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与国际诊断标准测试 被引量:13
1
作者 孔雪莹 陈津津 +17 位作者 姜花花 李琴 吕玉花 黄园媛 吴瑾 张莉莉 唐明山 蒋晓静 陈莉芬 陈敏 周志强 熊联强 刘静 周红梅 王若丹 薛维 卢干珍 周冀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6-670,共5页
目的:旨在研究国人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对ICHD-3β诊断标准进行测试。方法:2014年3月到2015年12月,在重庆15家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纳入150例TTH病人,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头痛特征等临床数据。... 目的:旨在研究国人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对ICHD-3β诊断标准进行测试。方法:2014年3月到2015年12月,在重庆15家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纳入150例TTH病人,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头痛特征等临床数据。通过电话或者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150例TTH病人。与发作性紧张型头痛(episodic tension-type headache,ETTH)相比,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CTTH)病人年龄更大,女性更多,教育程度更低,且存在药物过度使用。所有TTH病人均表现为轻中度头痛。98.0%表现为非搏动性头痛,99.3%病人表现为日常活动不会加重头痛。阿米替林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病人中,64.9%取得了明显的改善。结论:在神经科门诊筛查TTH病人,非搏动性头痛和日常活动不加重头痛可能是很重要的两点。中成药为TTH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临床特征 诊断标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意识障碍程度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冬梅 陆德宾 +4 位作者 李玉琴 黄艳玲 胡志安 姚忠祥 张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575-1580,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对意识障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从2018年1~12月在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选出136例,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分为意识...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对意识障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从2018年1~12月在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选出136例,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分为意识障碍组(GCS≤14分,n=59)与无意识障碍组(GCS=15分,n=77),比较两组间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与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以及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的差异。在意识障碍组中分别比较上述外周血指标与GCS评分的关联性。结果意识障碍组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房颤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组,而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意识障碍组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越高,则GCS评分越低,二者呈负相关。运用协方差分析分别校正了房颤以及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后,以上负相关仍然存在。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升高与意识障碍GCS评分降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意识障碍 外周血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血糖意识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冬梅 张艳 +7 位作者 胡华斌 黄璞 严俊 余中华 邓武权 胡志安 姚忠祥 陆德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679-1683,共5页
目的探讨低血糖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高危因素及诱因。方法选择2010-2020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和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接受低血糖治疗住院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注射胰岛素或服用磺脲类药物、饮酒等高危因素... 目的探讨低血糖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高危因素及诱因。方法选择2010-2020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和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接受低血糖治疗住院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注射胰岛素或服用磺脲类药物、饮酒等高危因素与低血糖之间的关系;并按照患者入院时有无意识障碍分为意识障碍组(n=72)与无意识障碍组(n=36),比较两组间的糖尿病占比、血糖水平、低血糖持续时间、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肾病、脑卒中后遗症、肿瘤)等差异,结合CT和脑电图分析低血糖所致意识障碍的发病诱因及升糖治疗后的转归。结果108例低血糖患者以老年人为主(>60岁者占89.80%),糖尿病患者多(70.40%)。72例(66.70%)合并意识障碍,其中54.17%有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为意识障碍主要诱因。与无意识障碍组比较,意识障碍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01),低血糖持续时间明显较长(P=0.047),但糖尿病仅合并高血压患者明显较少(P=0.006),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再合并1种以上其他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炎、冠心病、肾病、脑卒中后遗症、肿瘤等)的占比明显较多(P=0.034);两组间年龄、性别、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患者CT图像及意识恢复后脑电图并未见特异性改变和明显差异,经升糖治疗后均无明显后遗症,好转率高。结论低血糖意识障碍的主要诱因是口服磺脲类药物,而主要高危因素包括低血糖严重程度、低血糖持续时间及具有多种合并症,但糖尿病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相对不易出现意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糖 意识障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