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血液病患者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1
作者 范玉龙 朱国庆 +6 位作者 田志颖 吕燕霞 王朝 郭晔 杨文钰 林青松 陈晓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以及细菌耐药情况,为患儿的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儿童患者中血培养缓症链球菌群阳性患儿的临床病历信...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以及细菌耐药情况,为患儿的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儿童患者中血培养缓症链球菌群阳性患儿的临床病历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抗生素耐药性等数据。结果:2018-2020年数据分析显示缓症链球菌群在血液病患儿(≤14岁)血流感染中分离率占比最大(19.91%),占所分离阳性球菌的38.64%,分离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且呈逐年升高趋势。共有427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病例,其中85例为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均为发热后送检血培养阳性,多数患儿在粒细胞缺乏的早中期(≤6 d)出现反复高热且发热时间>3 d。依据初步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后,多数患儿(63.5%)4 d内体温恢复正常。85例患儿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主,占比84.7%,处于粒细胞缺乏期的患儿占比为97.7%,口腔黏膜破损、肺部感染、胃肠道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0%、31.8%、27.1%,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占比分别为65.9%、9.4%。所有缓症链球菌群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未见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分别为10.6%、8.2%、9.4%、14.1%。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因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导致的死亡。结论:缓症链球菌群在儿童血液病患者中的感染率逐年升高,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多见;其中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口腔黏膜破损为高危感染因素;临床常见症状为持续高热、口腔黏膜破损、C-反应蛋白升高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敏感性较好,利奈唑胺作为高敏感性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症链球菌群 中性粒细胞缺乏 血流感染 儿童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阳性的冷凝集素疾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
2
作者 王朝 王晓雪 +2 位作者 安润林 薄丽津 赵玉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5-579,共5页
目的:分析酸化血清溶血(Ham)试验阳性冷凝集素疾病(CAD/CAS)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并与Ham试验阴性CAD/CAS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比较,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确诊的CAD/... 目的:分析酸化血清溶血(Ham)试验阳性冷凝集素疾病(CAD/CAS)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并与Ham试验阴性CAD/CAS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比较,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确诊的CAD/CAS患者53例、经典型PNH患者67例。根据临床诊断及冷凝集素试验(CAT)、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Ham试验、PNH克隆检测结果分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Ham试验阴性CAD/CAS组(Ham^(-)CAD/CAS组,n=36)、Ham试验阳性CAD/CAS组(Ham^(+)CAD/CAS组,n=17)、经典型PNH组(n=67)。与经典型PNH组相比,Ham^(+)CAD/CAS组的中位年龄较高(P=0.024),Ham试验阳性程度较弱,CAT、DAT阳性率较高,PNH克隆检测阳性率较低(均P<0.001)。Ham^(+)CAD/CAS组脾大、遇冷发绀者比例均明显高于经典型PNH组(P=0.002和P<0.001),红细胞计数(RBC)、乳酸脱氢酶(LDH)均明显低于经典型PNH组(P=0.007和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明显高于经典型PNH组(P=0.003、P=0.004和P=0.006)。Ham^(+)CAD/CAS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明显低于经典型PNH组(P=0.001和P<0.001)。Ham^(+)CAD/CAS组尿隐血阳性率明显低于经典型PNH组(P=0.010)。Ham^(+)CAD/CAS组与Ham^(-)CAD/CAS组除中位年龄、血红蛋白(Hb)、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比例(Ret)及Ham试验结果及DAT阳性类型、脾大者比例有明显差别外,其余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均与Ham^(-)CAD/CAS组接近。结论:Ham试验阳性CAD/CAS患者的部分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与经典型PNH患者存在一定差异,但与Ham试验阴性CAD/CAS患者特征相对接近。这一结果可能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冷凝集素病/冷凝集素综合征 临床特征 实验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2抑制剂耐药细胞系的构建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沂璇 段永娟 +4 位作者 蔡玉丽 魏璇 张英驰 章婧嫽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5-1312,共8页
目的:利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细胞系RS4;11构建对BCL-2抑制剂耐药的耐药细胞系,并探讨其可能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BCL-2抑制剂navitoclax和venetoclax小剂量低浓度递增的方法间歇诱导RS4;11细胞系,构建RS4;11/Nav和RS4;11/Ven... 目的:利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细胞系RS4;11构建对BCL-2抑制剂耐药的耐药细胞系,并探讨其可能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BCL-2抑制剂navitoclax和venetoclax小剂量低浓度递增的方法间歇诱导RS4;11细胞系,构建RS4;11/Nav和RS4;11/Ven耐药细胞系,通过MTT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检测RS4;11耐药细胞系和亲本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RRT-PCR检测耐药细胞系与亲本细胞系中差异表达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细胞系和亲本细胞系中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对BCL-2抑制剂耐药的耐药细胞系RS4;11/Nav和RS4;11/Ven,RS4;11/Nav对navitoclax的耐药指数为328.655±47.377,RS4;11/Ven对venetoclax的耐药指数为2 894.027±300.31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现,相比耐药细胞系,RS4;11亲本细胞系明显被BCL-2抑制剂抑制,而耐药细胞系的凋亡率基本未受药物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在耐药细胞系中的表达无明显增多。RNA-se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EP300在耐药细胞系中的表达较亲本细胞系明显增高(P<0.05)。结论:小剂量低浓度递增间歇诱导法可成功构建对BCL-2抑制剂耐药的B-ALL细胞系,并且其耐药机制可能与EP300的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BCL-2抑制剂 耐药细胞系 RNA-SEQ EP3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崔玉青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619,共7页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是恶性血液病(HM)患者接受化/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约有80%以上的HM患者化/放疗后出现粒缺伴发热。这类患者中约有11%~38%发生血流感染(BSI)[1];死亡率可高达12%~42%[2]。HM患者粒缺期发... 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是恶性血液病(HM)患者接受化/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约有80%以上的HM患者化/放疗后出现粒缺伴发热。这类患者中约有11%~38%发生血流感染(BSI)[1];死亡率可高达12%~42%[2]。HM患者粒缺期发生感染时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通常只表现为发热。早期对粒缺伴发热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及时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本文拟就粒缺伴发热HM患者发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耐药菌感染及不良预后风险评估、如何选择初始经验治疗方案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的粒缺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长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风险评估 初始经验性治疗 治疗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有淋巴样细胞与癌症免疫编辑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克复 郑国光 +1 位作者 马小彤 宋玉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9-436,共8页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对癌症的免疫编辑过程,亦即机体与肿瘤的微进化博弈过程,可分为清除、平衡和逃逸三个时相。对小鼠肿瘤和部分人类肿瘤的研究表明,以T细胞为主的获得性免疫和以固有淋巴样细胞(ILC)为主的固有免疫均参与癌症免疫编辑...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对癌症的免疫编辑过程,亦即机体与肿瘤的微进化博弈过程,可分为清除、平衡和逃逸三个时相。对小鼠肿瘤和部分人类肿瘤的研究表明,以T细胞为主的获得性免疫和以固有淋巴样细胞(ILC)为主的固有免疫均参与癌症免疫编辑。ILC是十多年前发现的固有免疫系统的独特分支,属于组织驻留细胞,由多个细胞亚群组成,其性质和功能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并受到多种细胞分泌的各种因子的调节。ILC不仅参与组织稳态调节和炎症反应,而且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癌症免疫编辑过程。本文探讨ILC的分类和性质以及在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诊疗研究拓展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免疫编辑 固有淋巴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inatumomab治疗不同年龄段新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雪源 周卢琨(综述) 冯四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8-263,共6页
近年来,鉴于Blinatumomab在治疗难治/复发性(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及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B-ALL中的良好效果,各国学者对其在B-ALL早期... 近年来,鉴于Blinatumomab在治疗难治/复发性(relapsed/refractory,R/R)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及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B-ALL中的良好效果,各国学者对其在B-ALL早期治疗中的作用开展了广泛研究,Blinatumomab作为儿童B-ALL患者巩固治疗或强化化疗的替代治疗有堪比标准化疗的疗效;其作为早期巩固治疗或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成人B-ALL患者预后,尤其是Blinatumomab联用第3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可减少费城染色体阳性(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Ph+)B-ALL患者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的依赖;对于老年患者,Blinatumomab较化疗更为温和、安全及有效;KMT2A重排婴儿B-ALL尚无有效疗法,现有研究初步证实,Blinatumomab有望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进展。本文对Blinatumomab在新诊断B-AL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林妥欧单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药改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存分析
7
作者 谢婷 刘慧敏 +5 位作者 山丹丹 刘薇 王轶 黄文阳 邱录贵 邹德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新药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治疗复发或难治性(relapse or refractory,R/R)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cH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目的:探讨新药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治疗复发或难治性(relapse or refractory,R/R)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cH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治的56例挽救治疗敏感、序贯ASCT治疗的R/R cHL患者,根据挽救治疗是否包含维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BV)或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分为新药组32例和非新药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中位移植年龄29(11~55)岁。中位随访时间56(2~137)个月,移植后预期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94.3%和75.8%。新药组患者的5年PFS更优(90.1%vs.59.1%,HR=0.23,95%CI:0.07~0.71,P=0.011),但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5%vs.95.5%,HR=1.2,95%CI:0.14~10.34,P=0.873)。结论:对于挽救治疗敏感的R/R cHL患者,ASCT仍然是标准的巩固治疗策略。新药在移植前、后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ASCT治疗R/R cHL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维布妥昔单抗 PD-1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营养状况及其对早期造血重建的影响
8
作者 王梦川 吕聪聪 +4 位作者 赵素玉 田洋 刘成学 解文君 张慧敏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133-3136,共4页
目的:调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住院患儿移植期间营养状况,并探究营养状况对早期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某三级甲等血液病医院儿科行HSCT的244例患儿,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疾病特征资料及营养测... 目的:调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住院患儿移植期间营养状况,并探究营养状况对早期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某三级甲等血液病医院儿科行HSCT的244例患儿,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疾病特征资料及营养测量指标。结果:移植前营养状况消瘦患儿占8.6%;移植后60 d消瘦患儿占29.4%,重度消瘦患儿占4.2%,超重及肥胖患儿分别占11.9%和3.5%。移植前营养状况正常的患儿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4.0(12.0,18.0)d,20.0(12.2,31.0)d,而消瘦及重度消瘦的患儿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为20.0(16.0,25.8)d,27.0(20.0,6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T患儿消瘦发生率随时间进展增加,移植结束时血清白蛋白降至最低,移植后60 d消瘦的发生率仍较高。移植前消瘦患儿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儿 造血重建 生长发育 消瘦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 min达雷妥尤单抗快速输注的观察及护理
9
作者 郝蕊 董妍妍 +1 位作者 胥葆楠 王雯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8-842,共5页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快速输注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为快速输注方案在各中心治疗和日间病房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护理提供支持。方法:采用达雷妥尤单抗快速输注法,120 min滴毕:液体总量为500 mL,初始输注速率为200 mL/h,前30 min输入液体总...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快速输注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为快速输注方案在各中心治疗和日间病房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护理提供支持。方法:采用达雷妥尤单抗快速输注法,120 min滴毕:液体总量为500 mL,初始输注速率为200 mL/h,前30 min输入液体总量的20%(100 mL);后90 min调整输注速率至270 mL/h,输入剩余80%(400 mL)液体。心电监护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并观察记录。结果:观察149例病人,共1 362例次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仅有11例次(0.81%)病人出现1级或2级输液相关不良反应,没有病人发生2级以上的输液相关反应。结论:对于首次和第2次标准输注未出现2级以上的输液相关反应病人,采用120 min达雷妥尤单抗快速输注法可行,可明显缩短输注时间,减少病人住院时间和费用,提高病人舒适度及便利性,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达雷妥尤单抗 快速输注法 输液相关反应 护理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10
作者 周欣悦 徐春晖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56,共6页
血液病患者作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之一,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且可出现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以及罕见病原微生物感染[1-2],相当部分患者感染症状不典型,感染病灶不明确,使得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 血液病患者作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之一,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且可出现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以及罕见病原微生物感染[1-2],相当部分患者感染症状不典型,感染病灶不明确,使得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变得困难[3]。临床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往往耗时长,阳性率低,且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限,限制了其在血液病发热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诊断中的作用[4]。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作为一项新兴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备受关注,具有耗时短、灵敏度高、病原检测范围广、受抗微生物药物应用的影响小等优点[5-6]。本文对mNGS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其在这领域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血液病 病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亚群在鉴别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价值(英文)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鸿飞 王世充 +10 位作者 黄金波 霍佳莉 邵英起 任翔 李星鑫 王敏 聂能 张静 金朋 葛美丽 郑以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5-1132,共8页
目的:探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ypo-MDS(n=25)和AA(n=33)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分析两组间外周血象、生化指标、骨髓各细胞... 目的:探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ypo-MDS(n=25)和AA(n=33)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分析两组间外周血象、生化指标、骨髓各细胞组分以及异常染色体的差异。结果:AA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hypo-MDS组(P=0.001),而CD4^(+)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率明显低于hypo-MDS组(P=0.015;P=0.001)。与hypo-MDS组相比,AA组CD4^(+)、CD8^(+)活化T(TA)细胞及记忆Treg比例均明显下降(P=0.043;P=0.015;P=0.024),而AA组CD8^(+)初始T(TN)细胞比例较高(P=0.044)。与AA组相比,Hypo-MD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25),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维生素B12水平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9;P=0.023;P=0.027;P=0.045)。结论:AA组和hypo-MDS组CD4^(+)和CD8^(+)TA细胞、记忆Treg细胞及CD8^(+)TN细胞比例差异明显,可为鉴别这两种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奈克拉在复发 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张杰 白雪莲(综述) 冯四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77-582,共6页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R/R AML)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是AML治疗的难点之一。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在2018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老年或不能耐受强化治疗的AML...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R/R AML)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是AML治疗的难点之一。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在2018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老年或不能耐受强化治疗的AML患者。近年来,含维奈克拉的方案用于治疗R/R AML展现出一定的疗效,包括联合去甲基化药物、化疗药物、分子抑制剂和桥接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此外,allo-HSCT后衔接维奈克拉维持治疗可有效预防AML移植后复发,并能够延长复发患者的生存期。维奈克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对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本文主要围绕维奈克拉用于R/R AML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奈克拉 急性髓细胞 白血病复发/难治性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秀娟 陈佳雯 +5 位作者 王婷玉 王齐 阎禹廷 熊文婕 邱录贵 易树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确诊的14例...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确诊的14例CLL合并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CLL合并AIHA的患者中,其中男性11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7.5(42.0~69.0)岁。B症状4例(28.6%),贫血9例(64.3%),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增高10例(71.4%)。针对AIHA进行治疗后,14例患者中可评价疗效者9例,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9例(100%),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IGHV)无突变3例(37.5%)。总有效(overall response rate,ORR)率为100%(9/9),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为6例(66.7%),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3例(33.3%)。针对CLL进行治疗后,14例患者中可评价疗效者11例,ORR为63.6%(7/11),CR为3例(27.3%),PR为4例(36.4%),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3例(27.3%),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为1例(9.1%)。有长期随访资料的11例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69(4~12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75(4~128)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为(62.3±15.0)%,10年PFS率为(18.7±15.5)%,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0.0±12.6)%,10年OS率为(24.0±19.5)%。结论:AIHA为CLL的常见并发症,可在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糖皮质激素及美罗华联合化疗疗效较好,新型靶向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利妥昔单抗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细胞龛通过上调白血病细胞IL-1的表达促进白血病干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志杰 李怡爽 +5 位作者 王慧君 薛贞雅 陈树英 唐克晶 王敏 饶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8-1353,共6页
目的:探索骨髓微环境对白血病干细胞的调控机制,阐明成骨细胞龛是否通过上调白血病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IL-1)的表达,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及自我更新。方法:获取AML1-ETO9a(AE9a)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小鼠骨内膜和骨髓腔的白血病细胞,进行... 目的:探索骨髓微环境对白血病干细胞的调控机制,阐明成骨细胞龛是否通过上调白血病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IL-1)的表达,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及自我更新。方法:获取AML1-ETO9a(AE9a)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小鼠骨内膜和骨髓腔的白血病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利用GSEA对转录组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验证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后,AE9a小鼠白血病细胞中IL-1的表达。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IL-1的表达;通过集落培养体系检测在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后及加入IL-1β,AE9a小鼠白血病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RNA-seq及GSEA分析结果显示,在AE9a白血病小鼠,骨内膜区域的白血病细胞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显著富集于炎症通路相关分子,其中IL-1α和IL-1β在骨内膜区的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骨髓腔内的白血病细胞(IL-1α:P<0.001, IL-1β:P<0.001)。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后,AE9a小鼠白血病细胞IL-1α和IL-1β表达升高,分别是未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的2.5倍和3.5倍,共培养后集落形成数量显著增加(P<0.001)。体外培养加入IL-1β后,AE9a小鼠白血病细胞集落生成数量显著增加(P<0.01)。在AML患者骨髓细胞中,高表达CD34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同时高表达IL-1。结论:成骨细胞龛通过上调白血病细胞IL-1的表达,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白血病患者骨髓IL-1的表达与CD34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白血病干细胞 成骨细胞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佳慧 邱录贵 安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039-1046,共8页
过去20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患者的生存时间获得显著延长,但多数患者最终仍会复发或变为难治性,MM仍然无法治愈。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的表达仅限于一些B细胞谱系,在M... 过去20年,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患者的生存时间获得显著延长,但多数患者最终仍会复发或变为难治性,MM仍然无法治愈。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的表达仅限于一些B细胞谱系,在MM细胞上广泛表达,是MM的一个理想靶抗原。多种靶向BCMA的治疗,包括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drug conjugate,ADC),在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取得显著的临床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M靶向BCMA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MA 多发性骨髓瘤 CAR-T 细胞治疗 双特异性抗体 抗体药物偶联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发生与移植物中免疫细胞成分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硕 周征 +5 位作者 翟文静 宋希拿 李强 姜尔烈 冯四洲 孙佳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9-545,共7页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时,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与移植物中各类免疫细胞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104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时,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与移植物中各类免疫细胞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104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造血重建及GVHD发生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物中各类免疫细胞所占比例,计算并比较不同程度aGVHD患者各细胞成分的输注量,以分析AML患者allo-HSCT后GVHD发生的严重程度与移植物中免疫细胞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有核细胞总数(TNC)高数量组患者造血重建所需时间与低数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CD34高数量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比CD34低数量组显著加快(P<0.05),且患者住院总时间也有缩短的趋势;无论全相合移植还是半相合移植,与未发生或发生Ι度aGVHD组(0-ΙaGVHD组)相比,发生Ⅱ-Ⅳ度aGVHD(Ⅱ-ⅣaGVHD组)患者的CD3^(+)、CD3^(+)CD4^(+)、CD3^(+)CD8^(+)细胞以及NK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的输注量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半相合移植后发生Ⅱ-ⅣaGVHD组患者所输注的CD4^(+)CD25^(+)细胞量显著低于0-ΙaGVHD组(P<0.05),全相合移植患者也呈现相同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78)。结论:移植物中高数量的CD34^(+)细胞有利于AML患者的造血重建;输注较多的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或CD14^(+)单核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有增加aGVHD发生的趋势,而输注较多的CD4^(+)CD25^(+)调节T细胞有助于降低AML患者aGVHD的发生率或aGVHD发生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重建 淋巴亚群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水平解析中性粒细胞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雪梅 任仟 +1 位作者 罗鸿博 马凤霞(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927-2932,共6页
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宿主抵御入侵细菌等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传统认为中性粒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是相对均一的群体,但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具有异质性,拥有许多表型、功能不同的亚群。单细胞RNA... 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宿主抵御入侵细菌等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传统认为中性粒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是相对均一的群体,但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具有异质性,拥有许多表型、功能不同的亚群。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cRNA-seq)的应用可以更精确地研究细胞的异质性,本综述将总结中性粒细胞异质性的进展、重点阐述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中性粒细胞异质性的研究以及分析中性粒细胞异质性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异质性 单细胞 炎症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植入前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书连 梁晨 +8 位作者 申昱妍 张潇予 徐春晖 杨栋林 庞爱明 何祎 冯四洲 姜尔烈 韩明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6-432,共7页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期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及预后分析,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行HSCT的1154例血液病患者,分析BSI的发生率、病...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期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及预后分析,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行HSCT的1154例血液病患者,分析BSI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药敏情况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在1154例HSCT患者中,145例(12.6%)患者在粒细胞植入前期发生BSI,中位时间为+6 d(-8~+22 d)。在发生BSI的患者中,104例(71.7%)为单一革兰阴性菌感染,31例(21.4%)为单一革兰阳性菌感染,2例(1.4%)为真菌感染,8例(5.5%)为多菌种菌血症;多重耐药菌感染23例(15.9%)。145例BSI患者移植后30 d的总生存率为(95.9±1.7)%,90 d的总生存率为(91.0±2.4)%,180 d的总生存率为(81.4±3.2)%,30 d的感染相关死亡率为(3.5±1.5)%。耐药菌感染、粒细胞植入时间>14 d、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20 d为影响BSI患者生存的不良因素(P值均<0.05),进一步应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粒细胞植入时间>14 d是影响BSI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HSCT患者粒细胞植入前期BSI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较高。发生耐药菌感染、粒细胞植入延迟和粒细胞缺乏时间长的BSI患者生存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植入时间 血流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inatumomab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雪源 郭文璟(综述) 冯四洲(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159-1163,共5页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一种恶性血液病。研究发现,以CD19作为治疗靶点的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一种恶性血液病。研究发现,以CD19作为治疗靶点的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的桥梁显著改善了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B-ALL)患者的预后,其在新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中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或其他免疫治疗药物联用,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降低了方案的不良反应,在费城染色体阳性(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Ph+)ALL患者中与二代/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联合应用,有望使患者后期无需移植治疗。此外,治疗后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对患者的复发和长期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具有显著影响,blinatumomab可提高ALL患者的MRD转阴率,保障了患者的远期预后。本综述重点介绍blinatumomab在B-ALL不同患者群体中的临床研究及相关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林妥欧单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胞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轶 王婷玉 +5 位作者 王君 阎禹廷 吕瑞 熊文婕 邱录贵 易树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073-1078,共6页
目的:本研究归纳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和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airy cell leukemia-variant,HCL-v)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IGHV)基因分子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及预... 目的:本研究归纳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和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airy cell leukemia-variant,HCL-v)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IGHV)基因分子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完善IGHV检测的29例HCL患者和15例HCL-v患者临床和生存资料。结果:44例患者共检测出23种重排片段,VH4和VH4-34分别是两种疾病最常见的V区基因家族和重排片段。HCL和HCL-v患者中IGHV为突变状态的比例分别为72.4%和66.7%,发生VH4-34重排(VH4-34 rearrangement,VH4-34+)的患者IGHV突变率更低(P<0.001)。在HCL中,使用VH1基因家族患者脾大发生率更低(P=0.041);而VH4-34+或IGHV未突变状态(IGHV-unmutated,IGHV-UM)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乳酸脱氢酶(VH4-34+P=0.049,IGHV-UM P=0.022)和β2微球蛋白(VH4-34+P=0.039,IGHV-UM P=0.036)水平,且VH4-34+患者BRAF V600E突变率更低(20%vs.85%,P=0.012)。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VH4-34+是HCL患者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P=0.001)和总生存(P=0.004)的不良预后因素,IGHV-UM则为HCL-v患者PFS(P=0.038)的危险因素。结论:HCL和HCL-v患者对VH4基因家族及VH4-34存在偏向性使用,VH4-34+和IGHV-UM间存在明显共现性。在HCL中,VH4-34+与高肿瘤负荷及更差生存相关,而IGHV-UM是HCL-v患者PF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 疾病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