于突破式创新能力提升,但对渐进式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促进邻近地区突破式创新能力提升,却抑制邻近地区渐进式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本地和邻近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双重正向效应,把握数字经济为突破式创新带来的“机会窗口”,克服数字经济在渐进式创新方面产生的“虹吸效应”,使数字经济真正成为驱动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创新能力 突破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保平 张公娇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5,共16页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着力点,而数字经济是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数字经济正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平台与数字治理四个维度重构生产函数,为实体经济突破传统增长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着力点,而数字经济是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数字经济正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平台与数字治理四个维度重构生产函数,为实体经济突破传统增长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能。在此基础上,以“企业转型—产业协同—治理升级—生态融合”为理论框架,系统性揭示数字经济在驱动新型实体企业培育、产业链融通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及数实生态系统构建中的乘数效应。鉴于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技术转化阻滞、产业协同耗散、制度适配滞后与生态脆弱性等现实挑战,需同步推进技术创新穿透、产业治理重构、制度弹性增强和生态韧性培育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技术创新穿透方面,要推动数据要素驱动下的企业能力再造。在产业治理重构方面,实现平台生态优化与价值链的协同。在制度弹性增强方面,促进数字鸿沟弥合与治理适应性变革。在生态韧性培育方面,形成技术自主与价值均衡的双重进化。这种四位一体的路径既为实体经济“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保障,又为实体经济“质的有效提升”提供实践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数实融合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圣云 房方 王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西低东高”空间格局;而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呈“北高南低”空间特征。②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提高1单位,人类福祉碳强度相应降低1.138单位。数字经济通过降低用电能耗与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人类福祉碳强度,人均用电量、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单位,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分别降低0.645、0.083单位,降低用电能耗的促减效应明显更强。③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促降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发展数字经济对本省及邻近省域的人类福祉碳强度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建议缩小中国数字经济的东西差距与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南北差异,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少用电能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类福祉碳强度 门槛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居民消费水平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涌 高旋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7,共14页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底座,能够改进消费结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本文利用2013—2022年近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先,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提高经济高质量...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底座,能够改进消费结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本文利用2013—2022年近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先,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能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多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地区经济、人口密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等异质性上;最后,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建议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实现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效应,重视各地区差异性,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居民消费水平 经济高质量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