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MTO方法对金红石结构RuO_(2)的计算研究
1
作者 向悦 梁敏 +1 位作者 王艺苏 谢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8,共9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NMTO(Nth-order muffin-tin orbital)方法,对金红石结构RuO_(2)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考虑电子关联效应时,RuO_(2)呈现出具有交替磁性特性的反铁磁有序;而若不考虑电子关联效应,RuO_(2)则无磁性.将N...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NMTO(Nth-order muffin-tin orbital)方法,对金红石结构RuO_(2)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考虑电子关联效应时,RuO_(2)呈现出具有交替磁性特性的反铁磁有序;而若不考虑电子关联效应,RuO_(2)则无磁性.将NMTO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基于赝势平面波方法的VASP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NMTO方法能够合理地描述非密堆积金红石结构RuO_(2)的物理性质.此外,通过NMTO方法特有的折叠技术还成功获取了基于Ru的d电子轨道的紧束缚模型参数.这些参数与通过VASP(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方法结合最大局域化Wannier函数得到的参数高度一致,差异很小.研究表明,NMTO方法能够很好地描述RuO_(2)的性质,其特有的折叠技术能够给出合理的紧束缚参数,从而有助于深入理解RuO_(2)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金红石结构RuO_(2) NMTO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叶晓燕 王艳芝 +3 位作者 宋海燕 孙卓 何品刚 方禹之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29,共6页
在石英玻璃基底上,以酞菁裂解法低压气相沉积制备大面积管径均匀、长度一致的直立碳纳米管.分别应用电解质溶液浸润、酸处理和循环伏安扫描等3种不同方法纯化活化该直立碳纳米管,并以活化后的碳纳米管作为原型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循... 在石英玻璃基底上,以酞菁裂解法低压气相沉积制备大面积管径均匀、长度一致的直立碳纳米管.分别应用电解质溶液浸润、酸处理和循环伏安扫描等3种不同方法纯化活化该直立碳纳米管,并以活化后的碳纳米管作为原型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循环伏安扫描和交流阻抗测试表明,CV曲线呈近似矩形,交流阻抗最大相位角超过80°,该直立碳纳米管的比电容为16~32F/g,乃超级电容器理想的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碳纳米管 超级电容器 循环伏安 交流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共轭聚合物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苯胺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海霞 施利毅 +3 位作者 成荣明 陈奕卫 潘家永 韩婧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9-42,共4页
采用共混然后适当温度煅烧的方法,以纳米ZnO和PVC为原料合成了纳米氧化锌/共轭聚合物复合光催化剂,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对材料的晶粒尺寸、光吸收性能及表面氧空位含量进行了... 采用共混然后适当温度煅烧的方法,以纳米ZnO和PVC为原料合成了纳米氧化锌/共轭聚合物复合光催化剂,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对材料的晶粒尺寸、光吸收性能及表面氧空位含量进行了表征。以苯胺为模型化合物,对复合材料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考察了催化剂用量、苯胺初始浓度及溶液pH值等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光催化性能。50mL浓度为20mg/L的苯胺水溶液光催化18min,去除率可达91%。且酸性条件有利于苯胺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聚氯乙烯 复合材料 苯胺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电容去离子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新征 潘丽坤 +4 位作者 李茂刚 陈弈卫 成荣明 黄素梅 孙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6,共8页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研究碳纳米管薄膜的电容去离子行为。碳纳米管薄膜主要由中孔和部分大孔组成,适合电容去离子应用。详细研究了工作条件(流速、电压)和离子特性对碳纳米管薄膜电容去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研究碳纳米管薄膜的电容去离子行为。碳纳米管薄膜主要由中孔和部分大孔组成,适合电容去离子应用。详细研究了工作条件(流速、电压)和离子特性对碳纳米管薄膜电容去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电压越高,除盐率越高;存在一个最佳流速,此时除盐率最高;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小的离子,更容易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薄膜 电容去离子 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酞菁裂解法制备定向碳纳米管阵列及其场发射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海燕 叶晓燕 +4 位作者 李艳楠 单志超 何品刚 孙卓 方禹之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2-686,共5页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电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平板显示器中的电子发射器件。定向碳纳米管阵列是碳纳米管的一种取向形态,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与缠绕无序的碳纳米管相比,定向碳纳米管更易分散、测量和应用。文章在低压条件下采...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电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平板显示器中的电子发射器件。定向碳纳米管阵列是碳纳米管的一种取向形态,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与缠绕无序的碳纳米管相比,定向碳纳米管更易分散、测量和应用。文章在低压条件下采用酞菁铁高温裂解法,在800~1000℃,以石英玻璃为基底,制备了大面积高度定向的碳纳米管。通过SEM和TEM对定向碳纳米管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碳纳米管长20μm,管径40~70nm,为竹节状结构的多壁碳纳米管。实验中发现系统真空度和生长温度都对定向碳纳米管生长有影响。通过对该碳纳米管进行场发射测试,结果表明此定向碳纳米管的开启电压仅为0.67V.μm-1(I=1μA),阈值电压为2.5V.μm-1,具有良好的场发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碳纳米管阵列 高温裂解 场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纳米棒/PVC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董鹏飞 韩婧 +1 位作者 邵启伟 成荣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36,84,共9页
用水热法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棒,在此基础上通过溶液共混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棒/PVC复合材料前驱体,适当温度下煅烧得到了氧化锌纳米棒/PVC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IR,UV-Vis和ESR等测试手段对氧化锌纳米棒及其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 用水热法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棒,在此基础上通过溶液共混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棒/PVC复合材料前驱体,适当温度下煅烧得到了氧化锌纳米棒/PVC复合材料.借助XRD,TEM,SEM,IR,UV-Vis和ESR等测试手段对氧化锌纳米棒及其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氧化锌纳米棒和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和复合材料制备条件对光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氧化锌和PVC的质量比1∶1,煅烧温度250℃,煅烧时间1h.在光催化剂用量为0.5g/L,甲基橙浓度为10mg/L,采用15W家用照明荧光灯做光源的光催化体系下,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88%,表明了制备的氧化锌纳米棒/PV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纳米棒 PVC 复合材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衬底温度下Tb/Fe/Dy纳米多层膜超磁致伸缩性能研究
7
作者 李晓东 黄素梅 +3 位作者 潘丽坤 陈奕卫 杨燮龙 孙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8-103,共6页
采用多靶磁控溅射仪在室温和衬底温度为300℃的条件下制备Tb/Fe/Dy纳米多层膜,研究其磁性能和超磁致伸缩性能.结果表明该纳米多层膜较TbDyFe单层膜有更明显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和更大的矫顽力.尽管纳米多层膜样品具有垂直各向异性,但仍具... 采用多靶磁控溅射仪在室温和衬底温度为300℃的条件下制备Tb/Fe/Dy纳米多层膜,研究其磁性能和超磁致伸缩性能.结果表明该纳米多层膜较TbDyFe单层膜有更明显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和更大的矫顽力.尽管纳米多层膜样品具有垂直各向异性,但仍具有超磁致伸缩性能.特别是衬底温度为300℃的纳米多层膜样品。具有Laves相结构的TbDyFe纳米晶体析出,使得低磁场下磁致伸缩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Fe/Dy 纳米多层膜 超磁致伸缩效应 垂直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薄膜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行 熊智淳 +3 位作者 陈祎东 张巍巍 潘丽坤 孙卓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9-52,共4页
采用刮涂法制备碳纳米管(CNT)薄膜,以铜离子(Cu2+)为例,研究了其吸附去除重金属离子的行为.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薄膜吸附Cu2+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278 K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而在298 K和318 K时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298 K时CNT薄... 采用刮涂法制备碳纳米管(CNT)薄膜,以铜离子(Cu2+)为例,研究了其吸附去除重金属离子的行为.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薄膜吸附Cu2+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278 K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而在298 K和318 K时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298 K时CNT薄膜吸附Cu2+的最大吸附量为4.14 mg/g.在应用层面,设计了一套基于该CNT薄膜的水处理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碳纳米管薄膜 铜离子 水处理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通道的ZnO纳米棒生物荧光检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向飞 蒋栋 +1 位作者 赵振杰 李欣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5期22-25,共4页
利用种子法和水热合成技术,分别在常规条件下和阵列式微通道中制备氧化锌(Zn O)纳米棒。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方法表征Zn O纳米棒的表面形貌特点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微通道中制备的Zn O纳米棒的比表面积、... 利用种子法和水热合成技术,分别在常规条件下和阵列式微通道中制备氧化锌(Zn O)纳米棒。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方法表征Zn O纳米棒的表面形貌特点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微通道中制备的Zn O纳米棒的比表面积、结晶度和c轴取向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建立了基于阵列式微通道的Zn O纳米棒生物荧光检测方法,利用Zn O纳米棒可显著增强荧光信号,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牛Ig G抗体的检测限为1×10-4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ZN O纳米棒 生物荧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电衬底上利用常压CVD直接生长石墨烯复合纳米银表面增强拉曼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淏泽 刁航 +9 位作者 张召凯 张菀颖 姜凯 张闽 张杰 陈昕 朴贤卿 蔺博 敬承斌 宋也男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87-396,共10页
目的为了进一步完善Ag基表面增强拉曼(SERS)基底,提升其性能,设计了制备SERS基底的新型方法,采用2种方法制备分别得到转移石墨烯纳米银复合SERS基底(Transfer-G/Ag/SiO_(2)基底)和纳米银石墨烯复合基底(Ag/G/SiO_(2)基底),并对2种基底... 目的为了进一步完善Ag基表面增强拉曼(SERS)基底,提升其性能,设计了制备SERS基底的新型方法,采用2种方法制备分别得到转移石墨烯纳米银复合SERS基底(Transfer-G/Ag/SiO_(2)基底)和纳米银石墨烯复合基底(Ag/G/SiO_(2)基底),并对2种基底的增强效果从增强因子、热稳定性、重复性的角度进行比较。方法使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在二氧化硅和铜表面同时生长石墨烯,使用多元醇水热法制备纳米银,前者与纳米银复合得到Ag/G/SiO_(2)基底,后者将生长出的石墨烯转移后与纳米银制备得到Transfer-G(Cu)/Ag/SiO_(2)基底,以传统方法制备的Transfer-G/Ag/SiO_(2)基底为对照,评价制备的Ag/G/SiO_(2)基底的增强性能。结果使用拉曼测试平台选用低功率532 nm激光测量10^(-6)mol/L罗丹明6G(R6G)探针分子的SERS拉曼光谱,比较2种基底的性能。计算得到2种基底基于10^(-6)mol/L R6G的增强因子,Transfer-G/Ag/SiO_(2)基底的增强因子为9.93×10^(5),Ag/G/SiO_(2)基底的增强因子为9.23×10^(5)。测试Ag/G/SiO_(2)的稳定性得到,在611、1362、1648 cm^(-1)处特征峰的RSD值分别为9.80%、14.08%、18.18%,数值均低于20%,甚至在611 cm^(-1)和1362 cm^(-1)处的RSD值分别低于10%和15%。结论Ag/G/SiO_(2)基底的SERS效果与传统方法制备的Transfer-G(Cu)/Ag/SiO_(2)基底相比增强效果同样显著,表现在:两者增强因子基本相同,且都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均匀性和高度重复性。由于使用水热法提高了纳米银的制备效率,并且石墨烯生长避免转移过程,减少对石墨烯的物理损伤和化学药品的化学损伤,确保原位生长石墨烯的质量,进而提高Ag/G/SiO_(2)基底的性能,为快速制备高性能SERS基底提供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衬底 石墨烯 常压化学气相沉积 纳米银 表面增强拉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纳米管阵列双极光催化燃料电池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剑桥 刘冬 +3 位作者 周君 席清华 聂耳 孙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光催化燃料电池技术(Photocatalytic Fuel Cell,PFC)结合了光催化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可以同时进行降解废水与发电,对污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探索了TiO2纳米管阵列(TiO2 Nanotubes Arrays,TNAs)光阳极制备工艺对其形貌结构的影响;通过扫... 光催化燃料电池技术(Photocatalytic Fuel Cell,PFC)结合了光催化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可以同时进行降解废水与发电,对污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探索了TiO2纳米管阵列(TiO2 Nanotubes Arrays,TNAs)光阳极制备工艺对其形貌结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证实了电解时间与TNAs管长正相关;与Cu2O光阴极组合得到的具有更强光催化活性系统证实了PFC协同效应的存在,最佳的电解工艺为4 h,该工艺制备的电极对双氯酚酸光催化降解率在2 h内为79%;对3种标准物的分析说明,在较高的浓度范围内,通过PFC外电路的净电荷量与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线性相关,而随着降解进行,传质过程减弱,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燃料电池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 双氯酚酸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掺杂TiO_(2)纳米管阵列平面光催化燃料电池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君 席清华 +2 位作者 黄宜强 聂耳 孙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5-175,I0001-I0009,共20页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I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I-doped TiO_(2) Nanotubes Arrays, ITNA)光阳极,该电极表现出比TNA更加优异的降解性能.将ITNA与Pt电极组合得到的平面光催化燃料电池(planar Photocatalytic Fuel Cell, p-PFC)在亚甲基蓝(Me...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I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I-doped TiO_(2) Nanotubes Arrays, ITNA)光阳极,该电极表现出比TNA更加优异的降解性能.将ITNA与Pt电极组合得到的平面光催化燃料电池(planar Photocatalytic Fuel Cell, p-PFC)在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MB)浓度为6 mg·L^(–1)、极板间距为1.0 cm时脱色率达到最大,为93.1%. MB的降解发生在ITNA表面,为限速步骤.对比了p-PFC和传统PFC结构对MB和其他有机物的降解, p-PFC中h+和·OH的产生和传质优于其他结构,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光催化燃料电池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 I掺杂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处理制备柔性低损耗ABS/Ag太赫兹空芯波导及其传输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晟 沈圆杰 +8 位作者 侯广宁 查志鹏 朱怡臻 余烁颖 张擎天 赵强 刘少华 敬承斌 褚君浩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3-540,共8页
等离子体处理ABS管提升了ABS/Ag镀层太赫兹空芯波导的性能。胶带法测试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银镀层的附着力由5级提升至2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ABS管内表面银层的均匀性和致密度更高,高质量的银层有利于降低波导的损耗。未经等离子... 等离子体处理ABS管提升了ABS/Ag镀层太赫兹空芯波导的性能。胶带法测试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银镀层的附着力由5级提升至2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ABS管内表面银层的均匀性和致密度更高,高质量的银层有利于降低波导的损耗。未经等离子体处理的4.2 mm内径的ABS/Ag镀层空芯波导在0.3 THz和0.1 THz时的直线损耗分别为0.72 dB/m和1.47 dB/m,等离子体处理后其损耗分别降至0.70 dB/m和1.44 dB/m,且波导能够在冷热环境中稳定传输太赫兹波。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样品在超过200小时的湿热老化和16次的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后直线损耗升高小于0.1 dB/m,而未经等离子体处理的样品的损耗升高大于1 dB/m。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的ABS/Ag镀层太赫兹空芯波导损耗更低、传输可靠性更高、耐老化性更好,可用于构建下一代通信、传感及太赫兹成像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传输 太赫兹波导 空芯波导 等离子体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PbBr_(3)@MIL-53纳米复合荧光粉的合成、性能及其白光LEDs应用
14
作者 瞿牡静 张淑兰 +5 位作者 朱梦梦 丁浩杰 段嘉欣 代恒龙 周国红 李会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5-1043,共9页
全无机钙钛矿(CsPbX3,X=Cl,Br,I)纳米晶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器件领域,但稳定性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商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以提高CsPbBr_(3)纳米晶的稳定性和固态发光性能为研究目标,选用具有优异疏水... 全无机钙钛矿(CsPbX3,X=Cl,Br,I)纳米晶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器件领域,但稳定性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商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以提高CsPbBr_(3)纳米晶的稳定性和固态发光性能为研究目标,选用具有优异疏水性能的多孔MIL-53(Al)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封装基质,通过热注射工艺在MIL-53(Al)孔道内原位限域生长CsPbBr_(3)纳米晶,成功制备了优异发光性能和稳定性的CsPbBr_(3)@MIL-53纳米复合荧光粉。MIL-53通过包含的苯环和有机配体与CsPbBr_(3)纳米晶螯合,将其稳固地锚定在孔道内,既保护了CsPbBr_(3)纳米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又有效防止了纳米晶之间的聚集,从而避免了固态荧光猝灭。此外,MIL-53中的COO-官能团与CsPbBr_(3)纳米晶表面未配对的Pb2+结合,钝化了其表面的缺陷,抑制了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MIL-53包含的苯环及有机长链又赋予了纳米复合荧光粉出色的疏水性能。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CsPbBr_(3)@MIL-53纳米复合荧光粉的光学性能和水稳定性,其荧光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为75.4%,是固态CsPbBr_(3)纳米晶粉体(33.2%)的2.3倍。将CsPbBr_(3)@MIL-53纳米复合荧光粉完全浸泡在水中10h,其荧光强度仍能维持初始值的75.6%。最后,将绿光发射的CsPbBr_(3)@MIL-53纳米复合荧光粉应用于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s,LEDs)器件,实现了126%NTSC和85%Rec.2020的宽色域覆盖面积,表明其在显示器件领域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无机钙钛矿 金属有机框架 CsPbBr_(3)@MIL-53 稳定性 白光L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MX_(2)-MX-MX_(2)(M=V,Cr,Mn,Fe;X=S,Se,Te)的计算研究
15
作者 丁文杰 谢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_(2)-MX-MX_(2)(M=V,Cr,Mn,Fe;X=S,Se,Te)材料的晶体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磁性质,并对这些材料的磁耦合机制进行了分析.计算...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MX_(2)-MX-MX_(2)(M=V,Cr,Mn,Fe;X=S,Se,Te)材料的晶体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磁性质,并对这些材料的磁耦合机制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的形成能均为负值,说明这些化合物有可能被实验合成.其中,MnS_(2)-MnS-MnS_(2)和MnSe_(2)-MnSe-MnSe_(2)呈现出铁磁半金属性质,而CrS_(2)-CrS-CrS_(2)在外加应力下能够转变成铁磁半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二维材料 铁磁半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改性纳米ZnO薄膜及光催化活性 被引量:15
16
作者 韩婧 施利毅 +3 位作者 成荣明 陈奕卫 董鹏飞 邵启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0-955,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光还原沉积贵金属法结合制备出Ag改性的纳米ZnO薄膜。利用FESEM、XPS、ESR、UV-Vis分析了纳米Ag-ZnO薄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组成和光谱特征。FESEM分析表明银在纳米ZnO薄膜表面形成原子簇而没有形成均匀覆盖层。XPS分析...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光还原沉积贵金属法结合制备出Ag改性的纳米ZnO薄膜。利用FESEM、XPS、ESR、UV-Vis分析了纳米Ag-ZnO薄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组成和光谱特征。FESEM分析表明银在纳米ZnO薄膜表面形成原子簇而没有形成均匀覆盖层。XPS分析表明负载在纳米ZnO薄膜表面的银以Ag0形式存在;相对于纳米ZnO薄膜,纳米Ag-ZnO薄膜中晶格氧的含量有所下降,而表面羟基氧和吸附氧的含量显著增加。纳米Ag-ZnO薄膜的ESR峰强比纳米ZnO薄膜大,表明纳米Ag-ZnO薄膜中束缚单电子的氧空位的浓度高于纳米ZnO薄膜。UV-Vis分析纳米Ag-ZnO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能是纳米银粒子与纳米ZnO薄膜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考察了纳米Ag-ZnO薄膜的光催化活性以及银沉积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银的沉积量为0.0182mg·cm-2的纳米Ag-ZnO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紫外光照射3h后甲基橙降解率约为78%,而纳米ZnO薄膜约为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薄膜 光沉积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下酞菁裂解法制备定向碳纳米管阵列 被引量:8
17
作者 宋海燕 李艳楠 +4 位作者 赵琨 叶晓燕 何品刚 孙卓 方禹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22-1627,共6页
在低压条件下以酞菁铁为原料,采用独立双温控加热系统在石英玻璃基底上气相沉积制备了大面积准直性好和管径均匀的碳纳米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定向碳纳米管的生长形态和结构.详细讨论了系统真... 在低压条件下以酞菁铁为原料,采用独立双温控加热系统在石英玻璃基底上气相沉积制备了大面积准直性好和管径均匀的碳纳米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定向碳纳米管的生长形态和结构.详细讨论了系统真空度、反应温度、气体流速及氢气和氩气的体积比例等参数对碳纳米管生长的影响,并测试了该碳纳米管的场发射性能及超电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碳纳米管阵列 裂解法 场发射 超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度敏感元件的两种巨磁阻抗传感器传感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欣 张清 +3 位作者 阮建中 王清江 杨燮龙 赵振杰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47-1150,共4页
针对采用Co基非晶丝作为敏感元件的传统巨磁阻抗传感器和非对角巨磁阻抗传感器进行比较研究。改变敏感元件的长度,观察两者在直流外磁场作用下输出信号的变化规律,并讨论退磁场等因素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对角巨磁阻抗传... 针对采用Co基非晶丝作为敏感元件的传统巨磁阻抗传感器和非对角巨磁阻抗传感器进行比较研究。改变敏感元件的长度,观察两者在直流外磁场作用下输出信号的变化规律,并讨论退磁场等因素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对角巨磁阻抗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无磁滞等优点,且灵敏度随样品长度的减小略有增大,在测量弱磁场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潜力,为磁敏传感器的小型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传感器 巨磁阻抗效应 退磁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形貌特殊的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场发射增强(英文)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婷 郭平生 +6 位作者 王莉莉 冯涛 陈弈卫 张哲娟 林丽锋 阙文修 孙卓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287,共5页
采用磁控共溅射法在Si片表面镀NiTi膜作为碳纳米管生长的催化剂,制备出表面形貌特殊的碳纳米管薄膜,如"丘状"和"星状"的表面微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碳纳米管薄膜的形貌进行表征,采用二极管形式测试了碳纳米... 采用磁控共溅射法在Si片表面镀NiTi膜作为碳纳米管生长的催化剂,制备出表面形貌特殊的碳纳米管薄膜,如"丘状"和"星状"的表面微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碳纳米管薄膜的形貌进行表征,采用二极管形式测试了碳纳米管薄膜的场发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碳纳米管薄膜都具有优异的场发射性能,10μA/cm^2时的开启电场分别仅为1.02 V/μm和1.15 V/μm,在外加电场为2.4 V/μm时的电流密度分别达到4.32 mA/cm^2和6.88 mA/cm^2。通过场发射FN的曲线计算得到的场发射增强因子分别为10113和6840。这两种碳纳米管薄膜优异的场发射性能与其表面的微结构有关。表面的粗糙结构增强了部分碳纳米管的局域电场,易于发射电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发射显示 碳纳米管 场发射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网印刷法制备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薄膜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清 张哲娟 +2 位作者 孙卓 才滨 蔡雯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2-788,共7页
以高纯纳米银线作为导电介质,采用低成本丝网印刷法在普通透明玻璃基底上制备纳米银线薄膜层。经低温退火处理后,采用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膜的形貌进行表征;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四探针测试仪对薄膜的光学透过率和导电... 以高纯纳米银线作为导电介质,采用低成本丝网印刷法在普通透明玻璃基底上制备纳米银线薄膜层。经低温退火处理后,采用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膜的形貌进行表征;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四探针测试仪对薄膜的光学透过率和导电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系统研究了印刷浆料中纳米银线的含量、印刷层数和退火温度对薄膜的光学透过率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当印刷浆料中纳米银线的含量为3%(w/w),印刷层数达到3层,经低温275℃退火后,可制备出光电性能良好的纳米银线薄膜,该薄膜最大可见光透过率为39.4%,表面方块电阻仅为25.6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线 丝网印刷 透明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