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国健 翁东 +3 位作者 谢明华 梁文清 胡关彪 钱宇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13例单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男8例,女5例;年龄28~59岁,平均49.2岁。随访时检查膝关节功能,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随访...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13例单纯的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男8例,女5例;年龄28~59岁,平均49.2岁。随访时检查膝关节功能,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末次随诊结果采用Rasmussen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1~17周,平均15.1周。随访期间未见复位丢失,1例出现足背麻木,足背伸力及伸趾力减弱;1例出现切口红肿,少量淡黄色渗液,经扩大创口,引流换药后治愈。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3~18分,平均(16.50±0.67)分;Rasmussen功能评分13~30分,平均(25.20±2.21)分;膝关节活动度0°~135°,平均运动范围(125.3±9.3)°。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暴露充分,复位及固定满意,不会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外科手术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退变对外伤性颈髓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何伟 钱宇 +4 位作者 张军 徐国健 翁东 赵晓峰 谢明华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9期737-742,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因素对外伤性颈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24例无明显骨折脱位的颈髓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6~70岁,平均59.1岁。根据术前颈椎退变程度将其分为轻度退变组(6例)...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因素对外伤性颈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24例无明显骨折脱位的颈髓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6~70岁,平均59.1岁。根据术前颈椎退变程度将其分为轻度退变组(6例),中度退变组(10例),重度退变组(8例)。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神经功能损伤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用SF-36量表测定及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12个月。轻、中、重度退变组术前JOA评分均值分别为12.1±1.5,10.3±1.8,7.3±1.0,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为16.3±1.0,15.3±1.4,13.0±2.3,JOA评分提示中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良好程度依次为轻度退变组(85.7%)>中度退变组(74.6%)>重度退变组(58.8%);SF-36量表8个维度测定提示术前生活质量良好程度依次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程度依次为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退变是外伤性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退变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两者关系在临床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损伤 外伤 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肘后入路Y形钢板治疗肱骨髁部骨折 被引量:6
3
作者 樊良 陈维善 +1 位作者 赵晓峰 金以军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7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肱骨髁部骨折(按AO/ASIF分类法:A3型10例,C1型6例,C2型4例,C3型3例),采用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术后配合肘关节功能锻炼,早期应... 目的:探讨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肱骨髁部骨折(按AO/ASIF分类法:A3型10例,C1型6例,C2型4例,C3型3例),采用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术后配合肘关节功能锻炼,早期应用非甾体类药物。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按Cassebaum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3%。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骨化性肌炎、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发生。结论: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具有暴露安全充分、内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部骨折 粉碎性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T引导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改良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樊良 陈维善 +1 位作者 赵晓峰 金以军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探讨总结以术前CT扫描椎弓根轴心来获得螺钉置入解剖参数引导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改良方法。方法:使用改良置钉技术对56例脊柱损伤患者置入胸腰椎弓根螺钉242枚,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1~69岁,平均43岁。以术前CT扫描确定椎... 目的:探讨总结以术前CT扫描椎弓根轴心来获得螺钉置入解剖参数引导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改良方法。方法:使用改良置钉技术对56例脊柱损伤患者置入胸腰椎弓根螺钉242枚,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1~69岁,平均43岁。以术前CT扫描确定椎弓根轴心线,轴心线附近的解剖标志为参照确定螺钉入点,内聚E角、螺钉长度、直径均可在CT椎弓根轴心片上读出,而矢状F角可由X线侧位片上读出或观察脊突线得出。结果:242枚螺钉术后均拍摄椎弓根CT片复查,238枚螺钉完全置入椎弓根内,仅4枚有穿破椎弓根皮质,失误率1.65%,但穿破较小,均无神经根症状。结论:术前CT扫描椎弓根引导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是一个较好的改良方法,能有效降低不良置钉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2区骨折 被引量:3
5
作者 骆剑敏 沈是铭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5期279-280,共2页
目的:探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2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Bennett2区骨折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19~46岁,平均30岁;右侧16例,左侧4例。切开复位后,应用2枚直径2.0mm微型螺钉固定第1掌骨底部与内侧三角骨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 目的:探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2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Bennett2区骨折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19~46岁,平均30岁;右侧16例,左侧4例。切开复位后,应用2枚直径2.0mm微型螺钉固定第1掌骨底部与内侧三角骨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1年,平均8.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良好复位和固定,骨折愈合时间4~5周,均为Ⅰ期愈合。采用孟永生疗效评价标准:优18例,良2例。结论:微型螺钉内固定具有固定确实、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骨折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脊髓圆锥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军 金柏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2期148-148,共1页
关键词 单纯脊髓圆锥损伤 无神经损伤 治疗 诊断 脊柱骨折脱位 神经症状 大小便失禁 马尾神经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的临床应用研究
7
作者 骆剑敏 李宏斌 +4 位作者 钱宇 金以军 张军 陈雪荣 曾青东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5期382-386,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弯棒复位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
8
作者 徐国健 翁东 +3 位作者 钱宇 金柏军 张军 赵晓峰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目的:评价后路原位弯棒复位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原位弯棒复位、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5~59岁,平均37.9岁。损伤节段:L... 目的:评价后路原位弯棒复位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后路原位弯棒复位、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5~59岁,平均37.9岁。损伤节段:L311例,L46例,L54例。神经功能损伤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10例,D级4例,E级3例。术后观察影像学指标(伤椎前高残余量百分比、矢状位指数、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影像显示:伤椎(椎体)前高残余百分比由术前平均57.9%恢复至94.1%(P<0.01),伤段矢状位指数由术前平均29.1°恢复至0.24°(P<0.01),椎管占位率由术前平均49.6%恢复至13.4%(P<0.01)。神经功能也较术前有所改善(A级2例,B级0例,C级0例,D级4例,E级15例)。结论:下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原位弯棒复位经椎弓根内固定可以实现三柱在三维上的同时复位,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重建矢状位的平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股骨髁间粉碎骨折(附28例报告)
9
作者 曾青东 陈雪荣 +1 位作者 孙新 车斌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1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股骨髁间粉碎骨折 钢板治疗 支撑 膝关节功能障碍 创伤性关节炎 骨折不愈合 复杂骨折 创伤骨折 关节僵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移植皮瓣血管桥接修复小腿足踝部严重创伤
10
作者 陈雪荣 曾青东 +1 位作者 周平 孙新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2期186-187,共2页
关键词 严重创伤 血管桥接 移植皮瓣 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 小腿 修复 复合组织瓣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受压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探讨
11
作者 金以军 吕佐 +1 位作者 赵晓峰 樊良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8期844-845,共2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马尾神经受压 手术疗效 腰椎管狭窄症 相关因素分析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加手法治疗颈部肌肉紧张型头痛
12
作者 张军 金柏军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8期498-498,共1页
关键词 针刀 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动脉干在关节部位损伤的诊治分析
13
作者 金柏军 钱宇 周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00年第8期507-508,共2页
目的探讨四肢动脉干关节部位损伤的解剖、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特点 ,总结延缓诊治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动脉干关节部位损伤的临床诊治过程和效果。结果优7例 ,良9例 ,差4例 ,截肢3例。结论动脉干在关节部位损伤后肢... 目的探讨四肢动脉干关节部位损伤的解剖、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特点 ,总结延缓诊治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动脉干关节部位损伤的临床诊治过程和效果。结果优7例 ,良9例 ,差4例 ,截肢3例。结论动脉干在关节部位损伤后肢体仍要依赖关节动脉网维持血液循环 ,临床上缺少典型的5P征。对动脉干关节部位损伤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和非专科收治是延缓诊治的主要原因。严密观察 ,专科专治是防治要点。切开减张和早期矫整缺血性挛缩应当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干 关节 损伤 延缓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板环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中防止钛网沉陷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14
作者 何磊 钱宇 +2 位作者 金以军 樊良 吕佐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9期738-744,共7页
目的:探讨使用终板环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3.... 目的:探讨使用终板环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3.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终板环将71例患者分为终板环使用组(33例)及无终板环使用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体间前缘高度(Da)、后缘高度(Dp)及平均高度(Dm),用以评估钛网沉陷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观察改善率,并记录术后症状及Odom分级。结果:7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4个月,平均19.5个月。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体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融合节段Cobb角终板环使用组为(9.4±3.8)°,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终板环使用组为(57.3±2.2)mm,无终板环使用组为(55.2±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陷的发生率终板环组为57.6%,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在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90.9%的终板环使用组患者及89.5%的无终板环使用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结果。结论:终板环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及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何磊 钱宇 金以军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2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与严重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60例(7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与严重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60例(70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单球囊双侧交替扩张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59~90岁,平均72.1岁.其中一般压缩骨折患者38例(44个椎体),男7例,女31例;年龄59~87岁,平均(71.8±6.1)岁,二椎体骨折6例,T9 1椎,T105椎,T.7椎,T12 13椎,L1 9椎,L24椎,L34椎,L41椎.严重压缩骨折患者22例(26个椎体),男3例,女19例;年龄63~90岁,平均(72.6±7.2)岁;二椎体骨折4例,T9 1椎,T102椎,Tn3椎,T12 9椎,L16椎,Ls 3椎,L3 2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计算两组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术后72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0.1个月.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手术时间短于严重椎体骨折组(P<0.05),而骨水泥注入量大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且椎体一般骨折组在术后椎体平均恢复率与Cobb角的平均矫正度均优于椎体严重骨折组(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一般骨折组有3例(3椎)发生骨水泥渗漏(6.8%),椎体严重骨折组有5例(5椎)发生骨水泥渗漏(1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一般压缩骨折及椎体严重压缩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椎体一般压缩骨折患者在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较矫正上优于椎体严重压缩骨折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压缩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喙锁螺钉加张力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栋 杨迪生 朱国庆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2期705-707,共3页
目的 探讨喙锁拉力螺钉加张力带固定术式对中青年和老年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组Tossy分类Ⅲ级肩锁关节脱位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7~71岁,平均42岁。所有病例采用喙锁拉力螺钉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术治疗,分为中青年组(小于60岁... 目的 探讨喙锁拉力螺钉加张力带固定术式对中青年和老年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组Tossy分类Ⅲ级肩锁关节脱位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7~71岁,平均42岁。所有病例采用喙锁拉力螺钉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术治疗,分为中青年组(小于60岁)24例,老年组(大于60岁)19例,平均随访2.7年,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并分别与Phillips和Bragin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疼痛与肌力方面,中青年组、老年组与Phillips的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在畸形发生率上,中青年组结果优于Bragin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活动度与满意度两项的结果比中青年组及Phillips的结果差,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患者采用本手术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老年患者并不适合该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脱位 固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