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电生理学中离体脊髓标本的研究
1
作者 汪萌芽 综述 +1 位作者 蒋志根 审校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65-67,共3页
脊髓既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又是外周神经系统与高级中枢联系的桥梁,其结构和功能损害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常见,而且病因多种多样,表现千变万化,尤其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运动神经元疾病。
关键词 神经生理学 电生理学 脊髓 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谷氨酸反应的细胞电生理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程龙珍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谷氨酸(Glu)反应的细胞电生理特征。方法应用新生大鼠(7~19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和细胞旁压力喷射Glu(100mmol/L,200kPa,4~300ms)技术,测量Glu反应的细胞电生理参数,并观察相关药物的... 目的观察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谷氨酸(Glu)反应的细胞电生理特征。方法应用新生大鼠(7~19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和细胞旁压力喷射Glu(100mmol/L,200kPa,4~300ms)技术,测量Glu反应的细胞电生理参数,并观察相关药物的影响。结果在23个MN的Glu反应幅度为(14.7±8.8)mV,时程为(24.1±17.3)s,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反应期间膜电阻减小了(13.1±6.3)%(P〈0.001),Glu反应在超极化时增大。用河豚毒素(TTX,0.3μmol/L)预处理后,Glu反应降低为对照的(39.2±28.3)%(P〈0.05,n=5)。用TTx和印防己毒素(50μmol/L)预处理后,Glu反应幅度增大为对照的(175.7±67.1)%(P〈0.05,H=5);而用TTX、毕扣扣灵(50μmol/L)和士的宁(1μmol/L)预处理后,Glu反应的变化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n=3)。结论外源性Glu对脊髓MN具有直接兴奋作用,并受到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甘氨酸 电生理学 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伏隔核脑片神经元的细胞电生理特性
3
作者 顾强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259-263,共5页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脑片神经元的细胞电生理特性,为研究药物成瘾和神经精神性疾病提供一种离体伏隔核细胞模型。方法:对取自成年大鼠的伏隔核脑片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并检测膜电学特性和局部电刺激诱发...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脑片神经元的细胞电生理特性,为研究药物成瘾和神经精神性疾病提供一种离体伏隔核细胞模型。方法:对取自成年大鼠的伏隔核脑片神经元进行细胞内记录,并检测膜电学特性和局部电刺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测定记录稳定的10个NAc神经元的静息电位、膜斜率电阻和动作电位幅度分别为(-70.9±12.9)mV、(59.3±19.8)MΩ和(86.5±14.1)mV。在其中4个神经元观察到放电频率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升高,在6个NAc细胞观察到异常整流现象。对NAc神经元的背侧局部电刺激(0.1 Hz)可诱发刺激强度依赖性去极化突触反应(EPSP,n=5)。对5个NAc细胞灌流10 mmol/L的L-谷氨酸,产生去极化反应,而且灌流0.5μmol/L的河豚毒素可逆性取消动作电位和EPSP。结论:结果表明成年大鼠伏隔核脑片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稳定可靠,可用于相关脑功能和神经精神性疾病的细胞电生理和药理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伏隔核 细胞内记录 突触传递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内双核团电活动与多项生理指标的同步记录技术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伟 汪伟伟 +1 位作者 黄军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23-429,共7页
目的:建立同步检测脑内双核团电活动和多项生理指标,以同时观察脑内相关核团活动与生理反应的心理生理学实验技术。方法:在麻醉的成年大鼠(n=26)进行脑内奖赏系统关键核团腹侧背盖区(VTA)和惩罚系统重要核团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电活动... 目的:建立同步检测脑内双核团电活动和多项生理指标,以同时观察脑内相关核团活动与生理反应的心理生理学实验技术。方法:在麻醉的成年大鼠(n=26)进行脑内奖赏系统关键核团腹侧背盖区(VTA)和惩罚系统重要核团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电活动的同步记录,同时监测心电、呼吸肌肌电、皮肤电导、体温等多项生理指标,建立成年大鼠脑内双核团细胞外记录与多项生理指标联合记录技术,并对自发深呼吸反应和夹尾刺激反应时同步记录到的6项指标进行初步分析。结果:①麻醉成年大鼠BLA放电频率高于VTA(n=26,配对t检验,P<0.01),且VTA与BLA的放电频率呈正相关(r=0.936,P<0.01);②大鼠自发深呼吸反应期VTA电活动幅值减小(n=9,P<0.05),呼吸肌肌电幅值和皮肤电导幅值均增大(P<0.01);③在夹尾刺激时VTA和BLA的放电频率降低(n=12,P<0.001和P<0.05),心电信号RR间期缩短(P<0.01),但VTA放电频率在夹尾后比夹尾前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脑内双核团电活动和多项生理指标同步记录技术可以稳定记录脑内相关核团电活动和生理活动的变化,可能为药物成瘾脑机制等相关综合性研究提供了一种适宜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侧背盖区 基底外侧杏仁核 细胞外记录 多导生理记录仪 心理生理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冠状切片视上核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宏平 江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了解下丘脑冠状切片视上核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在下丘脑冠状切片(厚500μm)对视上核神经元进行细胞内生物电记录。结果测得静息电位(-58±7) mV(x± s, n=44),膜斜率电阻(195±83... 目的了解下丘脑冠状切片视上核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在下丘脑冠状切片(厚500μm)对视上核神经元进行细胞内生物电记录。结果测得静息电位(-58±7) mV(x± s, n=44),膜斜率电阻(195±83)MΩ,时间常数(10.8± 5.0)ms,膜电容(60±20)pF,动作电位幅度(67± 9)mV,阈电位(-42 ±8)mV,半幅时程(2.1±1.1)ms,超射(11±5)mV。在记录的113个细胞中,31.9%的细胞有自发锋电位发放,其中5.5%为持续型(紧张型)放电,70.6%为时相型放电,其余为不规则放电。在时相型放电的细胞可观察到自发的慢去极化电位。长时程去极化时锋电位发放呈明显的适应现象。顺行电刺激可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并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结论提示视上核神经元作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与其他神经元不同的电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上核 膜电位 电生理学 离体 下丘脑 冠状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脑片锥体细胞的膜电性质和突触反应
6
作者 汪萌芽 朱蓉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1期1-4,共4页
应用成年大鼠海马脑片锥体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测得CA_1区锥体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8±6mV(n=16),膜电阻69±18MΩ,时间常数5.7±2.1ms,由I-V曲线求得斜率电阻57±15MΩ(n=8)。I-F曲线表明锋电位发放频率随去极化电流... 应用成年大鼠海马脑片锥体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测得CA_1区锥体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8±6mV(n=16),膜电阻69±18MΩ,时间常数5.7±2.1ms,由I-V曲线求得斜率电阻57±15MΩ(n=8)。I-F曲线表明锋电位发放频率随去极化电流增大而升高(n=4).刺激Schaffer侧支通路可透发潜伏期为5±2ms(n=7)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幅值呈等级性,为低钙高镁溶液取消,其迟后成分在无镁溶液中增大,提示兴奋性氨基酸可能为介导递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膜电位 突触 细胞内记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exin-A对脊髓腹角神经元基本电生理参数及尼古丁电流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艳 高凌云 +3 位作者 朱苏月 张环环 汪萌芽 郑超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05-210,共6页
目的:研究orexin-A对脊髓腹角神经元基本电生理参数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作用。方法:使用7~12d的新生SD大鼠。麻醉后,将含有腰骶膨大的脊髓分离并切片。用木瓜蛋白酶(papain,0.18g/30mL人工脑脊液消化切片并孵育40min。显微镜... 目的:研究orexin-A对脊髓腹角神经元基本电生理参数及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作用。方法:使用7~12d的新生SD大鼠。麻醉后,将含有腰骶膨大的脊髓分离并切片。用木瓜蛋白酶(papain,0.18g/30mL人工脑脊液消化切片并孵育40min。显微镜下选取腹角,使用抛光的巴斯德吸管进行神经元的急性机械分离。对贴壁的健康神经元进行穿孔膜片钳记录。结果:①急性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状态良好,具有形状多样的胞体和完整的突起;②9个急性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有自发动作电位;③持续灌流orexin-A(OXA)2min后,在5例细胞记录到4个脊髓腹角神经元的自发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增加了(63.64±5.25)%,幅度等参数无明显变化;④在15个神经元,有12例细胞给予0.3mmol/L尼古丁诱导出内向电流,幅度为(142.97±75.02)pA,用100nmol/LOXA进行2min的预处理,可显著抑制电流幅度至(69.07±61.07)pA(P<0.001),抑制率为(54.75±22.62)%;⑤在9个神经元中有7例细胞给予尼古丁诱导的电流幅度为(129.31±69.38)pA,将100nmol/LOXA共同施用于神经元,尼古丁诱导的电流幅度降为(68.61±34.98)pA,在此基础上,通过施用orexin-1受体(OX1R)拮抗剂SB334867(10μmol/L)2min后可阻断OXA对尼古丁诱导电流的抑制作用,电流幅值为(93.46±56.45)pA。因此,SB334867可完全取消OXA对尼古丁电流的抑制作用。但对于另两例神经元,SB334867并未阻断OXA的抑制作用。结论:Orexin-A可能通过OX1R对脊髓大部分腹角神经元的尼古丁电流具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排除orexin-2受体(OX2R)也参与OXA作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XIN-A 脊髓腹角神经元 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 穿孔膜片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交感神经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法
8
作者 蒋晓婷 王邦安 蒋志根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3期207-209,共3页
自1952年R.M.Eccles首创离体交感神经节细胞内记录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S.Nishi,K.Koketsu等的工作,至70年代末,这项技术在国外已日臻完善。交感神经节细胞內记录技术以其材料、方法。
关键词 记录技术 生物电 交感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片钳与单细胞RT-PCR联合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蒋娟 孙惠兰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24-227,共4页
关键词 膜片钳术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研究进展 神经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exin-A和RJR-2403影响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的比较
10
作者 储婉玉 李妍 +5 位作者 甄骋 盛鑫 何光侣 徐爱萍 张环环 郑超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究食欲素-A(orexin-A)和α_(4)β_(2)-N型乙酰胆碱受体(α_(4)β_(2)-nAChR)选择性激动剂RJR-2403分别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影响的差异。方法:应用8~12 d新生SD大鼠,麻醉后游离出颈端至骶部的脊髓,保留腰骶... 目的:探究食欲素-A(orexin-A)和α_(4)β_(2)-N型乙酰胆碱受体(α_(4)β_(2)-nAChR)选择性激动剂RJR-2403分别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影响的差异。方法:应用8~12 d新生SD大鼠,麻醉后游离出颈端至骶部的脊髓,保留腰骶膨大节段并制备切片。切片孵育30min,采用木瓜蛋白酶消化19~22 min,转常温孵育45~60 min。沿中央管切取脊髓腹角,使用口径从大到小的巴斯德吸管急性机械分离神经元,静置20 min待细胞贴壁,在倒置显微镜下利用膜片钳记录良好的神经元,联合药理学方法进行功能性研究。在电流钳记录模式下,观察orexin-A和RJR-2403分别对离体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放电(动作电位)的影响,并比较多种参数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应用急性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进行膜片钳记录,所记录的神经元胞体完整,形态多样,能发出较多突起且有分支;(2)给予orexin-A前的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的频率[(3.55±0.66)Hz]低于给药后[(8.26±3.31)Hz](P<0.01),给药前动作电位幅值[(95.28±7.21)mV]高于给药后[(85.15±5.80)mV](P<0.05),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半幅时程无明显变化;(3)应用RJR-2403前,腹角神经元的静息电位[(-66.67±43.38)mV]高于给药后[(-60.48±3.38)mV](P<0.01),给药前放电频率[(2.74±1.60)Hz]低于给药后[(8.94±3.14)Hz](P<0.001),给药前动作电位幅值[(84.96±4.85)mV]高于给药后[(73.77±5.42)mV](P<0.01),给药前半幅时程[(4.34±1.52)ms]低于给药后[(5.39±1.80)ms](P<0.01)。结论:Orexin-A和RJR-2403对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均具有正性调制作用,但对于静息电位、半幅时程存在不同作用,可能源于促代谢型受体和促离子型受体介导的作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欲素-A α_(4)β_(2)-N型乙酰胆碱受体 RJR-2403 脊髓腹角神经元 自发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DMD介导细胞焦亡缓解高尿酸血症小鼠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11
作者 马丽莎 申瑞芹 +3 位作者 焦杰 罗浩 徐爱萍 邵德翠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gasdermin D蛋白(GSDMD)在高尿酸血症(HUA)后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C57BL/6J的野生型小鼠和GSDMD敲除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4组,野生型小鼠正常饮食组(WT-Norm-diet组),野生型小鼠高尿酸造模组(WT-HUA组),... 目的:探讨gasdermin D蛋白(GSDMD)在高尿酸血症(HUA)后肾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C57BL/6J的野生型小鼠和GSDMD敲除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4组,野生型小鼠正常饮食组(WT-Norm-diet组),野生型小鼠高尿酸造模组(WT-HUA组),GSDMD敲除小鼠正常饮食组(KO-Norm-diet组)和GSDMD敲除小鼠高尿酸造模组(KO-HUA组)。HUA动物造模选用氧嗪酸钾[250 mg/(kg·d)]和腺嘌呤[50 mg/(kg·d)]对小鼠灌胃28 d;血生化检测肌酐和尿酸变化;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GSDMD、GSDMD-N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KIM-1和NAGL的表达量。结果:与WT-Norm-diet组比较,WT-HUA组小鼠血清中尿酸升高(P<0.01);肾皮质中GSDMD、GSDMD-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KIM-1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WT-HUA组比较,KO-HUA组小鼠血清尿酸、肌酐水平、NAGL mRNA表达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KO-HUA组小鼠高尿酸导致的肾小管扩展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改善。结论:GSDMD敲除可有效缓解高尿酸引起的肾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肾损伤 细胞焦亡 gasdermin D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侧腹外侧索电刺激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运动神经元诱发的突触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艳 江潇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316-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对侧腹外侧索(cVLF)下行激活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活动的突触调制作用。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cVLF或同侧VLF(iVLF)电刺激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在32个测试的MNs,观察... 目的:探讨对侧腹外侧索(cVLF)下行激活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活动的突触调制作用。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cVLF或同侧VLF(iVLF)电刺激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在32个测试的MNs,观察到cVLF电刺激可在21个MNs上诱发去极化反应(即cVLF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cVLF-EPsP),在1个MN上诱发超极化反应(即cVLF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VLF-IPSP),在4个MNs上诱发cVLF-EPSP后复合有cVLF-IPSP的反应。cVLF-EPSP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被低钙高镁溶液取消的特性,与iVLF性EPSP相比,有潜伏期较长的特点(P〈0.001)。cVLF-IPSP呈膜电位依赖性,并被印防己毒素(30μmol/L)及士的宁(1.0μmol/L)取消。结论:cVLF的下行激活可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调制MN的活动,其cVLF-IPSP可能由γ-氨基丁酸A受体和(或)甘氨酸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运动神经元 对侧腹外侧索 突触反应 细胞内记录 印防己毒素 士的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脊髓同侧中央管周围区电刺激诱发运动神经元突触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秦雯 郑超 +1 位作者 王邦安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向运动神经元(MN)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细胞电生理特性。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 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iPCC局部电刺激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在14个测试的MN,观察到iPCC...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向运动神经元(MN)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细胞电生理特性。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 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iPCC局部电刺激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在14个测试的MN,观察到iPCC电刺激可在11个MN上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CC-EPSP),在1个MN上诱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CC-IPSP),在2个MN上诱发iPCCEPSP后复合有iPCC-IPSP的反应。iPCC-EPSP不仅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和膜电位依赖性,而且可以被低钙高镁溶液或TTX(0.1μmol/L)可逆性取消。荷包牡丹碱和士的宁能增大iPCC-EPSP,但谷氨酸受体拮抗剂APV(30μmol/L)和DNQX(1μmol/L)仅部分抑制iPCC-EPSP。结论:iPCC的激活可通过兴奋性突触传递调制MN的活动,其介导递质除谷氨酸外,可能还有其他递质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传递 脊髓 运动神经元 谷氨酸 乙酰胆碱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群咀嚼肌表面肌电图及下颌运动轨迹的联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亚男 方梦如 +1 位作者 王云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建立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EMG)与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同步记录技术,联合分析正常牙合下颌运动的特性。方法:应用sEMG和MKG同步记录20例正常牙合青年志愿者在牙尖交错位(ICP)、下颌姿势位(MPP)、咀嚼等7种下颌运动状态下咬肌、二... 目的:建立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EMG)与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同步记录技术,联合分析正常牙合下颌运动的特性。方法:应用sEMG和MKG同步记录20例正常牙合青年志愿者在牙尖交错位(ICP)、下颌姿势位(MPP)、咀嚼等7种下颌运动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和下颌运动轨迹,并进行时域和相关性分析。结果:sEMG时域分析显示,不仅各咀嚼肌肌电的幅值、平均肌电值(AEMG)和峰值在不同下颌运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且在同一种下颌运动中各咀嚼肌肌电的幅值、平均肌电值AEMG和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除在ICP和MPP的幅值、峰值,在ICP和最大开闭口的AEMG外)。MKG的同步检测和分析表明各参数中倾斜度(Slant)、垂直位移(Vertical)、前后位移(A./P.)在不同下颌运动中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与sEMG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sEMG与MKG同步记录和联合分析下颌运动的方法,可以分析下颌运动的特征性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肌电图(EMG)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 下颌运动 运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脑片锥体神经元的细胞内记录 被引量:5
15
作者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235-238,共4页
从成年大鼠分离海马结构并用震动切片机制备500μm 厚的海马脑片,应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进行海马锥体层神经元的细胞内记录.对 CAl 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电性质、I-V 关系曲线、动作电位等进行了观察,发现灌流 Immol/L 的谷氨酸钠或乙酰胆碱... 从成年大鼠分离海马结构并用震动切片机制备500μm 厚的海马脑片,应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进行海马锥体层神经元的细胞内记录.对 CAl 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电性质、I-V 关系曲线、动作电位等进行了观察,发现灌流 Immol/L 的谷氨酸钠或乙酰胆碱均引起去极化,并伴有强烈放电.结果证明海马脑片神经元的细胞内记录是中枢神经电生理和药理学研究的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细胞内记录 脑片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新生大鼠运动神经元的电学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2期79-81,共3页
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对经逆行激活鉴定的运动神经元进行常规细胞内记录,测得静息电位-67±3mV,膜电阻91±50MΩ,时间常数4.7±1.6ms,I-V曲线显示轻度正常整流性质。直接动作电位幅值74±4mV,阈电位-52±6mV,I-F曲... 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对经逆行激活鉴定的运动神经元进行常规细胞内记录,测得静息电位-67±3mV,膜电阻91±50MΩ,时间常数4.7±1.6ms,I-V曲线显示轻度正常整流性质。直接动作电位幅值74±4mV,阈电位-52±6mV,I-F曲线表明紧张型放电频率随去极化电流增大而升高。在4个细胞记录到自发的锋电位发放,其频率随膜超极化而降低,是否节律性活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运动神经元 膜电位 细胞内记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培养复合型麻醉学人才为目标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宏平 张环环 +4 位作者 郑超 王邦安 张艳 邵德翠 汪萌芽 《西北医学教育》 2014年第6期1196-1198,1210,共4页
根据麻醉学专业特点,以培养复合型麻醉学人才为核心目标,结合具体的生理学和麻醉生理学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通过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生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学生成绩分析并结合教学... 根据麻醉学专业特点,以培养复合型麻醉学人才为核心目标,结合具体的生理学和麻醉生理学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通过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生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学生成绩分析并结合教学评价调查问卷来评价教学效果,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生理学 教学研究 麻醉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治疗的实验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成军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22-425,共4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给患者本人及家属身体和精神上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随着交通工具和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SCI的发生率一直高居不下,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据保守统计,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实验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影响
19
作者 陈在延 董萱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下行激活和脊髓内在通路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乳鼠(9~12日龄)制备脊髓横切片,应用离体脊髓MN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电刺激(单脉冲,波宽0.1~0.3 ms,10次/分钟,15~100...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下行激活和脊髓内在通路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乳鼠(9~12日龄)制备脊髓横切片,应用离体脊髓MN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电刺激(单脉冲,波宽0.1~0.3 ms,10次/分钟,15~100 V)同侧腹外侧索(iVLF)和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诱发MN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即iVLF-EPSP和iPCC-EPSP,观察ATP灌流对iVLF-EPSP和iPCC-EPSP的影响。结果:①在6个稳定记录的MN,诱导出iVLF-EPSP并灌流10μmol/L ATP 15 min的MN有4个,在4个MN上观察到iVLF-EPSP的幅度被抑制(P<0.05)。②在6个稳定记录的MN,诱导出iPCC-EPSP并灌流10μmol/L ATP 15 min的MN有3个,在3个MN上观察到iPCC-EPSP的幅度被抑制(P<0.05),时程被缩短(P<0.05)。③在2个稳定记录的MN中,诱导出iPCC-EPSP并灌流10、100μmol/L ATP各15 min,观察到iPCC-EPSP幅度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18%、54%。结论:ATP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iVLF-EPSP和iPCC-EPSP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 运动神经元 突触传递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椎前神经节突触传递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史明仪 蒋志根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89年第4期283-286,共4页
自1955年R.M.Eccles首先从离体兔颈上神经节记录细胞内电位以来,交感神经电生理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近年已探明椎前神经节中存在多种突触电位成份和多种神经肽免疫反应性,有些多肽有递质样作用,椎前节既从脊髓节前神经元又从外周... 自1955年R.M.Eccles首先从离体兔颈上神经节记录细胞内电位以来,交感神经电生理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近年已探明椎前神经节中存在多种突触电位成份和多种神经肽免疫反应性,有些多肽有递质样作用,椎前节既从脊髓节前神经元又从外周效应器官接受冲动传入,发挥了反射中枢和整合中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前节 突触电位 神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