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门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临床调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魏博 邵燕琪 +1 位作者 毛善英 丁美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的病因、年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况,分析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NP患者106例,对患者进行一般状况、疼痛病因、用...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的病因、年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况,分析生活质量及焦虑情绪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NP患者106例,对患者进行一般状况、疼痛病因、用药情况等方面调查,并作SF-36生活质量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结果:NP患者平均年龄为(57.3±16.4)岁;其中,三叉神经痛(23.6%)、神经根痛(21.7%)、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3.2%)最为常见。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程度依次为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与生命质量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45.3%)为医生最常用治疗方法。结论:NP以老年患者为多见,三叉神经痛、神经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合理规范的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 病理学 生活质量 疼痛 焦虑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健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神经功能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钟芳芳 吴承龙 +2 位作者 孙新芳 王赵伟 章燕幸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312-1314,共3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择8月龄C57BL/6型小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依达拉奉组,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联合组(联合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线栓...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择8月龄C57BL/6型小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依达拉奉组,补阳还五汤+依达拉奉联合组(联合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术后1、3、7d观察各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术后7d各组脑梗死体积大小。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分。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补阳还五汤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3、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1d显著减少(P<0.01);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d(6.35±0.46)分、3d(3.03±0.73)分、7d(0.40±0.24)分]减少最明显(P<0.01)。7d时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补阳还五汤组和联合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减少[(28.31±4.52)%、(27.49±4.02)%和(18.92±3.11)%vs(38.75±5.63)%,P<0.05],联合组脑梗死体积减少最明显(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与依达拉奉联合用药可改善小鼠神经行为缺损症状,并减少脑梗死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脑梗死 补阳还五汤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聪聪 楼敏 +10 位作者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0-266,共7页
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 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 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 P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 P < 0.01 ]。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 (16.5,63.5)min, P < 0.01 ],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 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 = 0.934,95 % CI: 0.882~ 0.989, P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 = 0.912,95 % CI: 0.855~0.973, P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病人 卒中/影像诊断 卒中/治疗 脑缺血/治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管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效果及医生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秀芳 赵秋美 +1 位作者 罗国英 相松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3期166-169,193,共5页
目的观察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管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效果和医生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拟在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目的观察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管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效果和医生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拟在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按常规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进行救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设立卒中急救护士参与全过程管理。观察并记录两组入院至用药时间(DNT)达标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救治过程及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D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救治至CT检查时间、家属决策时间、就诊至溶栓给药或血管内救治时间、CT至溶栓、血管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管理有利于改善AIS患者救治效果,提高医生满意度,节约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救护士 管理 急性缺血性卒中 救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头颅CT影像在TIA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朱仁洋 王黎萍 +2 位作者 孙新芳 吴承龙 邵静松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6期1017-1018,共2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头颅CT影像(ABCD2-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按照ABCD2和ABCD2-I评分对280例TIA患者进行分组、评分,观察各组第2、7天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预测...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头颅CT影像(ABCD2-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按照ABCD2和ABCD2-I评分对280例TIA患者进行分组、评分,观察各组第2、7天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预测价值。同时根据两种评分危险分层,分低、中、高危三组,比较各组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TIA患者脑卒中率:2d及7d时分别为9.29%和15.00%。预测2d卒中风险,ABCD2及ABCD2-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和0.73;预测7d卒中风险,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和0.70。对7d时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T影像学阳性结果是7d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按ABCD2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d时分别为1.22%,12.8%,16.98%;7d时为3.66%,18.40%,30.19%(P〈0.01)。按ABCD2-I评分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率:2d时分别为1.56%,8.62%,23.80%;7d时为1.56%,13.79%,40.48%(P〈0.01)。结论 ABCD2评分具有早期脑梗死预测价值,联合头颅CT影像评估可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CT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血浆ADP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腾飞 宋飞凤 +1 位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5期838-840,共3页
【摘要】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能否通过升高血浆脂联素(ADP)水平进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收集颈动脉存在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普罗布考片375mg/次,2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摘要】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能否通过升高血浆脂联素(ADP)水平进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收集颈动脉存在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普罗布考片375mg/次,2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d,基础治疗)、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1次/d,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针对患者血压、血糖,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浆ADP,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后TC、TG、LDL.C、ox-LDL、斑块面积均下降(P〈0.05),且联合治疗组TC、LDL、ox-LDL、斑块面积下降幅度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ADP、HDL水平均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ADP升高幅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改变、肌痛、过敏等不良反应,未见其它临床不良反应。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优于阿托伐他汀单药治疗,普罗布考能通过某种机制升高血浆ADP水平进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布考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陶安阳 王志敏 +9 位作者 陈红芳 徐冬娟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4-259,共6页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 P <0.05或 P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 OR = 2.527 ,95 % CI :2.030~3.146, P <0.01)。结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治疗 脑缺血/治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心房颤动/病因学 颅内出血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钟晚思 陈智才 +10 位作者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1-246,共6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组(1315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以下定义为预后良好。比较EMS组和非EMS组起病至溶栓时间(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和预后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EMS组比较,EMS组年龄更大、病情更重、合并心房颤动病史比例更高(均 P < 0.05),两组ONT、ODT、D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无相关性( OR =0.856,95 % CI :0.664~1.103, P > 0.05 )。结论:目前EMS途径尚不能缩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ONT等,也未能改变其3个月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医疗服务 卒中/治疗 脑缺血/治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预后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时间提前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红芳 龚筱弦 +10 位作者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楼敏 陈智才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7-253,共7页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OR = 0.994,95 % CI :0.991~0.997, P < 0.01;OR = 0.989 ,95 % CI :0.983~0.995, P < 0.01 )。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 %;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 %。结论: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治疗 脑缺血/治疗 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再灌注 血管内治疗 时间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泮飞虎 楼敏 +10 位作者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7-274,共8页
目的:比较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1家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比较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 目的:比较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1家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比较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的基线资料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是否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患者7 d病死率、 3个月病死率和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均不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 >0.05)。结论:浙江省周末与非周末、工作日夜间与白天、非常规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时间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治疗 脑缺血/治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预后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脑血管变化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宋飞凤 吴承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期171-173,共3页
头颈部肿瘤(HNC)患者放疗后发生的脑血管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这些患者更容易经历由于脑内大血管包括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但是,脑血管病变常在放疗结束后经过一段长潜伏期才会出现,大... 头颈部肿瘤(HNC)患者放疗后发生的脑血管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生存期的延长,这些患者更容易经历由于脑内大血管包括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但是,脑血管病变常在放疗结束后经过一段长潜伏期才会出现,大部分患者因为早期无症状,而忽视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性。而一旦发生放疗后的脑血管后遗症,则会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变化 头颈部肿瘤 放疗后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后遗症 脑血管病变 血管改变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